2016年四川省特岗教师招聘《教育公共基础》预测试卷(5)

如果您发现本试卷没有包含本套题的全部小题,请尝试在页面顶部本站内搜索框搜索相关题目,一般都能找到。
1

阅读下面资料,作答3小题。

【资料】在实际的教学中,有的老师对学生作业采用“漏一补十”“错一罚十”的做法。你怎样看待这一现象?

3.请运用记忆的有关规律加以分析。(  )

  • A.这种做法虽然违背记忆规律,但有时也是迫不得已,也是行之有效的
  • B.学生识记的效果和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有关,在一定的时间不宜过多
  • C.这种做法易引起学生过度的疲劳,降低记忆的效果
  • D.“漏一补十”“错一罚十”的做法易使学生增强学习兴趣和记忆的信心和主动性,对下一步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
  • E.这种做法影响了学习兴趣、记忆的信心和主动性,对进一步学习制造了一些心理障碍
3

阅读下面资料,作答1小题。

【资料】小张老师是初中一年级(1)班的新任英语老师,第一次登上初中一年级(1)班的讲台。学生在台下的反应很活跃,让小张很受鼓舞。她决定按原备课计划进行互动,就请了十位同学上讲台抢答表演会话。可是由于不了解学生的情况,被请上讲台的同学参差不齐,一些同学反应快,另外一些由于听不懂开始做小动作、扮鬼脸。台上台下一片混乱。

1.请利用所学有关知识,分析张老师上第一节课失误的真正原因。(  )

  • A.张老师在备课教学内容上出了问题
  • B.张老师的问题在于没有充分地了解学生,即备学生这一环节没有做好,导致上讲台参与互动的学生不能好好配合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 C.张老师作为新老师,不能很好地驾驭课堂,而她所设计的互动场面太大,以致失控
  • D.在备课学生应急上她没有下足工夫,场面出现混乱,她又没有足够的经验和教学机智挽回局面
  • E.小张老师在备教材上也反映出问题
4

阅读下面资料,作答4小题。

【资料】一班的A老师正在上《为你打开一扇门》一课,突然,从窗外传来一阵急促的“的嘟”——“的嘟”——声,这声音犹如一块巨石落入平静的水面,教室里顿时喧闹起来。紧接着,像有谁下了一道命令:“向左看齐”,所有的学生都向左边看去。这是怎么回事,还没等老师喊出话来,坐在靠窗边的同学已经站起来,趴在窗台上向外张望,其他的同学更是着急,他们有的站在椅子上,有的一蹦一跳,脖子伸得老长,平时上课就坐不住的索性冲出座位,涌到窗前。他们你扒我,我推他,争先恐后地向外张望——原来是两辆红色的消防车由南向北从窗前驶过……

教室里恢复平静后,A老师灵机一动,便放弃了原来的教学内容,而让同学把刚才的所见、所闻、所想说出来,写下来。结果,同学们个个情绪高涨,说得头头是道,写得也很精彩,乐得老师满脸堆笑。

二班的B老师面对以上的情境板起面孔,维持纪律,让学生回到座位上,继续原来的教学。而学生却余兴未止,沉浸在刚才的氛围中……B老师不愿意放弃原来的教学内容,否则他认为自己“没有完成教学任务”。

4.请问:A、B两位老师的做法有何不同?你做如何评价?(  )

  • A.材料中A老师的表现,尊重了学生的兴趣和情感,培养和爱护了学生求知欲,遗憾的是没有完成教学任务,有放纵学生之嫌
  • B.A老师这种大胆突破预定计划,“创造性地教学”突出体现了课程的多元创新价值取向
  • C.材料中的B教师的教学方式,明显是一种“插秧式”的教学,这种教学试图维护严格的甚至苛刻的课堂秩序,即极端的课堂纪律,通过这种方式来确立所谓的教师权威
  • D.B老师力图完成教学内容和任务,却剥夺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和权利,是一种专制的教学活动
  • E.A老师变课程的封闭性和预定性为课程的生成性与开放性,B老师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活动
5

为什么呢?(  )                  查看材料

  • A.奥苏贝尔根据学生学习的方式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
  • B.机械学习是不加理解,反复背诵
  • C.有意义学习是以符号为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的非人为的联系
  • D.奥苏贝尔还认为接受学习可以是机械的,也可以是有意义的;发现学习可以是机械的,也是有意义的
  • E.接受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
7

为什么呢?(  )                  查看材料

  • A.维果茨基认为在确定儿童发展水平与教学时,必须考虑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
  • B.第一种水平是现有发展水平,这是指儿童独立活动时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
  • C.第二种水平是在有指导的情况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也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
  • D.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第一个发展水平和第二个发展水平之间的动力状态是由教学决定的
  • E.维果茨基提出教学应当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
9

为什么呢?(  )                  查看材料

  • A.场独立型认知风格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 B.场依存型认知风格更有利于学生接受新知识
  • C.场独立型的人比较不容易受外界环境和他人信息的干扰,倾向于独立判断,其具有较高的思维、认知变通能力和人格自主性,在理性思维方面较为出色,但社会敏感度和社交技能往往偏低
  • D.场依存型的人则很容易受外在环境的影响,也能很快察觉环境中微妙的人际信息,从而作出最恰当的反应,所以社交能力往往出众
  • E.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认知风格各有优势,不能简单地说孰优孰劣
10

为什么呢?(  )                  查看材料

  • A.德育的过程就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导下,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逐步提高自我修养能力、形成社会主义品德的过程
  • B.学校德育的过程只是学生品德发展的一个外在重要条件
  • C.品德的发展过程是学生自身心理品质的发展过程,具有一定的规律,是德育的依据
  • D.德育的影响必须经过学生自己的选择、吸收和能动的实践活动,才能转化为他们的品德
  • E.德育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12

