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爆破帽
- B.安全阀
- C.减压阀
- D.爆破片
- A.冷暖感
- B.轻重感
- C.尺度感
- D.距离感
- A.可燃气体应符合爆炸下限大于4%的可燃气体或蒸汽,浓度应小于0.5%
- B.在可能积存可燃气体的管沟、电缆沟、深坑、下水道内及其附近,应用惰性气体吹扫干净
- C.气焊作业时,应将乙炔发生器放置在安全地点,以防回火爆炸伤人或将易燃物引燃
- D.化工厂内的火炬与甲、乙、丙生产装置、油罐和隔油池应保持80m的防火间距
- A.保证绝缘的可靠性
- B.加强屏护保护
- C.保证安全电压
- D.保证安全距离
- A.涡流检测法
- B.磁粉检测法
- C.超声波检测法
- D.声发射探伤法
- A.人员因素
- B.设备因素
- C.环境因素
- D.管理因素
- A.密闭罩
- B.开口罩
- C.通风橱
- D.毕口罩
- A.吊装方法不当
- B.吊钩长期磨损
- C.超载起吊拉断钢丝绳
- D.吊装钢丝绳品种规格选择不当
- A.窒息
- B.冷却
- C.辐射
- D.化学抑制作用
- A.200%
- B.100%
- C.50%
- D.0
- A.0.5
- B.1.0
- C.1.2
- D.1.5
- A.直流水灭火
- B.雾状水灭火
- C.抗溶性泡沫
- D.普通蛋白泡沫
- A.通风
- B.替代
- C.隔离
- D.防护
- A.4~40
- B.6~45
- C.8~50
- D.10~55
- A.输送易燃液体宜采用蒸气往复泵
- B.对于闪点很低的可燃液体应用空气压送
- C.对于易燃液体,不可采用压缩空气压送
- D.临时输送可燃液体的泵和管道连接处必须紧密、牢固
- A.隔离
- B.替代
- C.变更工艺
- D.个体防护
- A.简单分解爆炸
- B.复杂分解爆炸
- C.爆炸性混合物爆炸
- D.中等分解爆炸
- A.氧化作用
- B.还原作用
- C.脱碳作用
- D.硝化反应
- A.裂化反应
- B.还原反应
- C.硝化反应
- D.聚合反应
- A.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公安部门
- B.所在地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安部门
- C.目的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公安部门
- D.目的地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安部门
- A.支承力最小
- B.支承力最大
- C.承载刚度最小
- D.承载刚度最大
- A.置换
- B.转移
- C.隔离
- D.清洗
- A.搭接长度应小于1m,应等间距设置3个旋转扣件固定
- B.当使用竹笆脚手板时,大横杆应用直角扣件固定在小横杆上
- C.大横杆的对接扣件应交错布置,不同步不同跨两相邻接头在水平方向错开的距离不应小于500mm
- D.大横杆的对接扣件应交错布置,各接头中心至最近主节点的距离不宜大于纵距的2/3
- A.颗粒级配
- B.塑性指数
- C.工程特性
- D.沉积年代
- A.临时挡土墙支撑
- B.地下连续墙支护
- C.挡土护坡桩与描杆结合支撑
- D.挡土护坡桩支撑
- A.边坡支护
- B.开挖方法
- C.排水
- D.放坡
- A.运行式塔式起重机
- B.固定式塔式起重机
- C.小车运行变幅式塔式起重机
- D.上旋式塔式起重机
- A.机械伤害
- B.高处坠落
- C.物体打击
- D.坍塌
- A.项目经理
- B.施工技术负责人
- C.项目工程技术负责人
- D.施工安全负责人
- A.单层充填采矿法
- B.上向分层充填采矿法
- C.上向倾斜分层充填采矿法
- D.下向分层充填采矿法
- A.传感器
- B.抑制器
- C.控制器
- D.喷洒装置
- A.7
- B.15
- C.21
- D.30
- A.煤层或含硫矿自燃
- B.爆破
- C.机械摩擦
- D.电路短路
- A.防尘措施
- B.杜绝着火源
- C.撒布岩粉法
- D.隔爆技术
- A.60%
- B.70%
- C.80%
- D.90%
- A.分阶段矿房法
- B.阶段矿房法
- C.房柱采矿法
- D.留矿采矿法
- A.浅孔爆破
- B.中深孔爆破
- C.深孔爆破
- D.中浅孔爆破
- A.加强地下矿山地质工作,摸清采掘地区的地质构造情况
- B.将喷出的瓦斯直接引入回风巷或抽放瓦斯管路
