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33% (
- B)50% (
- C)67% (
- D)100%
- A)原水位以上不变,原水位以下增大 (
- B)原水位以上不变,原水位以下减小 (
- C)变动后水位以上不变,变动后水位以下减小 (
- D)变动后水位以上不变,变动后水位以下增大
- A)固结排水实验确定的总应力参数 (
- B)固结不排水实验确定的总应力参数 (
- C)不固结排水实验确定的有效应力参数 (
- D)固结不排水实验确定的有效应力参数
- A)锤重10kg、落距500mm、打入土层300mm的锤击数 (
- B)锤重63.5kg、落距500mm、打入土层300mm的锤击数 (
- C)锤重63.5kg、落距760mm、打入土层300mm的锤击数 (
- D)锤重63.5kg、落距760mm、打入土层150mm的锤击数
- A)30~60mm (
- B)70~100mm (
- C)50~200mm (
- D)300~500mm
- A)土中水的体积与孔隙体积之比 (
- B)土中水的体积与土粒体积之比 (
- C)土中水的体积与土的体积之比 (
- D)土中水的体积与气体体积之比
- A)属抗震试验 (
- B)属静力试验 (
- C)属动力试验 (
- D)属循环加载试验
- A)20%的标准荷载 (
- B)100%的标准荷载 (
- C)70%的计算开裂荷载 (
- D)100%的计算开裂荷载
- A)钢筋混凝土十字交叉基础 (
- B)箱形基础 (
- C)筏形基础 (
- D)扩展基础
- A.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恢复力特性
- B.判断和鉴定结构的抗震性能
- C.结构的破坏机理
- D.结构的动力特性
- A)结构某特定部位的频率、振幅 (
- B)结构的振动变位 (
- C)结构的动力系数 (
- D)结构的阻尼系数
- 13
-
图示自振频率为()。
- A)材料的强度 (
- B)材料的密实度 (
- C)材料的内部缺陷 (
- D)材料的变形
- A)钢材的抗拉、抗压、抗弯、抗剪强度均下降 (
- B)钢材抗拉、抗压、抗弯、抗剪强度均有所提高 (
- C)钢材的抗拉、抗压、抗弯强度提高,而抗剪强度降低 (
- D)视钢号而定
- A)加强层面刚度可增加房屋伸缩缝间距 (
- B)在温度变化大的部位增加配筋率对增加房屋伸缩缝间距有效 (
- C)温度缝宽度应满足防震缝宽度要求 (
- D)厂房的多数支撑应布置在温度缝区段两侧
- A)受拉钢筋施加预应力会提高开裂弯矩和破坏弯矩,而受压钢筋施加预应力则将降低开裂弯矩和破坏弯矩 (
- B)受拉钢筋和受压钢筋施加预应力都会提高开裂弯矩和破坏弯矩,其中前者的效果更好些 (
- C)受拉钢筋施加预应力会提高开裂弯矩,但不影响破坏弯矩。受压钢筋施加预应力将降低开裂弯矩,对于破坏弯矩则需视受压钢筋的张拉应力而定,张拉应力较大时会少量地降低破坏弯矩,张拉应力较小时则会增大破坏弯矩 (
- D)以上都不对
- A)对于三层和三层以上房屋,长高比L/H宜小于或等于3.5 (
- B)小型空心砌块,在常温施工时,宜将块体浇水湿润后再进行砌筑 (
- C)圈梁宜连续地设置在同一水面上,在门窗洞口处不得将圈梁截断 (
- D)多层砌块房屋,对外墙及内纵墙,屋盖处应设置圈梁,楼盖处宜隔层设置
- A)该组试块的极限抗压强度最低值不低于30N/mm<SUP>2 </SUP>(
- B)该组试块的极限抗压强度低于30N/mm<SUP>2</SUP>,概率不大于5% (
- C)该组试块的极限抗压强度平均值不低于30N/mm<SUP>2 </SUP>(
- D)该组试块的极限抗压强度标准值不低于30N/mm<SUP>2 </SUP>
- A)上层梁的线刚度增加会导致本层柱反弯点下移 (
- B)下层层高增大会导致本层柱反弯点上移 (
- C)柱的反弯点位置与柱的楼层位置有关,与结构总层数无关 (
- D)柱的反弯点位置与荷载分布形式无关
- A)①③④ (
- B)①②③ (
- C)①②④ (
- D)①②③④
- A)①②③ (
- B)①②④ (
- C)①③④ (
- D)②③④
- A)在钢板厚度相差大于4mm的连接中,应从板的一侧或两侧做成坡度不大于1:2.5的斜坡,以减少应力集中 (
- B)当对接正焊缝的强度低于焊件的强度时,为提高连接的承载力可改用斜缝 (
- C)在钢结构设计中,若遇板件较厚而应力较小时,可以采用不焊透的对接焊缝 (
- D)当对接焊缝的质量等级为一级或二级时,必须在外观检查的基础上再做无损检测,检测比例为焊缝长度的20%
- 37
-
对于两跨连续梁()。
(
