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单向压缩分层总和法 (
- B) 单向压缩弹性力学法 (
- C) 三向压缩分层总和法 (
- D) 三向压缩弹性力学法
- A) 不应低于原有建筑物基础底面 (
- B) 不宜低于原有建筑物基础底面 (
- C) 可低于原有建筑物基础底面 (
- D) 视其荷载大小而定是否低于原有建筑物基础底面
- A) 总应力 (
- B) 有效应力 (
- C) 自重应力 (
- D) 孔隙水压力
- A) 一个摩尔应力圆的切线 (
- B) 一组摩尔应力圆的公切线 (
- C) 一组摩尔应力圆的顶点连线 (
- D) 不同压力下的抗剪强度连线
- A) K=抗滑力/滑动力 (
- B) K=滑动力/抗滑力 (
- C) K=抗滑力距/滑动力距 (
- D) K=滑动力距/抗滑动力
- A) 浮重度 (
- B) 饱和重度 (
- C) 天然重度 (
- D) 干重度
- A) C<SU
- B>u</SUB><5 (B)
- C<SUB>u</SUB>>10 (C) C<SUB>u</SUB>>5且C<SUB>c</SUB>=1~3 (
- D) C<SUB>u</SUB>>10且C<SUB>c</SUB>=1~3
- A) 均布 (
- B) 集中 (
- C) 三角 (
- D) 循环
- A) 试验过程中可随时停下来观察结构开裂和破坏情况 (
- B) 能够做地震模拟振动台不能做的足尺或大比例模型试验 (
- C) 可以按试验需要修正和改变加载历程 (
- D) 可以研究应变速度对结构的影响
- A) 检验的项目由使用单位与试验单位决定 (
- B) 试件的数量由使用单位与生产厂家决定 (
- C) 试件的合格与否由试验单位决定 (
- D) 以上所说都不对
- A) 取芯法 (
- B) 回弹法 (
- C) 拔出法 (
- D) 回弹-超声综合法
- A) ①②③ (
- B) ①②④ (
- C) ①②⑤ (
- D) ②③④
- A) 当柱的线刚度不变时,随框架梁线刚度增加而减少 (
- B) 当框架粱、柱的线刚度不变时,随层高增加而增加 (
- C) 当柱的线刚度不变时,随框架粱线刚度增加而增加 (
- D) 与框架梁的线刚度无关
- A. 对直径大的
- B. 对直径小的
- C. 两者相同
- D. 无法确定
- A) 可作为侧向支承点 (
- B) 与Mx计算无关 (
- C) 可减小My方向的计算跨度 (
- D) 拉条直径不得小于8mm
- A) 不变 (
- B) 有利 (
- C) 计算后才能肯定 (
- D) 不利
- A) 其他参数不变时,随上层框架梁刚度减小而降低 (
- B) 其他参数不变时,随上层框架梁刚度减小而升高 (
- C) 其他参数不变时,随上层层高增大而降低 (
- D) 其他参数不变时,随下层层高增大而升高
- A) 允许出现的概率高些 (
- B) 出现概率相同 (
- C) 失效概率小些 (
- D) 允许出现的概率相差不大
- A) 配置较粗的钢筋 (
- B) 减小箍筋的间距 (
- C) 使用高强度受拉钢筋 (
- D) 增加截面的高度
- A. 随轴心力的增加而增加
- B. 随轴向力的减小而增加
- C. 小偏压时随轴向力的增加而增加
- D. 大偏压时随轴向力的增加而增加
- A) 摩擦型孔隙要求略大,承压型孔隙要求略小 (
- B) 摩擦型孔隙要求略小,承压型孔隙要求略大 (
- C) 两孔隙要求相同 (
- D) 无孔隙要求
- A) 土钉墙 (
- B) 钢板桩 (
- C) 灌注桩挡墙 (
- D) 地下连续墙
- A) 适筋梁、超筋粱属延性破坏,少筋粱属脆性破坏 (
- B) 超筋梁、少筋粱属脆性破坏,适筋梁属延性破坏 (
- C) 少筋梁、适筋梁属延性破坏,超筋梁属脆性破坏 (
- D) 超筋粱、少筋梁属延性破坏,适筋梁属脆性破坏
- A) 100% (
- B) 50% (
- C) 25% (
- D) 75%
- A) 端承桩以标高为主,贯入度作为参考;摩擦桩以贯入度为主,标高作为参考 (
- B) 摩擦桩以标高为主,贯入度作为参考;端承桩以贯入度为主,标高作为参考 (
- C) 摩擦桩、端承桩均以贯入度为主,标高作为参考 (
- D) 摩擦桩、端承桩均以标高为主,贯入度作为参考
- A) (50~100)mm (
- B) (100~200)mm (
- C) (200~300)mm (
- D) (300~400)mm
- A) 两边向中间打 (
- B) 由中间向四周打 (
- C) 由一端向另一端打 (
- D) 随意打
- A) ①③ (
- B) ①②③④⑤ (
- C) ①②③ (
- D) ①②③④
- A) 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
- B) 施工证 (
- C) 暂住证 (
- D) 国有土地使用证
- A) ①③ (
- B) ①② (
- C) ①②③ (
- D) ①②③④
- A) 宣告有效 (
- B) 宣告无效 (
- C) 变更或者撤销 (
- D) 效力待定
- A) ±1.73m<SUP>2 </SUP>(
- B) ±1.77m<SUP>2 </SUP>(
- C) ±1.32m<SUP>2 </SUP>(
- D) ±3.14m<SUP>2 </SUP>
- A) 圆水准管轴L<SU
- B>0</SUB>L<SUB>0</SUB>//竖轴VV (B) 十字丝横丝⊥竖轴VV (
- C) 水准管轴LL//视准轴CC (
- D) 视准轴CC⊥横轴HH
- A) 2 (
- B) 4 (
- C) 6 (
- D) 8
- A. 纤维饱和点以下含水量变化
- B. 纤维饱和点以上含水量变化
- C. 负荷时间
- D. 疵病
- A) 减少砂率 (
- B) 增大粗骨料的粒径 (
- C) 提高水灰比 (
- D) 掺混合材料
- A) 塑性 (
- B) 流动性 (
- C) 降低黏度 (
- D) 耐寒、耐热性、黏结性、气密性
- A) 矿渣水泥 (
- B) 普通硅酸盐水泥 (
- C) 低热水泥 (
- D) 火山灰水泥
- A) 孔隙率是反映散粒材料颗粒相互填充的致密程度 (
- B) 空隙率是反映材料体积内孔隙体积所占比例 (
- C) 空隙率是反映散粒材料颗粒相互填充的致密程度 (
- D) 孔隙率和空隙率都是反映散粒材料颗粒相互填充的程度
- A) 当孔隙率相同,孔隙尺寸愈大,导热性愈大 (
- B) 当孔隙率相同,连通孔比封闭孔导热性高 (
- C) λ与孔隙的大小无关 (
- D) λ与孔隙是否连通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