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四川省特岗教师招聘《教育公共基础》预测试卷(3)

如果您发现本试卷没有包含本套题的全部小题,请尝试在页面顶部本站内搜索框搜索相关题目,一般都能找到。
2

运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下列就如何让满足甲、乙的需要提出的建议合理的是(  )。 查看材料

  • A.关心爱护学生
  • B.加强与家长的沟通
  • C.恰当的表扬和批评
  • D.发现问题及时处罚
  • E.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也应该关心学生的生活,以排除影响学习的一切干扰因素
3

该流派的主要观点有哪些?(  ) 查看材料

  • A.教育即生活
  • B.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中心
  • C.教育即是个人经验的增长
  • D.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 E.主张“在做中学”
4

为什么呢?(  )                  查看材料

  • A.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的中心,学生处于从属地位
  • B.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 C.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
  • D.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一种辩证关系
  • E.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活动
6

为什么?(  )                  查看材料

  • A.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标准和总体规划的要求
  • B.教育目的是对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培养人的质量规格的总体设计
  • C.教育目标是对某一级、某一类学校培养人的质量规格的设想或规定
  • D.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二者既有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又有整体性和局部性的关系
  • E.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9

为什么?(  )                  查看材料

  • A.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复杂多变的过程,受多种因素影响
  • B.遗传对人的身心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 C.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
  • D.个体因素是人身心发展的源泉和内在动力
  • E.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11

为什么?(  )                  查看材料

  • A.教育是环境的一部分,是一种经过有目的的选择和提炼的特殊环境
  • B.教师活动可以大大加速个体认知能力的发展
  • C.教育活动中的教育者是经过专门训练的,有比较高的育人水平和丰富的育人经验
  • D.教育对环境的影响不能给予调节和选择
  • E.学校教育的环境具有极大的人为性,具有明确的目的、有指定的教育内容与活动计划、有系统的组织和特殊的教育条件
12

司机在看见“减速慢行”的标志后,马上放慢车速,这是(  )。

  • A.操作性条件反射
  • B.无条件反射
  • C.第一信号系统
  • D.第二信号系统
14

(  )是教师良好仪态的第一要务。

  • A.友善
  • B.微笑
  • C.整洁
  • D.漂亮
15

学生经常谈“书中自有黄金屋”这是属于(  )。

  • A.学校目的
  • B.学习动机
  • C.学习兴趣
  • D.学习热情
16

“温故而知新”体现的学习理论是(  )。

  • A.迁移论
  • B.效果论
  • C.强化论
  • D.认识论
17

班级工作的管理首先要做到(  )。

  • A.常规管理
  • B.平行管理
  • C.民主管理
  • D.目标管理
19

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  )。

  • A.载体
  • B.客体
  • C.中介
  • D.主体
21

中小学生对环境影响的接受过程是(  )。

  • A.被动的过程
  • B.乐观的过程
  • C.能动的过程
  • D.悲观的过程
23

平权型教育法律关系是指两个具有平等法律地位的教育关系主体之间产生的教育法律关系,通常被视为(  )。

  • A.教育民事法律关系
  • B.教育行政法律关系
  • C.教育刑事法律关系
  • D.保护性教育法律关系
24

根据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未成年人是指(  )。

  • A.未满十四周岁的公民
  • B.未满十五周岁的公民
  • C.未满十六周岁的公民
  • D.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
25

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根据价值内化的程度分为(  )。

  • A.三个等级
  • B.四个等级
  • C.五个等级
  • D.六个等级
26

“随机应变”是思维的(  )品质。

  • A.广阔性
  • B.灵活性
  • C.独立性
  • D.逻辑性
27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这句话说明了教师应该做到(  )。

  • A.献身教育
  • B.教书育人
  • C.严谨治学
  • D.尊重学生
28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主要体现教师的(  )。

  • A.为人师表
  • B.献身教育
  • C.廉洁从教
  • D.教书育人
29

贯彻教育的疏导原则的基本要求不包括(  )。

  • A.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 B.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 C.不能迁就学生
  • D.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31

教师在与学生、家长谈话交流时,距离应该保持适当,通常在(  )。

  • A.0.5米以内
  • B.1.5米以上
  • C.1.2~1.5米
  • D.0.5~1.2米
34

当环境中某种刺激增加,有机体反应概率增加,这种强化物是(  )。

  • A.正强化物
  • B.负强化物
  • C.一级强化物
  • D.二级强化物
35

一般把心理现象分为(  )。

  • A.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
  • B.心理过程和人格
  • C.知、情、意和能力、气质、性格
  • D.知情意和个性
37

青少年学生常常以“别人也这样干”为理由而从事某种活动,这体现了(  )对人的规范作用。

  • A.教师促成的纪律
  • B.自我促成的纪律
  • C.任务促成的纪律
  • D.集体促成纪律
38

“明人伦”是我国(  )的学校教育目的。

  • A.奴隶社会时期
  • B.国民党统治时期
  • C.原始社会末期
  • D.封建社会时期
39

关于家庭教育,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儿童出生后的第一所学校可以说是家庭
  • B.家庭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 C.从时间上看,家庭教育是开始最早持续最长的教育
  • D.儿童出生后的第一任教师是自己的父母
40

下列选项中,属于元认知计划策略的是(  )。

  • A.测验先做简单题目
  • B.设置学习目标
  • C.考试时控制自己的速度和时间
  • D.对材料进行自我提问
44

(  )是人能够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

  • A.独立手工业生产
  • B.原始个人生产
  • C.机器大生产
  • D.工场手工业生产
46

孩子出生时表现出来的差异是(  )。

  • A.气质差异
  • B.人格差异
  • C.认知方式差异
  • D.性格差异
47

下列不属于有意义学习必须具备的条件的是(  )。

  • A.学习材料要高于学习者的能力范围
  • B.学习者必须具有积极主动地将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并使两者相互作用
  • C.材料本身必须具有逻辑意义
  • D.学习者认知结构必须具有能够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认知结构
48

国内学者将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分为四个步骤:(  )。

  • A.需求分析,目标制定,资源评估,优势评价
  • B.明确理念,需求分析,资源评估,课程实施
  • C.明确理念,需求分析,资源评估,优势评估
  • D.明确理念,需求分析,资源评估,课程评价
49

皮亚杰认为,7~12岁的儿童其认识发展处于(  )。

  • A.感知运动阶段
  • B.前运算阶段
  • C.具体运算阶段
  • D.形式运算阶段
52

下列关于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说法错误的是(  )。

  • A.动机水平较弱或过强,作业水平不高,学习效率也不高
  • B.动机水平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直线关系
  • C.动机水平较弱或过强,作业水平较高,而学习效率不高
  • D.动机的强度适中,作业水平较高,学习效率也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