以奥苏贝尔的观点看,学生背单词属于(  )。

  • A.接受学习,机械学习
  • B.接受学习,有意义的学习
  • C.有指导的发现学习
  • D.独立的、有意义的发现学习
13

从教育对人的思维提升的角度讲,孟子的“性善论”是(  )。

  • A.发现人的价值
  • B.发掘人的潜能
  • C.发挥人的力量
  • D.发展人的个性
15

教育目的的结构层次有上下位次之分,依次为(  )。

  • A.教学目标—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育目的等
  • B.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课程目标等
  • C.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等
  • D.培养目标—教育目的—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等
17

教育改革的核心是(  )。

  • A.内容改革
  • B.方法改革
  • C.课程改革
  • D.途径改革
19

我国的义务教育实施国务院领导,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实施,(  )管理的体制。

  • A.乡、镇人民政府为主
  • B.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为主
  • C.学校自行
  • D.县级人民政府为主
21

学校是专门培养人的机构,其中心工作是(  )。

  • A.抓安全
  • B.抓管理
  • C.抓考试
  • D.抓教学
22

从伦理学的角度看,教师要公正地对待学生,首先是要(  )。

  • A.教给学生知识
  • B.尊重学生家长
  • C.尊重和信赖学生
  • D.给学生权利
23

下列理论中不属于认知派学习理论的是(  )。

  • A.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 B.格式塔的完形学习理论
  • C.布鲁纳的法学学习理论
  • D.奥苏贝尔的同化学习理论
24

教师安排课堂空间的方法一般有两种,即按(  )原则。

  • A.年龄和性别
  • B.功能和性别
  • C.领域和功能
  • D.领域和成绩
25

“闻一知十”“触类旁通”指的是学习中的(  )。

  • A.定式现象
  • B.迁移现象
  • C.记忆现象
  • D.创造性
29

动作技能的形成一般经历三个阶段,即泛化阶段、分化阶段和(  )。

  • A.掌握动作阶段
  • B.改进阶段
  • C.提高阶段
  • D.自动化阶段
30

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属于哪个阶段教育的特征?(  )

  • A.原始社会的教育
  • B.古代社会的教育
  • C.现代社会的教育
  • D.未来社会的教育
31

《学记》中“古之王者,建国居民,教学为先”所强调的是(  )。

  • A.教育对文化的作用
  • B.教育对政治制度的作用
  • C.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 D.教育对生产力的作用
3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自(  )之日起开始实施。

  • A.1990年9月1日
  • B.1995年9月1日
  • C.1991年9月1日
  • D.1994年1月1日
34

一般来说,场独立型者的学习特点不包括(  )。

  • A.独立性强,不易受暗示
  • B.擅长社交,领导能力强
  • C.结构的材料
  • D.善于进行知觉分析,知觉较稳定
35

教育法律救济的主要方式是(  )。

  • A.司法救济
  • B.行政救济
  • C.仲裁
  • D.调解
36

(  )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与教育目的紧密联系。

  • A.教育方法
  • B.教育理论
  • C.教育方针
  • D.教育法规
38

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起重要调节作用的是(  )。

  • A.眼保健操
  • B.课外活动
  • C.课间活动
  • D.体育课
41

新时期加强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总体要求是(  )。

  • A.弘扬高尚师德,力行师德师范,强化师德教育,优化制度环境,不断提高师德水平,造就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人民服务、让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
  • B.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 C.紧紧围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要求
  • D.以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核心,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准则,以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水平为重点
4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制定主体是(  )。

  • A.中共中央委员会
  • B.国务院
  •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 D.教育部
44

下列行为不属于体罚或变相体罚的是(  )。

  • A.站高凳
  • B.拧耳朵
  • C.言语侮辱
  • D.抄十篇作业
45

教育的生物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  )。

  • A.布厄迪尔
  • B.达尔文
  • C.孟禄
  • D.勒图尔诺
46

根据教学评价过程中获取资料的方式不同,可将其分为(  )。

  • A.标准化学绩测验与教师自编测验
  • B.量化的教学评价与质化的教学评价
  • C.准备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
  • D.常模参照评价与标准参照评价
47

心智技能的特点是(  )。

  • A.观念性、内潜性、简缩性
  • B.观念性、内潜性、展开性
  • C.物质性、外显性、展开性
  • D.物质性、外显性、简缩性
48

学过高等数学后有利于初等数学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这属于(  )。

  • A.顺向正迁移
  • B.逆向正迁移
  • C.顺向负迁移
  • D.逆向负迁移
49

下列关于教师服饰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教师服饰与教学质量没有相关性,因此教师不必考虑服饰问题
  • B.教师服饰的总体倾向是庄重、大方、朴素
  • C.教师服饰的基本要素是:高雅、得体、整洁
  • D.在学校里,教师的穿着打扮首先要考虑到教育的特性,其次也要考虑时代性
50

下列关于小学生想象发展的特点,正确的是(  )。

  • A.想象中的概括性成分不断减少
  • B.想象由模仿性、再现性向创造性过渡
  • C.想象由现实性的浪漫性过渡
  • D.想象的有意性逐渐减少
51

以下关于教育目的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 B.教育目的具有社会性
  • C.教育目的由统治阶级的意志决定
  • D.教育目的具有时代性
54

“知之深,爱之初,行之坚”,这说的是(  )三者的关系。

  • A.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个性特征
  • B.感知、情感和行动
  • C.认知、情感和意志
  • D.认识过程和意向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