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HTLV-1
- A.与肝炎发病有关
- B.与鼻咽癌发病有关
- C.艾滋病病原体
- D.与尖锐湿疣发病有关
- E.与成人T细胞白血病有关
- 2
-
HPV
- A.与肝炎发病有关
- B.与鼻咽癌发病有关
- C.艾滋病病原体
- D.与尖锐湿疣发病有关
- E.与成人T细胞白血病有关
- 3
-
EBV
- A.与肝炎发病有关
- B.与鼻咽癌发病有关
- C.艾滋病病原体
- D.与尖锐湿疣发病有关
- E.与成人T细胞白血病有关
- A、1~3分钟
- B、3~7分钟
- C、30分钟
- D、3~4小时
- E、24小时
- A、凝集反应
- B、沉淀反应
- C、酶联免疫反应
- D、中和反应
- E、补体结合试验
- 6
-
电解质浓度是
- A、5%
- B、0.9%
- C、0.8%
- D、0.75%
- E、0.7%
- A、中间细胞区和小细胞区之间区域异常
- B、中间细胞区异常
- C、大细胞区与中间细胞区之间区域异常
- D、小细胞区升高,中间细胞区降低
- E、大细胞区增高,小细胞区明显减低
- A、肺结核
- B、化脓性感染
- C、病毒感染
- D、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 E、伤寒
- A、4~6
- B、5~6
- C、6~8
- D、7~8
- E、7~9
- A、1∶1
- B、1∶2
- C、1∶5
- D、2∶1
- E、5∶1
- 11
-
一般反应温度是
- A、25℃
- B、10~45℃
- C、40~56℃
- D、18~37℃
- E、0~35℃
- A、葡萄球菌
- B、变形杆菌
- C、大肠埃希菌
- D、链球菌
- E、沙门菌
- 13
-
Ⅰ型变态反应的基本机制是
- A、致敏T细胞释放出细胞因子
- B、抗原抗体复合物激活补体
- C、抗原刺激机体产生IgG或IgM
- D、IgE与肥大细胞Fc受体结合
- E、不属于免疫反应
- A、细菌形态与结构检查法包括染色法和不染色法
- B、革兰染色,革兰阴性菌染成紫色
- C、芽胞染色属于特殊染色法
- D、革兰染色,革兰阴性菌被染成红色
- E、革兰染色,革兰阳性菌染成紫色
- A、免疫抑制剂,无机致癌物,促癌剂
- B、免疫抑制剂,过氧化物酶体增生剂,促癌剂
- C、直接致癌物,过氧化物酶体增生剂,细胞毒物
- D、激素,固态物质,无机致癌物
- E、直接致癌物、促癌剂,前致癌物,细胞毒物
- A、流行性斑疹伤寒
- B、洛矶山斑点热
- C、恙虫病
- D、Q热
- E、地方性斑疹伤寒
- 17
-
最小有害作用剂量是
- A、一种化合物按一定方式与人接触,出现了亚临床症状的最小剂量
- B、一种化合物按一定方式与人接触造成显微镜下可观察到的损伤的最小剂量
- C、一种化合物按一定方式与人接触引起免疫功能减低的最小剂量
- D、DNA大段损伤的最小剂量
- E、一种化合物按一定时间内,按一定方式与机体接触,使某项指标开始出现异常变化的最低剂量
- A、灵敏度高
- B、特异性高
- C、快速
- D、可消除假阳性
- E、可定性或定量
- A、相应的标记方法简单
- B、酶及酶标记物很不稳定,不易保存
- C、底物种类多,根据实验目的和具体条件进行选择的余地大
- D、价格较低,商品化酶易于获得
- E、为酶联免疫检测方法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酶
- 20
-
淋病的病原体是
- A、梅毒螺旋体
- B、淋病奈瑟菌
- C、支原体
- D、螺旋体
- E、衣原体
- A、四环素
- B、氯霉素
- C、新霉素
- D、氨苄青霉素
- E、卡那霉素
- 22
-
生物基因组分子量
- A、巨大
- B、微小
- C、2个kb以上
- D、2个bp以下
- E、以上都是
- 23
-
MIC是指
- A、细菌的最大抑菌浓度
- B、细菌的最大杀菌浓度
- C、细菌的最小杀菌浓度
- D、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
- E、细菌的最高抑菌浓度
- 24
-
协同致癌作用机制包括
- A、抑制DNA修复
- B、选择性增强DNA受损细胞的增殖
- C、活化作用酶系统活力发生改变
- D、上述AB正确
- E、上述AC正确
- 25
-
ELISA检测方法不包括
- A、免疫印迹
- B、双抗体夹心法
- C、免疫组织化学酶标法
- D、间接法
- E、生物素-亲和素系统-ELISA法
