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速度
- B.方向
- C.路线
- D.指挥灯信号
- A.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及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
- B.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异常的气象条件及环境污染
- C.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及气象条件
- D.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及劳动强度过大
- A.5
- B.10
- C.20
- D.30
- A.用汽油洗刷
- B.用压缩空气喷
- C.用抹布擦净
- D.用清水冲洗
- A.供热量、蒸发量
- B.蒸发量、供热量
- C.容量、供热量
- D.蒸发量、容量
- A.①②③
- B.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A.在可行性论证阶段向安全监管部门提交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
- B.在施工阶段向安全监管部门提交职业病危害评价报告
- C.在可行性论证阶段向卫生行政部门提交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
- D.在施工阶段向卫生行政部门提交安全评价报告
- A.1%
- B.5%
- C.10%
- D.15%
- A.信号词
- B.危险性说明
- C.象形图
- D.产品标识
- A.塑料板
- B.金属网
- C.木板
- D.纤维板
- A.20
- B.30
- C.40
- D.60
- A.隔离贮存
- B.毗邻贮存
- C.隔开贮存
- D.分离贮存
- A.石灰水
- B.干粉
- C.土
- D.沙
- A.高压
- B.中压
- C.零压
- D.负压
- A.NO
- B.C12
- C.N2
- D.NH3
- A.用自行车运输爆炸品
- B.用叉车运输易燃液体
- C.用水泥船运输有毒物品
- D.用装有阻火器的机动车运输易燃易爆品
- A.70
- B.80
- C.90
- D.100
- A.通风防爆
- B.通讯报警
- C.通讯防潮
- D.通风报警
- A.最大频率风向的下风侧
- B.最大频率风向的上风侧
- C.最小频率风向的下风侧
- D.最小频率风向的上风侧
- A.平行
- B.垂直
- C.不小于45<SUP>。 </SUP>D.小于30<SUP>。 </SUP>
- A.1.0
- B.1.05
- C.1.2
- D.1.5
- A.无证上岗
- B.违反安全技术规程
- C.违章指挥或违章作业
- D.违反安全管理规定
- A.0.5
- B.1
- C.1.5
- D.2
- A.瓦面
- B.屋顶板面
- C.承载梁椽
- D.其他结构
- A.企业法定代表人
- B.建筑施工单位负责人
- C.现场责任工程师
- D.施工操作人员
- A.2.0
- B.3.0
- C.4.0
- D.5.0
- A.40<SUP>。</SUP>~50<SUP>。 </SUP>B.50<SUP>。</SUP>~60<SUP>。 </SUP>C.60<SUP>。</SUP>~70<SUP>。 </SUP>D.70<SUP>。</SUP>~80<SUP>。</SUP>
- A.1
- B.1.5
- C.2
- D.2.5
- A.操作规范
- B.技术标准
- C.规章制度
- D.安全技术措施
- A.人寿
- B.失业
- C.意外伤害
- D.重大疾病
- A.硝铵
- B.水胶
