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体温正常,症状消失后2~3天
- B.病情好转,体温正常后7~10天
- C.病情基本控制后1~3天
- D.连续使用4~8周
- E.连续使用5~7天
- A.体温正常,症状消失后2~3天
- B.病情好转,体温正常后7~10天
- C.病情基本控制后1~3天
- D.连续使用4~8周
- E.连续使用5~7天
- A.体温正常,症状消失后2~3天
- B.病情好转,体温正常后7~10天
- C.病情基本控制后1~3天
- D.连续使用4~8周
- E.连续使用5~7天
- A.基础质量评价
- B.服务质量评价
- C.环节质量评价
- D.综合评价
- E.终末质量评价
- A.体温正常,症状消失后2~3天
- B.病情好转,体温正常后7~10天
- C.病情基本控制后1~3天
- D.连续使用4~8周
- E.连续使用5~7天
- A.基础质量评价
- B.服务质量评价
- C.环节质量评价
- D.综合评价
- E.终末质量评价
- 7
-
测量者因素
- A.在健康教育计划执行过程中发生的对目标人群产生影响的事件
- B.测量者的态度和行为使目标人群受到暗示
- C.由于偶然因素,个别被测试对象的某特征水平过高或过低
- D.在评价阶段如果干预组和对照组选择不均衡,可引起选择偏倚
- E.健康教育项目使用问卷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 8
-
选择因素
- A.在健康教育计划执行过程中发生的对目标人群产生影响的事件
- B.测量者的态度和行为使目标人群受到暗示
- C.由于偶然因素,个别被测试对象的某特征水平过高或过低
- D.在评价阶段如果干预组和对照组选择不均衡,可引起选择偏倚
- E.健康教育项目使用问卷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 9
-
时间因素
- A.在健康教育计划执行过程中发生的对目标人群产生影响的事件
- B.测量者的态度和行为使目标人群受到暗示
- C.由于偶然因素,个别被测试对象的某特征水平过高或过低
- D.在评价阶段如果干预组和对照组选择不均衡,可引起选择偏倚
- E.健康教育项目使用问卷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 10
-
回归因素
- A.在健康教育计划执行过程中发生的对目标人群产生影响的事件
- B.测量者的态度和行为使目标人群受到暗示
- C.由于偶然因素,个别被测试对象的某特征水平过高或过低
- D.在评价阶段如果干预组和对照组选择不均衡,可引起选择偏倚
- E.健康教育项目使用问卷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 A.咨询
- B.交谈
- C.劝服
- D.指导
- E.评价
- A.咨询
- B.交谈
- C.劝服
- D.指导
- E.评价
- A.咨询
- B.交谈
- C.劝服
- D.指导
- E.评价
- A.咨询
- B.交谈
- C.劝服
- D.指导
- E.评价
- 15
-
霍乱采用
- A.血液隔离
- B.接触隔离
- C.呼吸道隔离
- D.严密隔离
- E.消化道隔离
- 16
-
肺鼠疫采用
- A.血液隔离
- B.接触隔离
- C.呼吸道隔离
- D.严密隔离
- E.消化道隔离
- 17
-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采用
- A.血液隔离
- B.接触隔离
- C.呼吸道隔离
- D.严密隔离
- E.消化道隔离
- A.戴外科口罩
- B.戴医用防护口罩
- C.穿隔离衣
- D.戴一次性手套
- E.戴防护镜
- 19
-
大面积烧伤采用
- A.血液隔离
- B.接触隔离
- C.呼吸道隔离
- D.严密隔离
- E.消化道隔离
- A.戴外科口罩
- B.戴医用防护口罩
- C.穿隔离衣
- D.戴一次性手套
- E.戴防护镜
- A、1mg/L
- B、10mg/L
- C、100mg/L
- D、1000mg/L
- E、10000mg/L
- 22
-
管理的方法不包括
- A、行政方法
- B、经济方法
- C、思想教育
- D、社会心理学方法
- E、义务教育
- A、质量控制
- B、定期控制
- C、整体控制
- D、间接控制
- E、前馈控制
- A、肺炎克雷伯菌
- B、大肠埃希菌
- C、铜绿假单胞菌
- D、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 E、洋葱伯克霍德菌
- A、疫情监测
- B、灭鼠、防鼠
- C、积极治疗
- D、全面消毒
- E、灭蝇、防蝇
- A、信息源环节
- B、编码环节
- C、传递信息环节
- D、解码环节
- E、反馈环节
