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逐渐增大,曲线变化 (
- B) 逐渐减小,曲线变化 (
- C) 逐渐减小,直线变化 (
- D) 均匀分布
- A) 0.4
- b (B) 0.4L (
- C) 0.4m (
- D) 天然土层厚度
- a,γ=18 kN/m3的地基表面有一个宽度为3m的条形均布荷载,对于整体剪切破坏的情况,按太沙基承载力公式计算的极限承载力为()。 (A) 80.7 kPa (
- B) 193.5 kPa (
- C) 242.1 kPa (
- D) 50.8 kpa
- a= 3000 kPa,桩侧阻力特征值q<SU
- B>sia</SUB>=100 kPa,初步设计时,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为 ()。 (A) 1737 kN (B) 1634 kN (
- C) 777 kN (
- D) 1257 kN
- A) 快剪指标 (
- B) 慢剪指标 (
- C) 固结快剪指标 (
- D) 直剪指标
- A) 沉降量 (
- B) 沉降差 (
- C) 倾斜 (
- D) 局部倾斜
- A) 强结合水 (
- B) 弱结合水 (
- C) 重力水 (
- D) 毛细水
- A) μy取开裂荷载时的变形,μu取极限荷载时的变形 (
- B) μy取屈服荷载时的变形,μu取极限荷载时的变形 (
- C) μy取屈服荷载时的变形,μu取下降段0.85极限荷载时的变形 (
- D) μy取开裂荷载时的变形,μu取下降段0.85极限荷载时的变形
- A) 用回弹法,每个构件10个测区,每个测区16个回弹点、1个碳化深度点 (
- B) 用回弹法,环境温度不得低于-4℃、高于+40℃ (
- C) 用钻芯法,对受弯构件,芯柱从距支座1/3跨度范围内中和轴部位取样 (
- D) 用钻芯法,芯柱直径取10cm,芯样数量对一般构件不少于3个
- A) 某一测点仪器读数突然增大,相邻测点仪器读数也随之增大 (
- B) 某一测点仪器读数突然增大,相邻测点仪器读数可能变小 (
- C) 某一测点仪器读数不变,相邻测点仪器读数突然增大 (
- D) 某一测点仪器读数不变,相邻测点仪器读数突然减小
- A. 受拉主筋屈服,受拉应变达0.01
- B. 受拉主筋外最大垂直裂缝宽度达1.5mm
- C. 挠度达到跨度的1/25
- D. 主筋端部有相对于混凝土滑移达0.2mm
- A) 量程为10mm的百分表,最小分度值为0.01mm (
- B) 位移传感器的准确度不应低于1.0级,示值误差应为±1.0%F.S. (
- C) 静态应变仪的精度不应低于B级,最小分度值不宜大于10×10<SUP>-5 </SUP>(
- D) 用刻度放大镜量测裂缝宽度时,其最小分度值不宜大于0.05mm
- 17
-
等直杆件
- AB的转动刚度(劲度系数)SA
- B()。 (A) 与B端支撑条件及杆件刚度都有关 (B) 只与B端的支撑条件有关 (
- C) 与A、B两端的支撑条件都有关 (
- D) 只与A端的支撑条件有关
- A) 有内力、有位移 (
- B) 无内力、有位移 (
- C) 有内力、无位移 (
- D) 无内力、无位移
- 23
-
图的半结构正确的为()。
- A) 沉降缝应设在温度和收缩变形可能引起的应力集中的地方 (
- B) 沉降缝应设在高度相差较大或荷载差异较大处 (
- C) 沉降缝的宽度是为了保证沉降缝两侧房屋内倾时不互相挤压、碰撞 (
- D) 沉降缝只将墙体及楼盖分开,不必将基础断开
- A) 改变杆件两端连接构造,在弱轴方向增设侧向支承点或减小翼缘厚度加大宽度 (
- B) 调整杆件弱轴方向计算长度或减小宽度加大厚度 (
- C) 改变杆件两端连接构造,在弱轴方向增设侧向支承点或减小翼缘宽度加大厚度 (
- D) 调整杆件弱轴方向计算长度或加大宽度减小厚度
- A) 螺旋箍约束了核心混凝土,使钢筋混凝土柱强度提高 (
- B) 螺旋箍有效防止钢筋混凝土柱失稳破坏 (
- C) 规范规定此类柱只适用t0/a>12 (
- D) 此类柱比普通箍筋柱有更高的抗震能力
- A) 梁的延性越大 (
- B) 梁的延性越小 (
- C) 梁的延性不变 (
- D) 界限破坏或平衡破坏
- A) ρ大的,Mcr/Mu大 (
- B) ρ小的,M
- cr/Mu大 (C) 两者的Mcr/Mu相同 (
