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竞争性和非竞争性
- B.固相酶免疫测定法、均相酶免疫测定法和双抗体酶免疫测定法
- C.放射免疫技术
- D.抗原测定法
- E.抗体测定法
- A.竞争性和非竞争性
- B.固相酶免疫测定法、均相酶免疫测定法和双抗体酶免疫测定法
- C.放射免疫技术
- D.抗原测定法
- E.抗体测定法
- A.竞争性和非竞争性
- B.固相酶免疫测定法、均相酶免疫测定法和双抗体酶免疫测定法
- C.放射免疫技术
- D.抗原测定法
- E.抗体测定法
- A、急性排斥反应
- B、慢性排斥反应
- C、超急性排斥反应
- D、移植物抗宿主反应
- E、亚急性排斥反应
- A、Ⅰ型变态反应
- B、Ⅱ型变态反应
- C、Ⅲ型变态反应
- D、Ⅳ型变态反应
- E、Ⅴ型变态反应
- A、HLA配型
- B、ABO血型配型
- C、淋巴细胞交叉毒性试验
- D、HLA分子生物学定型试验
- E、PHA激发的淋巴细胞转化试验
- A.革兰氏染色阴性
- B.不能引起肺炎
- C.兼性厌氧
- D.无荚膜
- E.营养要求低
- A、应用糖皮质激素
- B、应用环磷酰胺
- C、应用硫唑嘌呤
- D、诱导免疫耐受性
- E、应用抗淋巴细胞球蛋白
- A.小川型
- B.稻叶型
- C.彦岛型
- D.埃尔托型
- E.古典型
- 10
-
最重要的常见条件致病菌是
- A.大肠杆菌
- B.肺炎克雷伯氏菌
- C.变形杆菌
- D.金黄色葡萄球菌
- E.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
- A.不发酵乳糖
- B.不发酵蔗糖
- C.尿素酶阴性
- D.不发酵L-阿拉伯糖
- E.硝酸盐还原阳性
- A.10~100单位/毫升
- B.100~1000单位/毫升
- C.1000~10000单位/毫升
- D.10000~1000000单位/毫升
- E.1000000~10000000单位/毫升
- A.48℃
- B.58℃
- C.68℃
- D.78℃
- E.88℃
- A.0.3~0.6×0.8~2.0微米
- B.2.0~2.5×3.0~4.0微米
- C.3.0~3.6×4.04.8微米
- D.4.5~4.6×4.8~5.8微米
- E.5.0~5.8×6.0~7.8微米
- A.43℃
- B.53℃
- C.63℃
- D.73℃
- E.83℃
- A.6.0~6.2
- B.7.0~7.2
- C.8.0~8.2
- D.9.0~9.2
- E.10.0~10.2
- 17
-
抗原性最强的物质是
- A.类脂
- B.多糖
- C.LPS
- D.核酸
- E.蛋白
- 18
-
出现血清交叉反应的原因是
- A.有部分共同Ag决定基所致
- B.操作误差
- C.两Ag完全一致
- D.两Ag在同一机体中反应
- E.两Ag来源于同一类别微生物
- A.固定毒
- B.野毒株或街毒株
- C.病毒原型
- D.减毒株
- E.强毒株
- 20
-
抗原性最弱的物质是
- A.类脂
- B.多糖
- C.LPS
- D.核酸
- E.蛋白
- A.人二倍体细胞
- B.原代地鼠肾细胞
- C.中国地鼠卵巢细胞
- D.原代鸡胚细胞
- E.非洲绿猴肾细胞
- A.快速荧光灶抑制试验
- B.空斑试验
- C.血清中和试验
- D.动物保护试验
- E.空斑抑制试验
- A.1∶1
- B.2∶1
- C.1∶2
- D.5∶1
- E.1∶5
- A、前期
- B、早期
