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1)&n
- bsp;(2) (B) (1) (2) (3) (
- C) (1) (3) (
- D) (1) (2) (3) (4)
- A) 10.32%,0.568 (
- B) 10.32%,0.631 (
- C) 11.5%,0.586 (
- D) 11.5%,0.631
- A) (1)&n
- bsp;(3) (4) (B) (2) (3) (4) (5) (
- C) (1) (3) (5) (
- D) (1) (2) (3) (4) (5)
- A)&n
- bsp; (1) (2) (B) (1)(2) (3) (
- C) (1) (3) (
- D) (1) (2) (3) (4)
- A) 回弹法非水平方向的回弹值 (
- B) 回弹法非混凝土浇注侧面的回弹值 (
- C) 超声法混凝土侧面测试的声速值 (
- D) 钻芯法高径比大于1.0的强度换算值
- A) 回弹法测砂浆的抗压强度 (
- B) 推出法测砂浆的抗压强度 (
- C) 偏顶法测砂浆的抗压强度 (
- D) 原位法测砌体的抗剪强度
- A) 电阻 (
- B) 金属丝的长度 (
- C) 金属丝的截面面积 (
- D) 金属丝的重量
- A) 每级荷载加载或卸载后的持续时间不应少于5min,且宜相等 (
- B) 对要求试验变形和裂缝宽度的结构构件,在使用状态短期试验荷载作用下的恒载持续时间不应少于30min (
- C) 对使用阶段不允许出现裂缝的结构构件的抗裂研究性试验,在开裂试验荷载计算值作用下的恒载持续时间应为30min (
- D) 对跨度较大的屋架,在使用状态短期试验荷载作用下的恒载持续时间不宜少于12h
- A) 承受任意荷载时β<SU
- B>f</SUB>=1.22 (B) 承受动力荷载时β<SUB>f</SUB>=1.22 (
- C) 承受静力荷载和间接动力荷载时β<SUB>f</SUB>=1.22 (
- D) 承受直接或间接动力荷载时β<SUB>f</SUB>=1.0
- A) 控制作用力加载法 (
- B) 等幅位移加载法 (
- C) 控制作用力和位移混合加载法 (
- D) 变幅、等幅位移混合加载
- A) 可以提高构件的极限承载力 (
- B) 可以提高柱子的变形能力 (
- C) 增大柱子的刚度 (
- D) 对承载力和刚度都有不利的影响
- A) 边缘纤维屈服准则 (
- B) 全截面屈服准则 (
- C) 部分发展塑性准则 (
- D) 不考虑塑性发展的准则
- A) 相邻壁柱间的距离 (
- B) 横墙间的距离 (
- C) 墙体的高度 (
- D) 壁柱墙体高度的2倍
- A) “二水准”,小震不坏,大震不倒 (
- B) “二水准”,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
- C) “三水准”,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
- D) “三水准”,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且可修
- A) e/A>0.17或β>16 (
- B) e/h>0.17且β>16 (
- C) e/h>0.17且β<16 (
- D) e/h<0.17且β<16
- A) 恒载在任何情况下都参与组合 (
- B) 在吊车竖向荷载中,对单跨厂房应在Dmax和Dmin中两者取一 (
- C) 吊车横向水平荷载丁晌。可作用与排架两边柱中的任一柱上,其方向可左、可右 (
- D) 同一跨内的Dmax,和Tmax。不一定同时产生,但不能有Tmax,而没有Dmax
- A) 随剪跨比的增加而提高 (
- B) 随剪跨比的增加而降低 (
- C) 在一定范围内随剪跨比的增加而提高 (
- D) 在一定范围内随剪跨比的增加而降低
- A) 梁20mm,板15mm (
- B) 梁25mm,板10mm (
- C) 梁25mm,板15mm (
- D) 梁30mm,板20mm
- A) 减小刚度,增加质量 (
- B) 增加刚度,减小质量 (
- C) 增大初位移和初速度 (
- D) 减小初位移和初速度
- a's,是为了()。 (A) 保证受压钢筋在构件破坏时能达到其抗压强度设计值 (
- B) 避免受压钢筋压曲 (
- C) 避免保护层剥落 (
- D) 保护受压钢筋在构件破坏时能达到其极限抗压强度
- A) 动平衡条件不能满足 (
- B) 干扰力与阻尼力平衡,惯性力与弹性力平衡 (
- C) 干扰力与弹性力平衡,惯性力与阻尼力平衡 (