- D) 无法比较
- A) ρ越大,正截面受承载力也越大 (
- B) ρ越大,正截面受承载力也越小 (
- C) 当ρ<ρmax时,ρ越大,则正截面受承载力也越小 (
- D) 当ρmin≤ρ≤ρmax时,ρ越大,正截面受承载力也越大
- A) 配筋率ρ大的钢筋应力σs,也大 (
- B) 配筋率ρ大的钢筋应力σs也小 (
- C) 直径大的钢筋应力σs也小 (
- D) 两个构件的钢筋应力σs相同
- A) ρ′越大,塑性应力重分布越不明显 (
- B) ρ′越大,塑性应力重分布越明显 (
- C) ρ′与塑性应力重分布越不明显 (
- D) 开始时,ρ′越大,塑性应力重分布越不明显,但ρ′超过一定值后,塑性应力重分布反而变明显
- A) 基本组合和偶然组合 (
- B) 基本组合和标准组合 (
- C) 偶然组合和标准组合 (
- D) 标准组合和准永久组合
- A) 材料强度标准值×材料分项系数 (
- B) 材料强度标准值/材料分项系数 (
- C) 0.85×材料强度标准值/材料分项系数 (
- D) 材料强度标准值/(0.85×材料分项系数)
- A) 随压应力的增大而增大 (
- B) 随压应力的增大而减小 (
- C) 随压应力的增大而增大,但压应力超过一定值后,抗剪强度反而减小 (
- D) 与压力无关
- A) 徐变使混凝土压应力减小 (
- B) 混凝土及钢筋的压应力均不变 (
- C) 徐变使混凝土压应力减小,钢筋压应力增大 (
- D) 徐变使混凝土压应力增大,钢筋压应力减小
- A) 16天 (
- B) 10天 (
- C) 12天 (
- D) 8天
- A) 一端向另一端推进 (
- B) 由外向内对称浇筑 (
- C) 由内向外对称浇筑 (
- D) 任意顺序浇筑
- A) 梁柱的线刚度比 (
- B) 结构的总层数及该柱所在的楼层位置 (
- C) 上层柱与下层柱的刚度比和配筋率 (
- D) 上层柱与下层柱的承载能力之比及轴压比
- A) 轻型井点 (
- B) 电渗井点 (
- C) 喷射井点 (
- D) 管井井点
- A) 小于200 (
- B) 250~300 (
- C) 200~250 (
- D) 大于250
- A) ①②③ (
- B) ②③④⑤ (
- C) ②④⑤ (
- D) ③④⑤
- A) 由分包单位对建设单位直接负责 (
- B) 由总承包单位对建设单位直接负责 (
- C) 由分包单位通过总承包单位对建设单位负责 (
- D) 由总承包单位与分包单位对建设单位承担连带责任
- A) ①② (
- B) ①②④ (
- C) ①④ (
- D) ①②③
- A) 环境影响报告书 (
- B) 登记表 (
- C) 环境影响一般评价表 (
- D) 环境影响报告表
- A) 凸向地处的曲线 (
- B) 垂直于山脊的平行线 (
- C) 凸向高处的曲线 (
- D) 间距相等的平行线
- A. 视准轴和横轴
- B. 横轴与纵轴
- C. 视准轴与圆水准管轴
- D. 纵轴与圆水准管轴
- A) +11″ (
- B) -11″ (
- C) +22″ (
- D) -22″
- A) 圆水准管轴L<SU
- B>0</SUB>L<SUB>0</SUB>//竖轴VV (B) 十字丝横丝⊥竖轴VV (
- C) 水准管轴L<SUB>0</SUB>L<SUB>0</SUB>//视准轴CC (
- D) 视准轴CC⊥横轴HH
- A) 冷轧带肋钢筋 (
- B) 冷拉Ⅰ级钢筋 (
- C) 热处理钢筋 (
- D) 冷拔低碳钢丝
- A) 海平面 (
- B) 大地水准面 (
- C) 水平面 (
- D) 球面
- A) 针入度不同 (
- B) 黏度不同 (
- C) 延度不同 (
- D) 软化点不同
- A) 硅酸盐水泥 (
- B) 增加水泥用量 (
- C) 普通水泥 (
- D) 矿渣水泥并C↓
- A) 209 kg (
- B) 209.52 kg (
- C) 10 kg (
- D) 220 kg
- A) 提高强度 (
- B) 减小膨胀 (
- C) 节约石灰 (
- D) 避免收缩裂
- A) C2S,C3S (
- B)
- C3A,C3S (C) C3S,C3S (
- D) C3S,C2S
- A) 先增大,后又恢复 (
- B) 减小 (
- C) 不变 (
- D) 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