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管内径大于800mm,应在管内设竖向支撑
- B. 管道半径以下回填时,应采取防止管道上浮、位移的措施
- C. 回填宜在一昼夜中气温最高时进行
- D. 管基支承角2α范围内应用中粗砂回填,不得用沟槽土
- E. 管顶以上0.5m范围内,必须用人工回填,严禁用机械推土回填
- A. 路面强度高
- B. 稳定性好
- C. 运输费用较高
- D. 使用寿命短
- E. 维修、养护费用较高
- A. 安全措施费、文明施工费
- B. 施工便道、交通通道费
- C. 公用管线、建筑物保护措施费
- D. 特殊部位技术措施费
- E. 固定资产使用费
- A. 日平均气温连续10d低于5℃时的混凝土工程,需采取冬期施工措施
- B. 施工现场环境温度低于-2℃超过2h的混凝土工程,需采取冬期施工措施
- C. 冬期施工应做好设施和材料的防雪、防冻措施
- D. 及时掌握气象资料,做好防冻、保温工作
- E. 冬期施工时,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配制的混凝土,在抗压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40%且5MPa前以及矿渣硅酸盐水泥配制的混凝土,在设计强度的50%且不低于9MPa前,均不得受冻
- A. 先轻后重
- B. 先振后稳
- C. 先低后高
- D. 先慢后快
- E. 轮迹重叠
- A. 根据设计图纸的要求,将绿化地段与其他地界区划开来,整理出预定的地形,整理工作一般应在栽植前2个月以上的时期内进行
- B. 施工定点放线要以设计提供的标准点或固定建筑物、构筑物为依据
- C. 定点放线后应有设计或有关人员验点,合格后方可施工
- D. 规则式种植,树穴位置必须排列整齐,横平竖直
- E. 行道树定点,行位必须准确,大约每70 m钉一控制木桩,木桩位置应在株距之间。树位中心可用镐刨坑后放白灰
- A. 多排孔
- B. 单孔
- C. 单排孔
- D. 柱形
- E. 双排孔
- A. 穿越铁路修建地下工程
- B. 修建大断面地下工程
- C. 隧道中间段施工
- D. 特殊地段,如大跨度地铁车站、重要文物保护区、河底、海底的地下工程施工等
- E. 穿越地下和地而结构物修建地下工程
- A. 钻孔灌注桩
- B. 钢板桩
- C. 挖孔灌注桩
- D. 钢筋混凝土板桩
- E. 钢管桩
- A. 低等级
- B. 中等级
- C. 高等级
- D. 次高等级
- A. 桩机应设置在符合施工组织设计要求的路基箱板或托板上,托板滚筒下应垫铺3寸×10寸木板
- B. 路基箱板的铺设必须符合施工组织设计要求
- C. 起扳桩机时,必须设置溜绳。当桩机龙门起扳到95<sup>。</sup>时,必须适度控制溜绳的松紧,待后支撑导杆安装完毕,方可松溜绳
- D. 遇6级及以上大风,应停止作业,必要时将把杆放倒
- E. 履带式和轨道式桩机在组装时,不应采用吊机配合,底盘组装完毕后必须锁住履带或用轨钳夹紧固定
- A. 必须采用流水作业法,使各工序紧密衔接,自搅拌至摊铺完成,不应少于3h
- B. 宜在春末和气温较高季节组织施工
- C. 施工期的日最低气温应在5℃以上,在有冰冻的地区,应在第一次重冰冻(-3℃~-5℃)到来之前0.5~1.0个月完成
- D. 雨期施工,应特别注意天气变化,防止水泥和混合料遭雨淋,下雨时停止施工,已摊铺的水泥土结构层应尽快碾压密实
- A. 高级路面
- B. 中级路面
- C. 次高级路面
- D. 低级路面
- A. 15
- B. 14
- C. 28
- D. 30
- A. 膨润土
- B. 砂土
- C. 粉质黏性土
- D. 黏土
- A. 干石灰土重
- B. 石灰土重
- C. 干土重
- D. 原状土重
- A. 制定铺膜区域顺序→分区铺膜粘接膜缝→分区检验及时返修→进行工序检验达标
- B. 验收素土保护层→分区铺膜粘接膜缝→分区检验及时返修→进行工序检验达标
- C. 验收素土保护层→制定铺膜区域顺序→分区铺膜粘接膜缝→分区检验及时返修→进行工序检验达标
- D. 制定铺膜区域顺序→验收索土保护层→分区铺膜粘接膜缝→进行工序检验达标
- A. 制定铺膜区域顺序→验收素土保护层→分区检验及时返修→分区铺膜粘接膜缝→进行工序检验达标
- B. 验收素土保护层→制定铺膜区域顺序→分区检验及时返修→分区铺膜粘接膜缝→进行工序检验达标
- C. 制定铺膜区域顺序→验收素土保护层→进行工序检验达标→分区检验及时返修→分区铺膜粘接膜缝
- D. 验收素土保护层→制定铺膜区域顺序→分区铺膜粘接膜缝→分区检验及时返修→进行工序检验达标
- A. 台阶法
- B. 全断面法
- C. 中洞法
- D. 单侧壁导坑法
- A. 土围堰适用于水深2.5m以内,水流流速0.5m/s以内,河床土质渗水较小时
- B. 竹、铅丝笼围堰适用于黏性土、砂类土及碎石类土河床
