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孔道压浆宜用水泥浆,水泥宜用硅酸盐水泥或普通水泥
- B.当气温高于35℃,压浆宜在夜间进行
- C.压浆过程中及压浆后48h内,结构混凝土的温度不得低于5℃
- D.水泥浆的强度应符合设计要求,设计无要求时不得低于30MPa
- E.压浆前,对管道用水冲洗后,用含油的压缩空气将孔道内的所有积水吹出
- A.焊接结构形式及外形尺寸
- B.焊接接头的组对要求及允许偏差
- C.焊接长度及点数的规定
- D.坡口形式及制作方法
- E.壁厚不等管口对接的规定
- A.掺加外加剂降低混凝土的水化热峰值
- B.增加水泥用量或水用量,提高水灰比
- C.合理设置后浇带
- D.要尽可能增加人模坍落度
- E.降低混凝土的人模温度
- A.优先采用水化热较低的水泥
- B.用改善集料级配、降低水灰比、掺加混和料等方法减少水泥用量
- C.控制浇筑层厚度和进度,以利散热
- D.控制浇筑温度,设测温装置,加强观测,并做好记录
- E.可适量增加砂、砾石
- A.改善混凝土流动性能、初凝时间及灌注工艺
- B.当导管底口低于钢筋笼底部3m至高于钢筋笼底Im之间,且混凝土表面在钢筋笼底部上下1m之间时,加快混凝土灌注速度
- C.适当增加钢筋笼下端的箍筋数量
- D.钢筋笼上端焊固在护筒上
- E.在孔底设置直径不小于主筋的1~2道加强环形筋
- A.设计预留孔洞、预埋管口及进出水口等已做临时封堵并达到强度要求
- B.向池内注水宜分3次进行,每次注水高度为设计水深的1/3
- C.相邻两次注水的间隔时间不应小于24h
- D.注水时水位上升速度不宜超过2m/24h
- E.注水至设计水位12h后,开始测读水位测针的初读数
- A.倒驶
- B.转向
- C.调头
- D.刹车
- E.停车等候
- A.平整度
- B.承载能力
- C.抗滑能力
- D.温度稳定性
- E.抗变形能力
- A.浮悬钻渣
- B.护壁
- C.润滑钻头
- D.冷却钻头
- E.防止掉钻
- 14
-
我国城市道路分为( )
- A.快速路
- B.主干路
- C.次干路
- D.街坊路
- E.支路
- A.裸根乔苗木
- B.灌木
- C.带土球苗木
- D.浅根性乔木
- 16
-
二沉池的主要功能是( )
- A.在有氧的条件下,进一步氧化分解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
- B.利用物理法截留污水中较大的漂浮物,以减轻后续构筑物的处理负荷
- C.去除污水中比重较大的无机颗粒
- D.去除生物处理过程中所产生的,以污泥形式存在的生物脱落物或已经死亡的生物体
- A.选择原材料配合比
- B.严格控制压实度
- C.掺加膨润土的拌合土层
- D.分层压实
- A.放散管
- B.支吊架
- C.阀门
- D.补偿器
- A.在有行人、车辆通过的地方应设护栏及警示灯等安全标志
- B.机械挖槽时,应在设计槽底高程以上留不小于200mm的余量由人工清挖
- C.堆土不得掩埋消火栓、雨水口以及各种地下管道的井盖,且不得妨碍其正常使用
- D.采用吊车下管时,可在沟槽两侧堆土
- A.混凝池
- B.沉淀池
- C.过滤池
- D.清水池
- A.氧气
- B.压缩空气
- C.天然气
- D.水
- A.波纹管
- B.方形
- C.套筒
- D.球形
- A.杀死水中浮游生物,提高水的质量
- B.与水中某些物质发生反应,以降低有毒物浓度
- C.去除水中某些有机化合物,保障人体健康
- D.杀灭致病微生物,防止水传播疾病
- A.构造深度、摩擦系数摆值
- B.构造深度、摩擦系数
- C.构造深度、摩擦力
- D.粗糙度、摩擦系数摆值
- A.继续锤击,使贯入度接近控制贯人度
- B.停止锤击,以控制桩尖设计标高为主
- C.继续锤击100mm左右
- D.继续锤击30~50击
- A.业主指定的计量技术机构
- B.监理指定的计量技术机构
- C.施工企业内部的计量技术机构
- D.主管部门授权的法定计量技术机构
- A.开挖控制
- B.二次衬砌
- C.线形控制
- D.注浆
- A.中洞法
- B.柱洞法
- C.洞桩法
- D.全断面法
- A.先中跨、后次跨、再边跨
- B.先次跨、后边跨、再中跨
- C.先边跨、后次跨、再中跨
- D.先边跨、后中跨、再次跨
- A.2.0
- B.2.5
- C.3.0
- D.3.5
- A.0.5m
- B.0.6m
- C.0.7m
- D.0.8m
- A.先重后轻、先稳后振、先低后高、先慢后快
- B.先轻后重、先稳后振、先低后高、先慢后快
- C.先轻后重、先振后稳、先高后低、先慢后快
- D.先重后轻、先振后稳、先低后高、先快后慢
- A.轮胎压路机
- B.振动压路机
- C.轻型钢筒压路机
- D.重型压路机
- A.高级
- B.次高级
- C.中级
- D.低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