- D) 干扰力与惯性力平衡,惯性力与阻尼力平衡
- A) 物理条件、几何条件和平衡条件 (
- B) 平衡条件 (
- C) 平衡条件和物理条件 (
- D) 平衡条件和几何条件
- A) 既可以考虑弯曲变形,也可以考虑轴向变形和剪切变形 (
- B) 可以用于梁、刚架、桁架、拱和组合结构等各种类型的结构 (
- C) 从材料性质看,只能用于弹性材料 (
- D) 既能用于求解超静定结构,也能用于求解静定结构
- A) 悬链线 (
- B) 二次抛物线 (
- C) 任意圆弧线 (
- D) 不能确定
- A) 螺杆锚具 (
- B) 钢质锥形锚具 (
- C) 多孔夹片式锚具 (
- D) 镦头锚具
- A) 工艺参数 (
- B) 空间参数 (
- C) 时间参数 (
- D) 以上均不是
- A) 3 (
- B) 4 (
- C) 5 (
- D) 6
- A) 6m (
- B) 4m (
- C) 5m (
- D) 2m
- A) σ未达控制值,δ未达最大冷拉率 (
- B) σ达控制值,δ超过最大冷拉率 (
- C) σ达控制值,δ未达最大冷拉率 (
- D) σ超过控制值,δ超过最大冷拉率
- A) 由其所在地的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批 (
- B) 先交其所在地的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审审查同意后,再报国务院审批 (
- C) 由直辖市人民政府报国务院审批 (
- D) 由该直辖市人民政府审批
- A) 基础范围以外;地下水走向的下游 (
- B) 基础范围以外;地下水走向的上游 (
- C) 基础范围以内;地下水走向的上游 (
- D) 基础范围以内;地下水走向的下游
- A) 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
- B) 同时施工、同时安装、同时投产使用 (
- C) 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 (
- D) 同时立项、同时设计、同时施工
- A) 质量第一,安全为主 (
- B) 安全第一,质量为主 (
- C) 质量第一,生产为主 (
- D)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 A) ≥6度 (
- B) ≥7度 (
- C) ≥8度 (
- D) ≥9度
- 49
-
仪器视线高程是()。
(
- A) 望远镜十字丝交点到地面的距离 (
- B) 仪器视线到大地水准面的垂直距离 (
- C) 仪器安置好后视线的高度 (
- D) 仪器视准轴到地面的垂直距离
- A) 0°~90° (
- B) -90°~90° (
- C) 0°~180° (
- D) 0°~360°
- 51
-
用一台望远镜视线水平时,盘左竖盘读数为90°,望远镜视线向下倾斜时读数减少的J6级经纬仪,观测目标,得盘左盘右竖盘读数为L=124°03'30",R=235°56'54",则竖盘指标差为()。
(
- A) -12" (
- B) +12" (
- C) -24" (
- D) -24"
- A) 5米 (
- B) 0.5米 (
- C) 0.05米 (
- D) 0.005米
- A) 前倾增大,后倾减小 (
- B) 后倾增大,前倾减小 (
- C) 都减小 (
- D) 都增大
- A) 黏性增加,塑性减小,脆性增加 (
- B) 黏性减小,塑性增加,脆性增加 (
- C) 黏性增加,塑性增加,脆性增加 (
- D) 黏性减小,塑性减小,脆性增加
- A) 退火与正火 (
- B) 淬火与回火 (
- C) 正火与淬火 (
- D) 正火与回火
- A) 抗压强度 (
- B) 抗折强度 (
- C) 抗剪强度 (
- D) 抗拉强度
- A) 水化铝酸钙 (
- B) 水化硅酸钙 (
- C) 水化铁酸钙 (
- D) 氢氧化钙
- A) 3.7~3.1 (
- B) 3.0~2.3 (
- C) 2.2~1.6 (
- D) 1.5~0.7
- A) 正火石灰 (
- B) 欠火石灰 (
- C) 过火石灰 (
- D) 石灰石核
- 60
-
材料
- A和材料
- B的比强度相同,A的强度大于B的强度,则()。 (A) A的表观密度大于B的表观密度 (B) A的表观密度小于B的表观密度 (
- C) A的表观密度等于B的表观密度 (
- D) 不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