- A、DNA聚合酶活性
- B、RNAaseH内切酶活性
- C、DNA内切酶活性
- D、解旋酶活性
- E、DNA旋转酶活性
- A、<img src="//img1.yqda.net/question-name/fd/9819baa2c40db0ded5020ae4dd5c15.gif"/>Cr释放法
- B、乳酸脱氢酶释放法
- C、结核菌素皮肤试验
- D、麻风菌素皮肤试验
- E、以上都是
- 28
-
人类B细胞的发育器官是
- A、脾
- B、淋巴结
- C、肝
- D、骨髓
- E、胸腺
- 29
-
构成核糖体骨架的是
- A、cRNA
- B、mRNA
- C、rRNA
- D、tRNA
- E、RNA
- A、急性毒性试验
- B、慢性毒性试验
- C、遗传毒性试验
- D、致癌试验
- E、亚慢性毒性试验
- A、用石蜡切片机制备,不需固定、需脱水等处理
- B、用石蜡切片机制备,需经固定、脱水等处理
- C、用恒冷箱切片机制备,需经固定、脱水等处理
- D、用恒冷箱切片机制备,需固定、不需脱水等处理
- E、用恒冷箱切片机制备,不需固定、需脱水等处理
- 32
-
肺鼠疫曾被称为
- A、布鲁病
- B、黑死病
- C、黑色瘟疫
- D、炭疽病
- E、黑肺病
- A、检测IgM抗体
- B、检测IgG抗体
- C、RT-PCR
- D、病毒分离
- E、检查核蛋白(NP)抗原
- A、是遗传物质
- B、是双股DNA
- C、控制细菌的某些特性
- D、控制的性状是细菌生命活动所必需
- E、能够独立复制
- A、新型肠道病毒
- B、流感病毒
- C、冠状病毒
- D、朊病毒
- E、副流感病毒
- A、S型菌落
- B、R型菌落
- C、M型菌落
- D、L型菌落
- E、G型菌落
- A、抗原特异性免疫力
- B、抗原间有交叉反应
- C、人工被动免疫
- D、隐性感染
- E、自然被动免疫
- A、变形杆菌
- B、空肠弯曲菌
- C、大肠埃希菌
- D、嗜肺军团菌
- E、产气肠杆菌
- 39
-
剂量-效应关系是指
- A、化学毒物与机体接触后引起的生物学改变
- B、化合物引起机体出现某种效应的个体数量在群体中占有的比率
- C、化学毒物的剂量与某一群体中质效应的发生率之间的关系
- D、化学毒物的剂量与个体或群体中发生的量效应强度之间的关系
- E、用时间生物学的方法来阐明化学毒物对机体的影响
- 40
-
同种异型Ag指
- A、同一种属不同个体间的遗传标记不同
- B、同种型 Ag
- C、同一种属动物间的Ag不同
- D、同一种属内所有个体分布相同
- E、不同Ag诱导同一种属的动物间的免疫应答
- A、X和Z因子
- B、X和V因子
- C、X和Y因子
- D、X和M因子
- E、X和W因子
- A、α
- B、β
- C、β'
- D、σ
- E、γ
- A、cRNA
- B、mRNA
- C、rRNA
- D、tRNA
- E、RNA
- A、F<img src="//img1.yqda.net/question-name/6c/1451c618a51b2dd90f8cb9469ffa60.gif"/>段
- B、H链
- C、CH
- D、L链
- E、VL
- A、苯对造血功能主要是抑制作用,而甲苯为麻醉作用
- B、苯主要从呼吸道排泄,对呼吸系统有毒性作用,而甲苯没有
- C、苯中毒产生过量的儿茶酚胺刺激心肌细胞发生心室颤动,而甲苯没有
- D、苯肝脏中氧化,对肝有损害作用,而甲苯没有
- E、苯为致癌物,甲苯为工业毒物
- A、化合物的化学活性决定理化性质
- B、理化性质决定化合物的生物活性
- C、化合物的生物活性决定该化合物的化学活性
- D、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决定其化学活性及理化性质
- E、化学活性和理化性质影响化学结构
- A、衣壳蛋白
- B、核酸
- C、核蛋白
- D、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
- E、包膜脂质
- A、抗原过量
- B、抗体过量
- C、抗原抗体均过量
- D、温度不合适
- E、有共同抗原的存在
- A、不侵入
- B、在特定条件下侵入
- C、侵入
- D、具有侵袭基因的霍乱弧菌侵入
- E、侵入后局限于上皮细胞内
- 50
-
嗜血杆菌中无致病力的是
- A、猪嗜血杆菌
- B、副溶血嗜血杆菌
- C、杜克嗜血杆菌
- D、流感嗜血杆菌
- E、鸡嗜血杆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