- A)活荷载两跨满布时,各跨跨中正弯矩最大 (
- B)活荷载两跨满布时,各跨跨中负弯矩最大 (
- C)活荷载单跨布置时,中间支座处负弯矩最大 (
- D)活荷载单跨布置时,另一跨跨中负弯矩最大
- A)轴向力作用在截面范围内时为小偏心受压,反之为大偏心受压 (
- B)轴向力作用在截面范围外时为小偏心受压,反之为大偏心受压 (
- C)η<SUB>ei</SUB>≤0.3h<SUB>0</SUB>。时为小偏心受压,反之为大偏心受压 (
- D)相对受压区高度ζ≤ζb时为大偏心受压,反之为小偏心受压
- A)设计文件 (
- B)合同条件 (
- C)现行的施工验收规范和标准以及有关的审批、修改和调整意见 (
- D)施工组织总设计
- A)建筑物中各类结构构件的安全等级,必须与整个结构的安全等级相同 (
- B)对于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结构构件应按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或偶然组合 (
- C)对于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结构构件应分别按荷载效应的标准组合、准永久组合或标准组合,并考虑长期作用影响 (
- D)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应包括结构或结构构件达到正常使用或耐久性能的某项规定限值
- A)在组织搭接施工时,应先计算相邻施工过程的流水步距 (
- B)对于非节奏专业流水施工,工作队在相邻施工段上的施工,可以间断 (
- C)节奏专业流水的垂直进度图表中,各个施工过程的施工进度线是相互平行的 (
- D)对于非节奏专业流水施工,各施工段上允许出现暂时的没有工作队投入施工的现象
- A)模板及支架自重、新浇筑混凝土的重量、钢筋重量、施工人员和浇筑设备、混凝土堆积料的重量 (
- B)模板及支架自重、新浇筑混凝土的重量、钢筋重量、振捣混凝土时产生的荷载 (
- C)新浇筑混凝土的侧压力、振捣混凝土时产生的荷载 (
- D)模板及支架自重、新浇筑混凝土的重量、钢筋重量、侧倒混凝土时产生的荷载
- A)40m<SUP>3 </SUP>(
- B)48m<SUP>3 </SUP>(
- C)60m<SUP>3 </SUP>(
- D)70m<SUP>3</SUP>
- A)钻杆不垂直或碰到孤石 (
- B)桩间距过小,邻桩成孔时产生振动和剪力 (
- C)钻孔时遇有倾斜度的较硬土层交界处或岩石倾斜处,钻头所受阻力不均匀 (
- D)土质松散,泥浆护壁不好,护筒内水位不够高
- A)① (
- B)①② (
- C)①②③ (
- D)①②③④
- A)① (
- B)①② (
- C)①②③ (
- D)①②③④
- A)① (
- B)①② (
- C)①②③ (
- D)①②③④
- A)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高程均相等 (
- B)等高线都是闭合曲线 (
- C)等高线分首曲线和计曲线 (
- D)等高线不能相交或重合
- A)乡级 (
- B)县级 (
- C)设区的市级 (
- D)省级
- A)两根等高线间的高差 (
- B)相邻计曲线间的高差 (
- C)两根计曲线间的高差 (
- D)相邻间曲线间的高差
- A)水准管轴垂直于竖轴 (
- B)视准轴垂直于横轴 (
- C)横轴垂直于竖轴 (
- D)视准轴平行于水准管轴
- A)54.040m (
- B)54.031m (
- C)54.022m (
- D)54.036m
- A)在减少用水量条件下,提高混凝土流动性 (
- B)在用水量不变条件下,提高混凝土流动性 (
- C)在流动性及水泥用量不变的条件下,提高混凝土强度 (
- D)提高混凝土流动性的同时也提高混凝土强度
- A)矿物填料改性沥青 (
- B)树脂改性沥青 (
- C)橡胶改性沥青 (
- D)树脂改性沥青和橡胶改性沥青
- A)软化点 (
- B)延度 (
- C)针入度 (
- D)针入度、延度、软化点
- A)消除欠火石灰的危害 (
- B)消除过火石灰的危害 (
- C)避免浆体干燥、无法用 (
- D)便于欠火石灰熟化
- A)C<SU
- B>2</SUB>S (B)
- C<SUB>3</SUB>S (C)C<SUB>4</SUB>AF (
- D)C<SUB>3</SUB>A
- A)密度值>表观密度值 (
- B)密度值<表观密度值 (
- C)密度值=表观密度值 (
- D)两者关系不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