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淤泥、淤泥质土、粉土、饱和黄土、素填土和黏性土 (
- B) 碎石土、粉土、黏土 (
- C) 淤泥、淤泥质土、粉土和碎石土 (
- D) 黏性土、湿陷性黄土、杂填土和砂土
- A)&n
- bsp; (1) (2) (B) (1) (2) (4) (
- C) (1) (2) (3) (
- D) (1) (2) (3) (4)
- A) 地基投影范围内的附加应力 (
- B) 地基投影范围外的附加应力 (
- C) 地基中任意点的附加应力 (
- D) 地基中心点下的附加应力
- A) 6.06 (
- B) 4.5b (
- C) 3.0b (
- D) 1.5b
- A) 短期效应组合 (
- B) 长期效应组合 (
- C) 长期效应组合且计人地震作用 (
- D) 作用效应的基本组合
- A) 用回弹法,每个构件10各测区,每个测区16个回弹点、一个碳化测量点 (
- B) 用回弹法,环境温度不得低于-4℃、高于40℃ (
- C) 用钻芯法,对均布荷载受弯构件,芯样从距支座1/3跨度范围内中和轴部位取样 (
- D) 用钻芯法,芯柱直径取10cm,芯样数量对一般构件不少于3个
- A) (1)(2) (
- B) (1)(2)(4) (
- C) (1) (2) (3) (
- D) (1) (3) (4)
- A) 地下水位的升降对土中自重应力有影响 (
- B) 地下水位下降会使土中的自重应力增大 (
- C) 当地层中存在有承压水层时,该层的自重应力计算方法与潜水层相同 (
- D) 当地层中有不透水层存在时,不透水层中的静水压力为零
- A) 突加荷载和突卸荷载 (
- B) 惯性式机械离心激振器 (
- C) 反冲激振器 (
- D) 环境随机激振
- A) [L]、[T]、[M] (
- B) [L]、[T]、[F] (
- C) [L]、[M]、[F] (
- D) [T]、[M]、[F]
- A) 工作片和补偿片采用相同的标距 (
- B) 工作片和补偿片阻值相同 (
- C) 工作片和补偿片灵敏度系数相同 (
- D) 工作片和补偿片粘贴在相同的材料上
- A) 加载过程中构件开裂,取本级荷载和前一级荷载的平均值为开裂荷载 (
- B) 加载持续时间后构件开裂,取本级荷载为开裂荷载 (
- C) 荷载挠度曲线上首次发生突变时的荷载 (
- D) 连续布置应变片法,取任一应变片应变增量有突变时的荷载
- A) 抗弯承载力 (
- B) 局部承压承载力 (
- C) 抗剪能力及局部稳定的要求 (
- D) 梁的整体稳定的要求
- A) Mn,Si是有益元素,Al和S是有害元素 (
- B) Mn,Si,V,N是有益元素,Al,P和S是有害元素 (
- C) Mn,Si,A1是有益元素,S,P是有害元素 (
- D) Mn,Si是有益元素,S,P,O是有害元素
- A) 风荷载 (
- B) 水平地震荷载 (
- C) 竖向荷载 (
- D) 仅对梁的支承反力
- A) 4.2m (
- B) 4.8m (
- C) 3.9m (
- D) 4.5m
- A) 山墙的设置 (
- B) 柱间支撑的设置 (
- C) 屋盖类型 (
- D) 柱间距
- A) 在同号弯矩区段内取弯矩最大截面的刚度 (
- B) 在同号弯矩区段内取弯矩最小截面的刚度 (
- C) 在同号弯矩区段内取平均刚度 (
- D) 在同号弯矩区段内取最大刚度
- A) 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30 (
- B) 其受力钢筋的抗拉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实测值比值不应小于1.25 (
- C) 其受力钢筋的屈服强度实测值与强度标准值的比值不应大于1.3 (
- D) 其受压区高度x≤0.35h。
- A) 荷载和材料强度均采用标准值 (
- B) 荷载和材料强度均采用设计值 (
- C) 荷载采用设计值,材料强度采用标准值 (
- D) 荷载采用标准值,材料强度采用设计值
- A) 剪力墙应沿纵、横两个主轴方向布置 (
- B) 剪力墙布置应均匀、对称,各片剪力墙的刚度不宜相差悬殊 (
- C) 剪力墙间距是保证框架与剪力墙两者协同工作的,其间距不应过大,以保证楼面的刚度 (
- D) 剪力墙的数量多少以保证框架不致受太大水平剪力,甚至不受水平剪力为宜
- A) 阻尼越大,周期越大 (
- B) 阻尼越大,频率越大 (
- C) 阻尼越大,振幅越大 (
- D) 阻尼越大,动力系数越大
- A) 1 (
- B) 2 (
- C) 3 (
- D) 4
- A) 在竖向荷载作用下是否产生水平推力 (
- B) 弯矩和剪力的大小 (
- C) 杆轴线的形状 (
- D) 是否具有合理轴线
- A) 内力有多组解答 (
- B) 支座移动下,不产生反力和内力 (
- C) 局部平衡性 (
- D) 荷载等效性
- A) 工作持续时间 (
- B) 最早开始和结束时间 (
- C) 时差 (
- D) 最迟开始和结束时间
- A) 镦头锚具 (
- B) 多孔夹片式锚具 (
- C) 钢质锥形锚具 (
- D) 螺杆锚具
- A) R减小,则Q减小,H增大 (
- B) R减小,则Q增大,H增大 (
- C) R增大,则Q增大,H增大 (
- D) R减小,则Q增大,H减小
- A) 内部振动器 (
- B) 外部振动器 (
- C) 表面振动器 (
- D) 振动台
- A) 70年 (
- B) 60年 (
- C) 50年 (
- D) 40年
- A) 深度浅;截面小 (
- B) 深度深;截面大 (
- C) 深度深;截面小 (
- D) 深度浅;截面大
- A) 1年 (
- B) 2年 (
- C) 5年 (
- D) 合理使用年限
- A)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
- B) 国务院 (
- C) 建设部 (
- D) 省级人民政府
- A) 三角网 (
- B) 导线网 (
- C) 水准网 (
- D) 前方交会网
- A) 算术平均值 (
- B) 加权算术平均值 (
- C) 直接观测量 (
- D) 直接观测量的函数
- A) 资质等级较高的 (
- B) 资质等级较低的 (
- C) 联合体主办者的 (
- D) 承担主要任务的
- A) 1 (
- B) 4 (
- C) 9 (
- D) 10
- A) 防止错误 (
- B) 提高精度 (
- C) 减小归零差 (
- D) 减小度盘刻画不均匀误差
- A) 2 (
- B) 4 (
- C) 6 (
- D) 8
- A) 退火 (
- B) 正火 (
- C) 淬火 (
- D) 回火
- A) 10号:30号=50:50 (
- B) 10号:30号=80:20 (
- C) 10号:30号=20:80 (
- D) 10号:30号=100:0
- A) 相对湿度为0~25% (
- B) 相对湿度为25%~50% (
- C) 相对湿度为50%~75% (
- D) 相对湿度为75%~100%
- A) 粗砂 (
- B) 中砂 (
- C) 细砂 (
- D) 特细砂
- A) 1个月 (
- B) 3个月 (
- C) 6个月 (
- D) 12个月
- A) 碳化 (
- B) 消化 (
- C) 陈伏 (
- D) 硬化
- A) θ≥90° (
- B) θ>90° (
- C) θ<90° (
- D) θ≤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