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A.木马遥控
- B.黑客窃密
- C.引擎搜索
- D.“后门”入侵
- A.泄密案件查处
- B.保密宣传教育
- C.保密检查
- D.保密技术防护和
- A.健全保密管理制度
- B.开展保密宣传教育
- C.加强保密检查
- D.完善保密防护措施
- A.中央国家机关
- B.省级机关
- C.设区的市和自治州一级机关
- D.县级机关
- A.单位法定代表人
- B.主要负责人
- C.单位负责人
- D.有关部门的主要负责人
- A.防遥控
- B.防定位
- C.防窃听
- D.防窃照
- A.主管部门
- B.保密期限
- C.知悉范围
- D.定密负责人
- A.如果外单位带涉密U盘来,在专用的供涉密文件交换的涉密计算机上进行杀毒处理,再将涉密文件拷贝至对方U盘
- B.在专用的供涉密文件交换的涉密转换计算机上采取刻录光盘的方式
- C.在专用的供涉密文件交换的涉密转换计算机上将文件拷贝至本单位专供信息交换用的涉密U盘
- D.使用外单位带来的U盘直接将涉密文件拷贝出来
- A.避免显示屏幕正对门、窗或透明过道
- B.采取安全隔离措施
- C.设置屏幕保护,确保离开时屏幕处于关闭状态
- D.与非涉密设备保持安全距离
- A.询问人员
- B.对有关设备依法先行登记保存
- C.必要时进行保密技术检测
- D.按照国家规定对有关载体进行销毁
- A.市保密局
- B.省保密局
- C.国家保密局
- A.秘密级以上国家秘密(含秘密级)
- B.机密级以上国家秘密(含机密级)
- C.绝密级以上国家秘密(含绝密级)
- A.每个公民
- B.国家公务员
- C.领导干部
- A.自行解密
- B.正式公开
- C.上报上级单位
- D.进行调整
- A.涉及科研生产业绩的新闻宣传要实事求是
- B.单位内部的新闻宣传不用经过保密审查
- C.涉密人员在内部刊物发表涉及科研生产的文章不需审查
- D.不得涉及国家秘密
- A.涉及科研生产业绩的宣传报道要实事求是
- B.单位内部的宣传报道不用经过保密审查
- C.涉密人员的内部刊物发表涉及科研生产的文章不需审查
- D.不得涉及国家秘密
- A.单位领导
- B.定密责任人
- C.承办人
- D.上级机关
- A.解密的单位
- B.最短期限
- C.解密的条件
- D.最大期限
- A.清点、登记、编号、签收等
- B.交接
- C.签字
- A.级政府的保密工作部门
- B.同级政府的保密工作部门
- C.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的保密工作部门
- A.挂号信
- B.邮政特快专递
- C.机要通信
- A.标明密级和保密期限
- B.提出管理要求
- C.认真进行核对
- A.参试单位
- B.上级主管部门
- C.试验任务牵头单位
- D.协管部门
- A.攻防一体
- B.专兼结合
- C.知己知彼
- D.“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
- A.进行保密技术检查
- B.删除涉密文件后,放入保密柜保存
- C.转交给其他涉密人员,继续携带外出使用
- D.及时销毁
- 40
-
定密的根本依据是()。
- A.保密事项范围
- B.定密目录
- C.保密法
- D.国家秘密定密管理暂行规定
- A.一切国家机关、武装力量、政党、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公民都有保守国家秘密的义务
- B.一切国家机关、武装力量和政党都有保守国家秘密的义务
- C.一切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公民都有保守国家秘密的义务
- A.县级
- B.市级
- C.厅级
- 43
-
为确保涉密信息安全保密,应当严格禁止从互联网或其他公共信息网络直接向涉密计算机拷贝信息。如果确因工作需要拷贝的,可以先将要拷贝的资料刻录到()中,再通过该移动存储介质将拷贝的资料复制到涉密计算机上。
- A.空白优盘
- B.空白光盘
- C.空白移动硬盘
- A.不得少于2人
- B.不得少于3人
- C.不得少于4人
- D.根据单位情况配备
- A.主要、次要责任者
- B.被泄露国家秘密的内容和密级、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的危害、事件的主要情节和有关责任者
- C.事件属于什么性质
- A.国家体育总局
- B.司法部
- C.济南市人民政府
- D.重庆市人民政府
- A.涉密人员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 B.不要求涉密人员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品行
- C.涉密人员应当具有胜任涉密岗位所要求的工作能力
- D.任用、聘用涉密人员应当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审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