- C.硝化甘油
- D.乳胶
- A.钻井法
- B.冻结法
- C.钻眼爆破法
- D.注浆法
- A.36
- B.24
- C.127
- D.12
- A.立井井筒
- B.运输大巷
- C.总回风巷
- D.工作面回风巷
- A.1
- B.2
- C.3
- D.4
- A.漏电保护
- B.接地保护
- C.接零保扩
- D.过流保护
- A.弹性能指数WET
- B.冲击能指数KE
- C.静态破坏时间ST
- D.动态破坏时间DT
- A.瞬发电雷管
- B.火雷管
- C.延期电雷管
- D.抗静电电雷管
- A.中央式
- B.两翼对角式
- C.分区中央式
- D.分区对角式
- A.2
- B.3
- C.4
- D.5
- A.矿山建设项目是否进行安全条件论证和安全评价
- B.涉及危险化学品的建设项目有无安全设施设计审查和竣工验收
- C.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监察单位是否对“三同时”各负其责
- D.建设单位按法律、法规、标准的安全动工纪录
- A.有关人员的安全培训
- B.建立必要的安全措施
- C.提供合格的焊切机具
- D.指派火灾警戒人员
- A.先进的生产工艺、技术
- B.先进的机械设备
- C.自动化流水作业
- D.无毒(害)或低毒(害)的原材料E.加强操作工人的操作培训
- A.锦纶
- B.丙纶
- C.维纶
- D.氯纶
- A.排烟
- B.挡烟
- C.吸附烟气
- D.化学吸附烟气
- A.水
- B.压缩空气
- C.二氧化碳
- D.机油
- A.强风高处作业
- B.特级高处作业
- C.雪天高处作业
- D.悬空高处作业
- A.防止人身触电事故
- B.防止中断供电
- C.减少线路损耗
- D.防止漏电火灾事故
- A.春季
- B.夏季
- C.秋季
- D.冬季
- A.灰土
- B.素土
- C.软硬不均的地面
- D.混有碎石的杂土
- A.密闭
- B.通风良好
- C.不得接触高温、明火、强酸等
- D.干燥
- A.渗透探伤、射线探伤
- B.渗透探伤、磁粉探伤
- C.射线探伤、磁粉探伤
- D.超声波探伤、渗透探伤
- A.三角形
- B.正方形
- C.竖向长方形
- D.横向长方形
- A.0.2
- B.0.5
- C.1.0
- D.2.0
- A.低挂高用
- B.高挂低用
- C.水平挂用
- D.钩挂牢靠,挂位不受限制
- A.建设单位
- B.总承包单位
- C.负责拆除的分包单
- D.以上三者均可
- A.绝缘
- B.接地
- C.保持设备清洁
- D.加强监测
- A.0.5m
- B.1m
- C.1.5m
- D.2m
- A.盲板应有大的突耳并涂上特别颜色,用于挂牌编号和识别
- B.凡在禁火区或抽插易燃易爆介质窗口或管道盲板时,应使用防爆工具和防爆灯具,在规定范围内严禁用火,作业中应有专人巡回检查及监护
- C.设备经置换后,若需要进入其内部工作还必须再用空气置换惰性气体,以防发生窒息
- D.若置换介质的比重大于被置换介质的比重时,应由设备或管道最高点送入置换介质,由最低点排出被置换介质,取样点宜在顶部位置及宜产生死角的部位
- E.吹扫结束时应先关闭物料闸,再停气,以防管路系统介质倒流
- A.30
- B.20
- C.10
- D.5
- A.过载保护
- B.主等电位联结
- C.不导电环境
- D.辅助等电位联结
- A.项目经理
- B.安全设施设计入
- C.项目工程技术负责人
- D.作业队施工负责人
- A.潜在的伤害源
- B.指对人体健康的物理伤害或损害,以及对财产和环境造成的损害
- C.能导致伤害发生的概率和伤害的严重程度
- D.免除不可接受的伤害
- A.触电
- B.电击
- C.电伤
- D.过电
- A.IT系统
- B.TT系统
- C.TN—C系统
- D.TN—S系统
- A.降压
- B.降低水位
- C.降低锅水杂质含量
- D.改变锅水的饱和度