- 27
-
结核病最主要的传染源是
- A、结核性脑膜炎
- B、骨关节结核
- C、开放性肺结核
- D、淋巴结结核
- E、结核性腹膜炎
- A、人力资源管理是对各种人员进行恰当而有效的选聘、培训和考评
- B、目的是配备合适人员去充实组织机构中所规定的各项服务
- C、人力资源管理可以发现、选聘、使用和培养最优秀的人才
- D、人力资源管理可以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
- E、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中,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被视为非生产非效益部门
- 29
-
计划谈话的过程中不包括
- A、确定谈话的主题
- B、确定谈话的时间和地点
- C、发出合适的邀请
- D、准备记录谈话的设备
- E、了解被邀谈话的对象
- A、直接控制原则
- B、控制关键点原则
- C、追求卓越原则
- D、与计划相一致的原则
- E、同组织文化相匹配的原则
- A、评估形势
- B、系统原则
- C、整体原则
- D、评估原则
- E、组织资源
- A、传染源是蚊蝇
- B、炭疽芽胞能耐受煮沸5min
- C、炭疽杆菌繁殖体对热不敏感
- D、炭疽芽胞在泥土中可生存10年以上
- E、患有炭疽的家畜允许解剖
- A、70%以上
- B、80%以上
- C、90%以上
- D、95%以上
- E、100%
- A、倾向因素
- B、促成因素
- C、强化因素
- D、环境因素
- E、心理因素
- A、通过学习,获得相关的健康知识和技能
- B、形成健康的信念和态度
- C、促成健康行为的产生
- D、对行为有效性的认识
- E、自我效能
- A、一切微生物
- B、所有病原微生物
- C、所有有害微生物
- D、所有细菌繁殖体、芽胞、真菌及真菌孢子
- E、所有非病原微生物
- A、头脑风暴法
- B、名义集体决策法
- C、德尔菲法
- D、战略决策法
- E、电子会议法
- 38
-
抗生素使用错误的是
- A、根据药动学特点选择抗生素
- B、病毒感染应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 C、对长期大量使用广谱生素的病人,定期监测菌群变化及感染部位的细菌变化
- D、结合感染部位情况选药
- E、应考虑病原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 A、医生的健康教育
- B、学校健康教育
- C、病人健康教育
- D、社会性宣传教育
- E、护理人员的健康教育
- A、正式组织
- B、非正式组织
- C、职能型组织
- D、线型组织
- E、分部制组织
- A、绝大部分是厌氧菌
- B、在肠道可合成维生素
- C、在抗感染上有重要作用
- D、菌群失调可导致医院感染
- E、有升高胆固醇的作用
- 42
-
属于高可变性行为的是
- A、形成时间已久的行为
- B、社会不赞成的行为
- C、植根于文化传统的行为
- D、既往无成功改变实例的行为
- E、与传统生活方式关系密切的行为
- A、入院和出院的护理过程中
- B、保护性和传染性隔离的护理过程中
- C、基本诊疗技术实施过程中
- D、清洁、消毒、灭菌和无菌技术实施过程中
- E、护理活动的全过程
- A、2倍以上
- B、4倍以上
- C、6倍以上
- D、8倍以上
- E、10倍以上
- A、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
- B、正常微生物群与宿主静态生理性组合
- C、达到定量平衡
- D、达到定位平衡
- E、达到定性平衡
- A、泰勒
- B、梅奥
- C、法约尔
- D、霍桑
- E、韦伯
- A、干预后高血压人群对疾病的看法
- B、高血压人群对各种干预活动的参与情况
- C、干预后高血压人群的行为是否发生改变
- D、高血压人群对各种干预措施的看法
- E、干预后高血压人群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的变化
- A、日常健康行为
- B、避开有害环境行为
- C、预警行为
- D、保健行为
- E、遵医行为
- A、1m以上
- B、0.8m以上
- C、1.5m以上
- D、2m以上
- E、2.5m以上
- 50
-
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不包括
- A、提高生活质量
- B、普及一般卫生知识
- C、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
- D、预防疾病
- E、促进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