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勘探点平面位置图、钻孔柱状图、工程地质剖面图、地质资料总表
- B. 勘探点平面位置图、钻孔剖面图、工程地质柱状图、地质资料总表
- C. 勘探点平面位置图、钻孔柱状图、工程地质剖面图、土工试验成果总表
- D. 勘探点平面位置图、钻孔剖面图、工程地质柱状图、土工试验成果总表
- A) 合理控制桩数 (
- B) 增加桩的长度 (
- C) 增加桩的直径 (
- D) 合理控制桩距
- A) 埋深浅、压缩性低的土层 (
- B) 埋深浅、压缩性高的土层 (
- C) 埋深大、压缩性低的土层 (
- D) 埋深大、压缩性高的土层
- a、重度γ=17kN/m3的均质黏性土,侧向压力系数k0=0.66。若挡土墙没有位移,作用在墙上土压力合力大小及其作用点距墙底的位置h为()。 (A) E<SU
- B>0</SUB>=52.64kN/m,h=2.67m (B) Z<SUB>0</SUB>=52.64kN/m,h=1.33 m (
- C) E<SUB>0</SUB>=80.64kN/m,h=1.33 m (
- D)E<SUB>0</SUB>=89.76kN/m,h=1.33 m
- A) 上升 (
- B) 下降 (
- C) 不变 (
- D) 不能判断
- A) E<SU
- B>0</SUB>=E<SUB>s </SUB>(B) E<SUB>0</SUB>>E<SUB>s </SUB>(
- C) E<SUB>0</SUB>≥E<SUB>s </SUB>(
- D) E<SUB>0</SUB><E<SUB>s</SUB>
- A) 土中水的质量与土的质量之比 (
- B) 土中水的质量与土粒质量之比 (
- C) 土中水的体积与土的体积之比 (
- D) 土中水的体积与气体体积之比
- A) 为了数据准确必须用高灵敏度、高精度、高准确度的仪表 (
- B) 测钢筋应变,应当用电测式仪表 (
- C) 要测量构件进入塑性阶段的数据,只能用自动量测、自动巡检、自动记录的仪表 (
- D) 尽可能选择型号规格一样的仪表
- A) 位移控制加载 (
- B) 力控制加载 (
- C) 力-位移混合控制加载 (
- D) 力-加载速度混合控制加载
- A) 脉动法的振源来自风、城市的车辆、施工设备及远处的地震和附近地壳的内部破裂,因此引起结构的振动振幅极小 (
- B) 由于以上原因其振源的大小是不规则的,随机的 (
- C) 从试验方法讲属于环境激振 (
- D) 这种试验方法只能测出结构的基频,得不到高阶振型及频率等参数
- 12
-
图示的自振频率为()。
- A) 内力图形与设计或实际计算简图相近,控制截面的内力值近似 (
- B) 内力图形与设计或实际计算简图相近,控制截面内力值相等 (
- C) 内力图形与设计或实际计算简图相等,控制截面内力值相近 (
- D) 内力图形与设计或实际计算简图相近,各个截面的内力值相等
- 16
-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 转动刚度既取决于杆件的线刚度,又取决于另一端的支承情况 (
- B) 位移法可用于超静定和静定结构 (
- C) 结点上有力偶作用时,可引起固端弯矩 (
- D) 求分配系数时可用各杆的绝对线刚度,也可用相对刚度
- A) 螺栓的抗剪承载力 (
- B) 连接板件的孔壁承压承载力 (
- C) 连接板件间的摩擦阻力 (
- D) 连接板件净截面承载力
- A) 该跨,然后隔跨布置 (
- B) 该跨及相邻跨 (
- C) 所有跨 (
- D) 该跨左右相邻各跨,然后隔跨布置
- A) 一定是少筋破坏 (
- B) 一定是适筋破坏 (
- C) 适筋梁、少筋梁破坏均有 (
- D) 破坏形式与配筋多少无关
- A) 0.76 (
- B) 0.85 (
- C) 0.94 (
- D) 1.00
- A) 偏向刚度小的一端 (
- B) 偏向刚度大的一端 (
- C) 居于中点 (
- D) 不一定
- A)单层、单跨房屋,按弹性方案计算时,屋架在水平荷载作用下不产生拉伸或压缩变形 (
- B)单层、单跨弹性与刚弹性计算方案,差别在于后者在排架的柱顶上加一个弹性支座 (
- C)上柔下刚的多层房屋,在上下层交接处,除考虑垂直荷载向下传递外,还应考虑固端弯矩的影响 (
- D)上刚下柔多层房屋,把上面各楼层叠合成刚度为无限大的横梁,按单层排架进行内力和计算