- A.在火灾中,由于毒性造成人员伤亡的罪魁祸首是C0,火灾中约有一半的人员死亡是由它造成的,另一半由直接烧伤、爆炸压力及其他有毒气体引起
- B.火灾烟气的高温对人和物都可产生不良影响,如使建筑构件和金属丧失其强度、损害建筑结构、对人的灼伤、对呼吸的影响等
- C.在建筑火灾中,驱动力包括室内外温差引起的烟囱效应、燃烧气体的浮力和膨胀力、风的影响、通风系统风机的影响、电梯的活塞效应等
- D.火灾高于中性面时,由正烟囱效应产生的空气流动能够使烟气流进竖井
- A.钢皮尺或卡尺、刷子等清除
- B.钩子等清屑工具除去
- C.直接用手拉去
- D.自行掉落
- A.固相
- B.液相
- C.气相
- D.三相混合
- A.四类
- B.七类
- C.五类
- D.八类
- A.不需理会
- B.关闭机器后清洗
- C.不需停机,用铁钩清理
- D.待擦洗机器时再清洗
- A.年 年
- B.月 日
- C.日 月
- D.日 年
- A.200
- B.20
- C.5
- D.10
- A.突出
- B.突出危险
- C.突出倾向
- D.高瓦斯
- A.玻璃容器
- B.瓷器
- C.具有防腐功能的金属容器
- D.塑料容器
- A.36 16
- B.33 16
- C.33 24
- D.36 24
- A.第1类爆炸品
- B.第2类气体
- C.第3类易燃液体
- D.第4类易燃固体、易于自燃的物质、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
- A.1000
- B.1500
- C.2000
- D.2500
- A.温度升高
- B.压力急剧升高
- C.周围介质振动
- D.发光发热
- A.2
- B.3
- C.5
- D.1
- A.就地卸货
- B.返回卸货
- C.罚款放行
- D.罚款返回卸货
- A.可以
- B.不允许
- C.无所谓
- D.不必在意
- A.火灾规律的双重性是指确定性和随机性
- B.火灾的研究方法有模拟研究和统计分析
- C.火灾防治途径有设计与评估、阻燃、火灾探测、灭火等
- D.火灾防治的趋势有清洁阻燃、智能预测、清洁高效灭火
- A.跨步电压
- B.跨步电势
- C.临界电压
- D.故障电压
- A.8/小时
- B.15分钟
- C.1/小时
- D.4/小时
- A.均匀腐蚀
- B.变形
- C.裂纹
- D.内部沉积污垢
- A.瓦斯和煤(岩)
- B.瓦斯和煤
- C.瓦斯
- D.煤(岩)
- A.1
- B.2
- C.3
- D.4
- A.仅有直接接触电击保护
- B.只有间接接触电击保护
- C.用于防止爆炸火灾危险
- D.兼有直接接触电击和间接接触电击保护
- A.初步设计阶段
- B.竣工验收阶段前
- C.竣工验收后
- D.可行性研究阶段
- A.泡沫灭火器
- B.二氧化碳灭火器
- C.水
- D.酸碱灭火器
- A.火灾、爆炸、中毒、窒息及污染环境
- B.火灾、爆炸、中毒、腐蚀及污染环境
- C.火灾、爆炸、感染、腐蚀及污染环境
- D.火灾、失效、中毒、腐蚀及污染环境
- A.物理爆炸、化学爆炸、炸药爆炸
- B.物理爆炸、化学爆炸、锅炉爆炸
- C.物理爆炸、化学爆炸、核爆炸
- D.化学爆炸、核爆炸、分解爆炸
- A.1.4
- B.1.7
- C.2.0
- D.2.4
- A.提出指导意见
- B.提出具体措施
- C.与施工单位商定实施方案
- D.承担设计责任
- A.85 dB
- B.85 dB(A)
- C.60 dB(A)
- D.60 dB
- A.在禁火区进行动火作业应办理“动火安全作业证”,严格履行申请、审核和批准手续
- B.动火作业人员在接到动火证后,要详细核对各项内容,如发现不符合动火安全规定,有权拒绝动火,并向单位防火部门报告
- C.动火地点或内容变更时,应在动火安全作业证上标明,否则不得动火
- D.高处进行动火作业和设备内动火作业时,除办理“动火安全作业证”外,还必须办理“高处安全作业证”和“设备内安全作业证”