- C. 钢筋混凝土板桩围堰适用于流速较大而水深为1.5~4m
- D. 钢板桩围堰适用于各类土(包括强风化岩)的深水基础
- A. 0.8
- B. 0.7
- C. 0.9
- D. 0.6
- A. 400
- B. 450
- C. 350
- D. 500
- A. 4
- B. 10
- C. 3
- D. 5
- A. 1.00
- B. 1.20
- C. 1.50
- D. 1.80
- A. 槽壁泥浆粘度过低
- B. 导墙建在软弱填土中
- C. 槽段划分过长
- D. 导墙过深
- A. 设置管棚基地→水平钻孔→严格向钢管内或管周围土体注浆→压入钢管→管棚支护条件下进行开挖
- B. 设置管棚基地→压入钢管→水平钻孔→管棚支护条件下进行开挖→严格向钢管内或管周围土体注浆
- C. 设置管棚基地→水平钻孔→压人钢管→严格向钢管内或管周围土体注浆→管棚支护条件下进行开挖
- D. 设置管棚基地叶压人钢管→严格向钢管内或管周围土体注浆→水平钻孔→管棚支护条件下进行开挖
- A. 进度
- B. 质量
- C. 安全
- D. 成本
- A. 埋人地下的构件情况不明不吊
- B. 吊物边缘锋利无防护措施不吊
- C. 8级以上强风不吊
- D. 光线阴暗看不清吊物不吊
- A. 3L/(m<sup>2</sup>·d)
- B. 2L/(m<sup>2</sup>·d)
- C. 4L/(m<sup>2</sup>·d)
- D. 5L/(m<sup>2</sup>·d)
- A. 对混凝土结构,是在防水层施工
- B. 对混凝土结构,是在防腐层施工
- C. 对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是在保护层喷涂
- D. 对砌体结构,是在防水层施工
- A. 3~4
- B. 2~3
- C. 4~5
- D. 1~2
- A. 工程质量评估报告
- B. 准许使用文件
- C. 工程竣工报告
- D. 质量检查报告
- A. 1%
- B. 5%
- C. 2%
- D. 5%
- A. 弯矩零点
- B. 1/4最大弯矩点
- C. 1/2最大弯矩点
- D. 弯矩最大点
- A. 200~250
- B. 150~200
- C. 50~100
- D. 100~150
- A. 面层
- B. 垫层
- C. 基层
- D. 路基
- A. 波纹管
- B. 方形
- C. 套筒
- D. 球形
- A. 1.5MPa
- B. 2.0MPa
- C. 1.0MPa
- D. 2.5MPa
- A. 非承重侧模板应在混凝土强度能保证其表面及棱角不致因拆模而受损坏时方可拆除,一般应在混凝土抗压强度达到2.5MPa时方可拆除侧模板
- B. 当构件跨度不大于4m时,在混凝土强度符合设计强度标准值的50%的要求后,方可拆除
- C. 当构件跨度大于4m时,在混凝土强度符合设计强度标准值的75%的要求后,方可拆除
- D. 跨径小于20m的小拱桥,宜在拱上建筑全部完成后卸架
- A. 小于7m
- B. 小于6m
- C. 小于4m
- D. 小于5m
- A. 1.00
- B. 0.50
- C. 0.01
- D. 0.08
- A. 施工成本较低
- B. 出土速度快
- C. 围护变形小
- D. 可尽快恢复交通
- A. 标准试件的抗压
- B. 标准试件的抗剪
- C. 直角棱柱体小梁的抗压
- D. 直角棱柱体小梁的弯拉
- A. 技术先进性原则
- B. 经济合理性原则
- C. 适用性原则
- D. 机械适用性原则
- A. 10
- B. 6
- C. 15
- D. 8
- A. 公用设施建设计划
- B. 年度建设计划
- C. 城市道路设施管理计划
- D. 国家发展建设计划
- A. 单位工程施工预算直接费=∑(工程量×人工预算定额用量×当时当地人工工资单价)+∑(工程量×材料预算定额用量X当时当地材料预算价格)+∑(工程量×施工机械预算定额台班用量×当时当地机械台班单价)
- B. 单位工程施工预算直接费=∑(工程量×人工预算定额用量×当时当地人工工资单价)+∑(工程量×当时当地材料预算价格)+∑(工程量×施工机械预算定额台班用量×当时当地机械台班单价)
- C. 单位工程施工预算直接费=∑(工程量×人工预算定额用量×当时当地人工工资单价)+∑(工程量×材料预算定额用量×当时当地材料预算价格)+∑(工程量×当时当地机械台班单价)
- D. 单位工程施工预算直接费=∑(工程量×当时当地人工工资单价)+∑(工程量×材料预算定额用量×当时当地材料预算价格)+∑(工程量×施工机械预算定额台班用量×当时当地机械台班单价)
- A. 切断机
- B. 砂轮锯
- C. 电弧
- D. 乙炔一氧气
- A. 覆土深度
- B. 邻近构筑物
- C. 道路等级、交通情况
- D. 各层土壤的工程性质
- A. “红水”
- B. “黄水”
- C. “绿水”
- D. “黑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