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0.94、0.95 (
- B) 0.95、0.94 (
- C) 0.96、0.97 (
- D) 0.97、0.96
- A) 钟形 (
- B) 矩形 (
- C) 梯形 (
- D) 马鞍形
- A) 渗流由上而下,动水力小于土的有效重度 (
- B) 渗流由上而下,动水力大于土的有效重度 (
- C) 渗流由下而上,动水力小于土的有效重度 (
- D) 渗流由下而上,动水力大于土的有效重度
- A) 墙背光滑、垂直,填土面水平 (
- B) 墙背光滑、俯斜,填土面水平 (
- C) 墙后填土必为理想散粒体 (
- D) 墙后填土必为理想黏性体
- A) 增大 (
- B) 减小 (
- C) 不变 (
- D) 不确定
- A) 毛细水 (
- B) 自由水 (
- C) 重力水 (
- D) 结合水
- A) 重力加载法 (
- B) 液压加载法 (
- C) 惯性力加载法 (
- D) 离心力加载法
- A) 破坏荷载和破坏特征 (
- B) 控制截面应力变化规律 (
- C) 混凝土柱裂缝的开裂与发展 (
- D) 支座处的沉降值
- A) 屈服荷载时对应的变形值 (
- B) 开裂荷载时对应的变形值 (
- C) 破损荷载时对应的变形值 (
- D) 极限荷载时对应的变形值
- A) 含水率 (
- B) 密实度 (
- C) 表面硬度 (
- D) 内部缺陷
- A) 电磁感应法 (
- B) 声发射法 (
- C) 射线法 (
- D) 电位差法
- A) 直接承受动力荷载的连接 (
- B) 承受反复荷载作用的结构的连接 (
- C) 冷弯薄壁型结构的连接 (
- D) 承受静力荷载或间接承受动力荷载结构的连接
- A) 240 mm (
- B) 250 mm (
- C) 260 mm (
- D) 270 mm
- A,就其局部稳定问题,下述项不正确的是()。 (A) 当按弹性方法设计,且塑性发展系数λx=1.0,梁抗弯强度能够满足时,受压翼缘局部稳定性能够保证 (
- B) 按塑性方法设计时,受压翼缘局部稳定性不满足要求 (
- C) 按弹性方法设计时,在不设加劲肋的情况下,梁腹板在弯曲正应力作用下不会失稳,在剪应力作用下可能失稳 (
- D) 为防止此梁腹失稳,应同时设置横向加劲肋和纵向加劲肋
- A) 随A的增大,剪力墙所分担的水平力减小 (
- B) 随A的增大,剪力墙所分担的水平力增大 (
- C) 随A的增大,剪力墙所分担的水平力不变 (
- D) 随A的增大,侧向变形曲线趋于弯曲型曲线
- A) 0.585 (
- B) 0.630 (
- C) 0.675 (
- D) 0.765
- A) 混凝土应变滞后,实际爱弯能力要大些 (
- B) 考虑钢筋应力超前,用强化后的应力取值计算Mu (
- C) 受弯计算方法相同,但前者实际的ξb大些 (
- D) 受弯计算方法相同,但前者实际的ξb小些
- A) 提高斜截面抗剪承载力 (
- B) 形成稳定的钢筋骨架 (
- C) 固定纵筋的位置 (
- D) 防止发生斜截面抗弯不足
- A) 钢筋中压应力增大 (
- B) 钢筋中压应力减小 (
- C) 混凝土中压应力增大 (
- D) 依情况而定
- A)增加板件宽厚比 (
- B)增加板件厚度 (
- C)增加板件宽度 (
- D)设置横向加劲肋
- A) 提高混凝土的强度等级 (
- B) 提高钢筋强度 (
- C) 增加截面高度 (
- D) 增加截面宽度
- A) 混凝土强度等级&n
- bsp; (B)构件类型 (
- C)构件工作环境 (
- D)钢筋级别
- A) 2天 (
- B) 4 (
- C) 6天 (
- D) 8天
- A) 钢筋的冷拉和冷拔只能提高其抗拉屈服强度,但抗压屈服强度将不能提高 (
- B) 在设计中冷拉钢筋宜作为受压钢筋使用 (
- C) 冷拉钢筋在加工时应该先焊接,然后才能进行冷拉 (
- D) 钢筋的冷拉既可以提高其抗拉屈服强度,同时也能提高其抗压屈服强度,并且塑性性能降低很多
- A) 先支先拆、后支后拆、先承重部位、后非承重部位 (
- B) 先支先拆、后支后拆、先非承重部位、后承重部位 (
- C) 先支后拆、后支先拆、先非承重部位、后承重部位 (
- D) 先支后拆、后支先拆、先承重部位、后非承重部位
- 42
-
流水步距是指( )。
(
- A) 一个施工过程在各个施工段上的总持续时间 (
- B) 一个施工过程在一个施工段上的持续时间 (
- C) 两个相邻的施工过程先后投入流水施工的时间间隔 (
- D) 流水施工的工期
- A) 吊装柱 (
- B) 吊装屋架 (
- C) 吊装屋面板 (
- D) 安装吊车梁
- A) 1 (
- B) 3 (
- C) 5 (
- D) 7
- A) ①③ (
- B) ①② (
- C) ①②③ (
- D) ①②③④
- A) 招标公告 (
- B) 投标书 (
- C) 投标担保书 (
- D) 中标函
- A) ①③ (
- B) ①② (
- C) ①②③ (
- D) ①②③④
- A) ±7.5″ (
- B) ±9.2″ (
- C) ±20″ (
- D) ±6.7″
- A) ①③ (
- B) ①②③ (
- C) ①② (
- D) ①
- A) ±32.0 mm (
- B) ±11.3 mm (
- C) ±16.0 mm (
- D) ±5.6 mm
- A) ±13.8″ (
- B) ±6.9″ (
- C) ±5.4″ (
- D) ±10.8″
- A) 木材含水会使其导热性减小,强度降低,体积膨胀 (
- B) 木材含水会使其导热性增大,强度不变,体积膨胀 (
- C) 木材含水会使其导热性增大,强度降低,体积膨胀 (
- D) 木材含水会使其导热性减少,强度提高,体积膨胀
- 53
-
△
- ABC中,直接观测了∠A和∠
- B,其中误差分别为m∠A=±2″和m∠B=±3”,则∠
- C的中误差m∠c为()。 (A) ±2.2″ (B) ±7″ (C) ±3.6″ (
- D) ±1″
- A) 平衡水率 (
- B) 100% (
- C) 50% (
- D) 纤维饱和点(平均约为30%)
- A) 塑性差 (
- B) 温度稳定性差 (
- C) 黏性小 (
- D) 黏性大
- A) 石灰石粉 (
- B) 黏土 (
- C) 粒化高炉矿渣 (
- D) 石英石粉
- A) 导热系数大,热容量大 (
- B) 导热系数大,热容量小 (
- C) 导热系数小,热容量小 (
- D) 导热系数小,热容量大
- A) 大体积混凝土 (
- B) 耐热混凝土 (
- C) 受海水侵蚀的混凝土 (
- D) 预应力混凝土
- A) ρ=ρ<SU
- B>0 </SUB>(B) ρ<SUB>0</SUB>与ρ相差很小 (
- C)ρ与ρ<SUB>0</SUB>相差较大 (
- D)ρ<SUB>0</SUB>值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