- A.铜导线
- B.铝导线
- C.绝缘导线
- D.电缆
- A.可以配备专职
- B.必须配备专职
- C.可以配备兼职
- D.必须配备兼职
- 100
-
特种设备是指由国家认定的,因设备本身和外在因素的影响容易发生事故,并且一旦发生事故会造成人身伤亡及重大经济损失的危险性较大的设备。属于特种设备的有电梯、锅炉、压力容器、__________等。
- A.刨床
- B.挖掘机
- C.起重机械
- D.齿轮加工机
- A.0.5 m
- B.1 m
- C.1.5 m
- D.2 m
- A.在生产、贮存、运输时,不允许使用明火,不得接触明火或表面高温物;特殊情况需要使用时,在工艺资料中应作出明确说明,并应限制在一定的安全范围内,且遵守用火细则
- B.火炸药生产厂房内的所有电气设备都应采取防爆电气设备,所有设施都应满足防火要求
- C.生产、贮存工房均应设置避雷设施,所有建筑物都必须在避雷针的保护范围内
- D.生产用设备在停工检修时,要彻底清理残存的火炸药;需要电焊时,除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外,还要采取消除杂散电流的措施
- A.NPENPE
- B.PENPEN
- C.NPEPEN
- D.PENNPE
- A.固定动火区距可燃、易爆物质的堆场、仓库、贮罐及设备的距离应符合防火规范的规定
- B.动火区若设在室内,应与防爆区隔开,不准有门窗串通。允许开的窗、门都要向外开,各种通道必须畅通
- C.固定动火区周围不得存放易燃、易爆及其他可燃物质。少量的有盖桶装电石、乙炔气瓶等可以存放
- D.动火区要有明显的标志
- A.最大试验安全间隙
- B.最小点燃电流
- C.MESG和MIC
- D.引燃温度
- A.3
- B.6
- C.9
- D.12
- A.最大最小准则
- B.可调性准则
- C.平均准则
- D.功能修正与最小心理空间相结合准则
- A.危险废物须装入编织袋后方可填埋
- B.一般工业废物可以直接进入填埋场进行填埋
- C.爆炸性物品的销毁可以采用:爆炸法、烧毁法、熔融固化、化学分解法
- D.有机过氧化物处理方法主要有:分解、烧毁、溶解、填埋
- A.治疗措施、消防措施、泄漏应急处理、操作处置与储存、设备控制/设备防护
- B.急救措施、消防措施、泄漏应急处理、操作处置与储存、接触控制/个体防护
- C.急救措施、防火措施、泄漏应急处理、操作处置与储存、设备控制/设备防护
- D.治疗措施、防火措施、泄漏应急处理、操作处置与储存、接触控制/个体防护
- A.取用不方便
- B.会造成工作台超负荷
- C.工具易坠落伤人
- D.工具易丢失
- A.合成纤维工作服
- B.防油污工作服
- C.含金属纤维的棉布工作服
- D.普通工作服
- A.最高容许后果
- B.毒性效应
- C.急性中毒
- D.慢性中毒
- A.25
- B.20
- C.30
- D.40
- A.建筑物和一般设备防雷选用避雷针,电气设备防雷选用避雷器
- B.建筑物和一般设备防雷应选用避雷器,电气设备防雷选用避雷针
- C.建筑物和一般设备防雷应选用避雷针,电气设备防雷也选用避雷针
- D.建筑物和一般设备防雷应选用避雷器,电气设备防雷也选用避雷器
- A.及时断电,尽可能不动用行程限位器
- B.等待行程限位器动作
- C.加快起重机动作速度。
- D.缓慢减速
- A.30
- B.40
- C.50
- D.60
- A.5
- B.4
- C.3
- D.2
- A.0.1 MPa
- B.0.2 MPa
- C.0.4 MPa
- D.0.6 MPa
- A.毒物浓度超标倍数
- B.毒物浓度
- C.有毒作业劳动时间
- D.毒物危害程度级别
- A.施工方法及地层赋存条件
- B.施工方法
- C.地层赋存条件
- D.施工方法及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