- C.减小喷出危险区域的风量
- D.掌握喷出的预兆,及时撤离工作人员
- A.分阶段矿房法
- B.全面采矿法
- C.阶段矿房法
- D.房柱采矿法
- A.局部反风
- B.矿山漏风
- C.全矿性反风
- D.局部通风
- A.扩散阶段
- B.混合阶段
- C.感应阶段
- D.分解阶段
- E.化学反应阶段
- A.物理成分
- B.分散度
- C.溶解度
- D.形状和硬度
- E.荷电性和爆炸性
- A.触电事故
- B.电焊事故
- C.静电事故
- D.电磁辐射事故
- E.电气装置事故
- A.气体分解爆炸
- B.容器超压爆炸
- C.锅炉爆炸
- D.喷雾爆炸
- E.火药生产爆炸
- A.通行汽车的宽度>3m
- B.通行电瓶车的宽度>1.8m
- C.通行手推车的宽度>1.5m
- D.通行三轮车的宽度>1.2m
- E.一般人行通道的宽度>1m
- A.反应
- B.传质
- C.储存
- D.传热
- E.分散
- A.场(厂)内机动车辆安全操作规程
- B.场(厂)内机动车辆维护、保养、检查和检验制度
- C.场(厂)内机动车辆使用、维护、保养、检查和试验记录
- D.场(厂)内机动车辆作业和维修人员安全培训、考核制度
- E.场(厂)内机动车辆安装、修理记录和验收资料
- A.安全性预测装置
- B.冗余设计
- C.故障安全装置
- D.快速检修
- E.自动保险装置
- A.改进冲压作业方式
- B.改革冲模结构
- C.实现机械化、自动化
- D.实现隔离保护装置
- E.冲压作业机械化装置
- A.起升车
- B.牵引车
- C.翻斗车
- D.跨车
- E.混凝土运输车
- A.噪声
- B.异常气象
- C.振动
- D.相对湿度
- E.辐射
- A.能量特征
- B.燃烧特性
- C.力学特性
- D.爆炸特性
- E.安定性
- A.在同一接零系统中,一般不允许部分或个别设备只接地、不接零的做法
- B.工作接地合格
- C.保护导体截面面积合格
- D.连续接地合格
- E.不等位连接
- A.方向性好
- B.波长短
- C.在高密度固体中损失小
- D.在不同密度介质的界面上反射差异大
- E.在相同密度介质的界面上反射大
- A.直接电离辐射
- B.非直接电离辐射
- C.红外线辐射
- D.紫外线辐射
- A.飞机轮胎爆胎
- B.飞机起落架失灵
- C.机械师的维修失误
- D.飞机通信中断
- E.飞行人员配置不合理
- A.10%~21%
- B.12%~24%
- C.18%~23%
- D.20%~32%
- A.距离防护和必要的组织措施
- B.工程控制措施和有效的个人防护措施
- C.工程控制措施和必要的组织措施
- D.合理的布局和有效的个人防护措施
- A.物理爆炸
- B.化学爆炸
- C.膨胀爆炸
- D.能量爆炸
- A.±3%
- B.±5%
- C.±7%
- D.±9%
- A.起重量限制器
- B.力矩限制器
- C.防坠安全器
- D.危险电压报警器
- A.提供与目标相一致的设计
- B.建立适当的信息系统
- C.招募和训练人员
- D.制定本企业的安全目标
- A.油液分析技术
- B.温度检测及红外监测技术
- C.超声探伤技术
- D.表面缺陷探伤技术
- A.输送机
- B.播种机
- C.液压件
- D.标准紧固件
- A.眼睛的水平运动比垂直运动快
- B.视线运动的顺序习惯于从右到左,从上到下,顺时针进行
- C.对物体尺寸和比例的估计,水平方向比垂直方向准确、迅速、且不易疲劳
- D.人眼视觉的暂停时间平均需要0.17s
- A.保证现已运营或将建设的道路项目都能为使用者提供最高实用标准的交通安全服务
- B.确定项目潜在的隐患,确保考虑合适的安全对策
- C.揭示可能导致道路发生事故的潜在危险因素,提出预防事故的措施
- D.消除道路的事故多发路段,保证道路项目在规划、设计、施工和营运各阶段都考虑使用者的安全需要
- A.限界架
- B.锚柱
- C.接触网
- D.分界线
- A.紫外线辐射
- B.微波辐射
- C.红外线
- D.激光
- A.高频电磁场
- B.超高频电磁场
- C.微波磁场
- D.中高频电磁场
- A.210
- B.260
- C.280
- D.320
- A.高可靠性方式
- B.标准化结构和方式
- C.技术经济性结构
- D.高维修度方式
- A.200
- B.400
- C.800
- D.1000
- A.荷电性
- B.分散性
- C.爆炸性
- D.溶解性
- A.铁道部调度员
- B.铁路局调度员
- C.本区段列车调度员
- D.车站值班员