- A) 底层柱在距基础顶面2/3处,其余各层在柱中点 (
- B) 底层柱在距基础顶面1/3处,其余各层在柱中点 (
- C) 底层柱在距基础顶面1/4处,其余各层在柱中点 (
- D) 底层柱在距基础顶面1/5处,其余各层在柱中点
- A) ①③ (
- B) ②③ (
- C) ②④ (
- D) ③④
- A. 梁20mm,板15mm
- B. 梁25mm,板10mm
- C. 梁25mm,板15mm
- D. 梁30mm,板20mm
- A) 根据构造要求确定的 (
- B) 根据抗冲切验算确定的 (
- C) 根据地基承载力验算确定的 (
- D) 在满足构造要求前提下,并通过抗冲切验算确定的
- A) 设计强度的30% (
- B) 设计强度的20% (
- C) 2.0N/mm<SUP>2 </SUP>(
- D) 1.2N/mm<SUP>2</SUP>
- A) 矩形压应力图形面积与曲线形面积相等 (
- B) 保证压应力合力的大小与作用点位置不变 (
- C) 由平截面假定确定X=0.8Xc (
- D) 试验结果
- A) 混凝土初凝前 (
- B) 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标准值的50% (
- C) 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标准值的75% (
- D) 混凝土初凝后、终凝前
- A) 不同种类钢筋代换,应按钢筋受拉承载力设计 (
- B) 梁的纵向受力钢筋与弯起钢筋应分5,j进行 (
- C) 钢号钢筋之间的代换,按代换前后面积相等的原则进行 (
- D) 对于有抗震要求的框架,可以用强度等级高的钢筋代替设计中的钢筋
- A) ①③ (
- B) ①② (
- C) ①②③ (
- D) ①②③④
- A) 4台 (
- B) 3台 (
- C) 2台 (
- D) 1台
- A)当起重杆长度一定时,随着起重杆仰角的增大,起重量和起重高度增加,而回转的半径减小 (
- B)当起重杆仰角不变时,起重杆越长,起重半径越大,而起重量越小 (
- C)当起重杆长度增加时,可增大起重半径和起重量 (
- D)当起重半径增大时,起重高度随之减小
- A) 有效 (
- B) 无效 (
- C) 效力待定 (
- D) 可撤销
- A) ①③ (
- B) ①② (
- C) ①②③ (
- D) ①②③④
- 48
-
已知
- A、
- B点坐标为XA=118.13 m,YA=922.12m,XB=151.45 m,YB=976.36m;坐标方位角αBA应为()。 (A) 238°26′14″ (B) -238°26′14″ (
- C) 56°26′14″ (
- D) -56°26′14″
- A) 0.60m (
- B) 0.015m (
- C) 0.030m (
- D) 0.045m
- A) ①②③④ (
- B)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
- C) ②③⑦ (
- D) ②③④⑤
- A) -36″、+9″ (
- B) +36″、+9″ (
- C) +36″、-9″ (
- D) -36″、-9″
- A. +11″
- B. -11″
- C. +22″
- D. -22″
- A) 对中 (
- B) 精平 (
- C) 瞄准 (
- D) 读数
- A) 塑性 (
- B) 弹性 (
- C) 韧性 (
- D) 脂性
- A) 针入度 (
- B) 延度 (
- C) 软化点 (
- D) 蒸发损失
- A) 橡胶、树脂、矿质材料 (
- B) 橡胶和石灰 (
- C) 橡胶和黏土 (
- D) 石膏和树脂
- A. CaO过量
- B. MgO过量
- C. 石膏掺量过多
- D. CaO太少
- A) 表观密度大、强度高,导热性小、吸声性差 (
- B) 表观密度小、强度低,导热性小、吸声性强 (
- C) 表观密度小、强度高,导热性大、吸声性强 (
- D) 表观密度大、强度低,导热性小、吸声性差
- A) λ=1 W/m·K (
- B) λ<0.23W/m·K (
- C) λ>0.23 W/m·K (
- D) λ=0.5W/m·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