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吉林省特岗教师《教育学基础》模拟试卷(3)

如果您发现本试卷没有包含本套题的全部小题,请尝试在页面顶部本站内搜索框搜索相关题目,一般都能找到。
10

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是(  )的发展。

  • A.教育规律
  • B.教育价值
  • C.教育现象
  • D.教育问题
12

我国中小学教学的辅助形式有个别指导和(  )。

  • A.复式教学
  • B.开放教学
  • C.现场教学
  • D.小组教学
13

我国教育行政组织的主要形式是(  )。

  • A.直线职能型 
  • B.职能型
  • C.直线型
  • D.委员会组织型
14

“拔苗助长”违背了人身心发展的(  )。

  • A.阶段性规律
  • B.顺序性规律
  • C.不平衡性规律
  • D.差异性规律
15

赫尔巴特指出:“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在相反的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这说明了教学过程具有(  )特点。

  • A.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 B.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 C.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
  • D.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作用相结合
18

当教师把关注的焦点投向提高学生的成绩时,这个阶段是(  )。

  • A.关注生存阶段
  • B.关注情境阶段
  • C.关注学生阶段
  • D.关注成长阶段
19

评价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质量的标准和依据是(  )。

  • A.课程计划
  • B.课程标准
  • C.考试用书
  • D.教科书
20

我国的师生关系的根本目标是(  )。

  • A.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
  • B.教书育人
  • C.教育民主
  • D.教学相长
23

我国唐朝“六学二馆”等级森严的入学条件充分反映社会政治经济影响和制约着(  )。

  • A.教育的领导权
  • B.受教育权的分配
  • C.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 D.教育目的
24

构建“学习化社会”的理想主要体现的是(  )。

  • A.前制度化教育
  • B.制度化教育
  • C.非制度化教育
  • D.正规教育
28

抵抗外界诱惑的能力属于(  )。

  • A.道德认知
  • B.道德情感
  • C.道德意志
  • D.道德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