- A.交通标志
- B.路面标线
- C.视线诱导标
- D.防眩设施
- A.化学反应阶段
- B.感应阶段
- C.扩散阶段
- D.物理反应阶段
- A.0.5
- B.1
- C.2
- D.3
- A.6~8
- B.5~7
- C.4~6
- D.2~5
- A.操作速度
- B.重复性
- C.灵活性
- D.精确性
- A.2.37%
- B.2.75%
- C.3.22%
- D.3.67%
- A.航空器飞行事故
- B.特别重大飞行事故
- C.航空地面事故
- D.特别重大航空地面事故
- A.信息——应船舶要求而播发
- B.建议——VTS通过咨询服务发出的消息
- C.标志——VTS中心认为必要地点采用的标记
- D.指示——为交通控制目的而以命令方式发布的消息
- A.铁道部调度员
- B.列车长
- C.车站值班员
- D.调车长
- A.高温环境
- B.足够的分子能量
- C.相互碰撞
- D.分子浓度高
- A.10%
- B.30%
- C.22%
- D.50%
- A.化学成分、密度和分散度
- B.化学成分、浓度和接触时间
- C.化学成分、溶解度和密度
- D.化学成分、硬度和荷电性
- A.农业机械
- B.重型矿山机械
- C.工程机械
- D.机床
- A.运输系统内人员
- B.运输系统外人员
- C.运输安全技术
- D.铁路运输设备
- A.运行操作式
- B.积极主动式
- C.消极被动式
- D.标准故障式
- A.静态
- B.生理学
- C.动态
- D.生物力学
- A.火焰烧伤
- B.电灼伤
- C.物理性爆炸
- D.化学灼伤
- A.火灾及爆炸
- B.机械伤害
- C.高处坠落
- D.噪声振动
- A.闪点
- B.燃点
- C.自燃点
- D.着火点
- A.20
- B.30
- C.40
- D.50
- A.固定工房
- B.固定设备
- C.固定产量
- D.固定最大粉碎药量
- A.竖曲线半径
- B.坡度
- C.线性组合
- D.平曲线半径
- A.不可预见的非正常
- B.可预见的正常
- C.不可预见的正常
- D.可预见的非正常
- A.袋滤法
- B.燃烧法
- C.静电法
- D.吸附法
- A.吊钩缺少护钩装置
- B.吊钩因长期磨损,使断面减小
- C.吊装方法不当
- D.护钩保护装置机能失效
- A.力学性能试验
- B.硬度测试
- C.耐压试验
- D.液压试验
- A.本质安全
- B.失效安全
- C.定位安全
- D.联锁安全
- A.管理制度和专责管理
- B.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 C.照章运行和专责管理
- D.操作规程和定期检验
- A.黄砂
- B.干煤灰
- C.水
- D.石灰粉末
- A.制造许可A级
- B.制造许可B级
- C.制造许可C级
- D.制造许可D级
- A.配置安全带
- B.安装安全玻璃
- C.设置安全门
- D.提高操作稳定性
- A.清水
- B.二氧化碳
- C.酸碱
- D.泡沫
- A.不准混用工房
- B.不准混用设备和工具
- C.不准限量投料
- D.不准在工房内存放粉碎好的药物
- A.由于台风、超载等非正常载荷造成起重机械倾翻事故时,应及时通知有关部门和起重机械制造、维修单位维保人员到达现场,进行施救
- B.当有人员被压埋在倾倒的起重机下面时,应先切断电源,在实施处置时,必须指定2名有经验的人员进行现场指挥
- C.发生火灾时,应采取措施施救被困在高处无法逃生的人员,并应立即切断起重机械的电源
- D.发生从起重机械高处坠落事故时,应采取相应措施,防止再次发生高处坠落事故
- A.砂轮机
- B.曲柄压力机
- C.剪板机
- D.液压机
- A.雷达监测系统
- B.通信系统
- C.指示系统
- D.计算机系统
- A.在10kV及其以下电气线路检修时,操作人员及其所携带的工具等与带电体之间的距离不应小于1.5m
- B.应对检修现场妨碍作业的障碍物进行清理,以利检修人员的现场操作和进出活动
- C.在检修作业前,应巡视一下周围,看有无可能出现外来侵害
- D.在2m以上的脚手架上检修作业,要使用安全带及其他保护措施
- A.碰撞
- B.翻车
- C.碾压
- D.刮擦
- A.气相爆炸
- B.液相爆炸
- C.固相爆炸
- D.混合型爆炸
- A.3%
- B.5%
- C.7%
- D.10%
- A.气温计
- B.三球温度计
- C.卡他温度计
- D.双球温度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