- C、中晚期
- D、早期和晚期
- E、末期
- A.霍乱弧菌
- B.溶藻弧菌
- C.拟态弧菌
- D.副溶血弧菌
- E.河弧菌
- 26
-
沙门氏菌的Vi抗原是指
- A.鞭毛素
- B.脂多糖
- C.一种外膜蛋白
- D.菌毛主要亚单位
- E.荚膜多糖
- A.增加已着色菌颜色
- B.使脱色菌体着色
- C.减轻着色菌体颜色
- D.使革兰氏阳性菌的颜色改变
- E.使革兰氏阴性菌颜色变浅
- A、47℃
- B、56℃
- C、57℃
- D、58℃
- E、66℃
- A、沙门菌
- B、大肠菌群
- C、粪大肠菌群
- D、铜绿假单胞菌
- E、金黄色葡萄球菌
- 30
-
沙门氏菌的H抗原是指
- A.鞭毛素
- B.脂多糖
- C.一种外膜蛋白
- D.菌毛主要亚单位
- E.荚膜多糖
- A、3:1
- B、1:3
- C、1:1
- D、2:3
- E、3:2
- A、白喉类毒素
- B、白百破三联疫苗
- C、白喉抗毒素
- D、白喉外毒素
- E、白喉内毒素
- A.革兰阴性杆菌
- B.大多有菌毛
- C.多数有鞭毛
- D.少数有荚膜或包膜
- E.有芽胞
- A.第3周取静脉血
- B.第1-3周取骨髓液
- C.第二周起取粪便和尿液
- D.肠炎型取粪便、呕吐物和可疑食物
- E.败血症取血液
- A.伤寒沙门菌为胞内寄生菌
- B.病愈后有较牢固免疫性
- C.杀灭胞内细菌主要靠体液免疫
- D.血流中的持异性抗体对胞内菌无多大作用
- E.胃肠炎的恢复与局部生成分泌性IgA有关
- 36
-
鉴定肠杆菌科的基本条件是
- A、发酵葡萄糖,氧化酶阴性,还原硝酸盐
- B、发酵葡萄糖,氧化酶阴性,不还原硝酸盐
- C、不发酵葡萄糖,氧化酶阴性,不还原硝酸盐
- D、发酵葡萄糖,氧化酶阳性,还原硝酸盐
- E、不发酵葡萄糖,氧化酶阴性,还原硝酸盐
- 37
-
军团菌培养常用培养基是
- A、伊红亚甲蓝琼脂培养基
- B、活性炭酵母琼脂培养基
- C、巧克力血琼脂培养基
- D、罗氏改良培养基
- E、吕氏血清斜面培养基
- A.控制污染
- B.胚龄选择
- C.立克次体的繁殖部位
- D.培养温度和湿度
- E.细胞的选择性与细胞病变
- A.伤寒沙门菌O
- B.伤寒沙门菌H
- C.甲型副伤寒沙门菌H
- D.乙型副伤寒沙门菌H
- E.鼠伤寒沙门菌H
- A、37℃
- B、36℃
- C、35℃
- D、28℃
- E、20℃
- A.普氏立克次体
- B.莫氏立克次体
- C.康氏立克次体
- D.Q热立克次体
- E.小蛛立克次体
- A.普氏立克次体
- B.莫氏立克次体
- C.康氏立克次体
- D.Q热立克次体
- E.小蛛立克次体
- A、化妆品痤疮
- B、化妆品接触性皮炎
- C、化妆品皮肤色素异常
- D、化妆品毛发损害
- E、化妆品甲损害
- A.普氏立克次体
- B.莫氏立克次体
- C.立氏立克次体
- D.康氏立克次体
- E.小蛛立克次体
- A.普氏立克次体
- B.澳大利亚立克次体
- C.立氏立克次体
- D.康氏立克次体
- E.小蛛立克次体
- A.普氏立克次体
- B.澳大利亚立克次体
- C.恙虫病立克次体
- D.康氏立克次体
- E.小蛛立克次体
- 47
-
T细胞受体(TCR)是
- A、每个T细胞的TCR均由α/β和γ/δ肽链组成
- B、能识别蛋白Ag一个小肽段,不是整个分子
- C、和CD2分子相结合
- D、是细胞表面IgG
- E、是细胞表面Ig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