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铁路列车检测
- B.铁路列车超速防护
- C.铁路车辆探测系统
- D.铁路列车安全控制系统
- A.观察力
- B.注意力
- C.记忆力
- D.操作能力
- A.双重绝缘
- B.加强绝缘
- C.工作绝缘
- D.保护绝缘
- A.造纸机械
- B.塑料加工机械
- C.石油钻采机械
- D.铸造机械
- A.I类B级隔爆型
- B.密封型
- C.防水防尘型
- D.防粉尘点火型
- A.100
- B.150
- C.200
- D.250
- A.禁止烟火,远离
- B.高压危险,远离
- C.止步,禁止烟火
- D.止步,高压危险
- A.整理准备资料和交流信息
- B.信息反馈
- C.审查
- D.预测和预防
- A.红外线辐射
- B.射频辐射
- C.激光辐射
- D.紫外线辐射
- A.密闭罩
- B.开口罩
- C.通风橱
- D.毕口罩
- A.上风向
- B.死角处
- C.几何中心
- D.下风向
- A.齿轮泵
- B.屏蔽泵
- C.离心泵
- D.螺杆泵
- A.可燃液体
- B.大量液体
- C.容易液化的气体
- D.难于液化的气体
- A.加热及传热
- B.干燥
- C.真空蒸馏
- D.加压蒸馏
- A.搅拌器
- B.反应器
- C.换热器
- D.泵
- A.200~400
- B.100~500
- C.300~700
- D.500~1000
- A.输送易燃液体宜采用蒸气往复泵
- B.对于闪点很低的可燃液体应用空气压送
- C.对于易燃液体,不可采用压缩空气压送
- D.临时输送可燃液体的泵和管道连接处必须紧密、牢固
- A.1
- B.3
- C.5
- D.8
- A.密闭过滤机
- B.离心过滤机
- C.带式真空过滤机
- D.转鼓式真空过滤机
- A.热裂化
- B.催化裂化
- C.加氢裂化
- D.加压裂化
- A.周围环境
- B.挖掘芳式
- C.运土机械
- D.基坑支护
- A.20
- B.25
- C.30
- D.40
- A.地面及深坑作业的防护
- B.施工用电安全
- C.设计和验算降水方案的可靠性
- D.机械设备的安全使用
- A.操作时应控制拉值,不准超载
- B.运转中不准将手伸人卷筒作清理工作,也不准进行维修
- C.工作中禁止人员站在冷拉线的两端
- D.用配重控制的设备,工作前要检查配重块与设计要求是否一致
- A.上料口防护棚
- B.超载限位器
- C.吊篮安全门
- D.超高限位装置
- A.100
- B.200
- C.300
- D.500
- A.临时挡土墙支撑
- B.地下连续墙支护
- C.挡土护坡桩与描杆结合支撑
- D.挡土护坡桩支撑
- A.基础原因
- B.直接原因
- C.间接原因
- D.根本原因
- A.2.0
- B.3.5
- C.4.0
- D.5.6
- A.附着式升降脚手架
- B.吊篮脚手架
- C.门式钢管脚手架
- D.悬挑脚手架
- A.上向倾斜分层充填采矿法
- B.分采充填采矿法
- C.方框支架充填采矿法
- D.单层充填采矿法
- A.房柱采矿法
- B.留矿采矿法
- C.分阶段矿房法
- D.阶段矿房法
- A.硝酸铵类炸药
- B.水胶炸药
- C.硝化甘油炸药
- D.乳化炸药
- A.呼吸性粉尘
- B.全尘
- C.浮尘
- D.落尘
- A.坡体开挖形态
- B.岩体结构
- C.降水或排水
- D.工程爆破
- A.分层崩落法
- B.阶段矿房法
- C.房柱采矿法
- D.全面采矿法
- A.坡顶堆载
- B.降水或排水
- C.工程爆破
- D.破坏植被
- A.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的含量是危害人体的决定因素
- B.粉尘粒度是指粉尘颗粒大小的尺度
- C.粉尘的浓度越高,对人体危害越大
- D.粉尘粒子不带电荷’
- A.综合指数法
- B.声发射和微震监测方法
- C.钻屑法
- D.隔离法
- A.列车事故
- B.货运事故
- C.客运事故
- D.路外伤亡事故
- E.调车事故
- A.防尘措施
- B.杜绝着火源
- C.撒布岩粉法
- D.隔爆技术
- A.分析机械设备及设施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
- B.研究人的生理和心理特性,分析研究人和机器各自的功能特点
- C.分析研究人的性格结构,进行合理的功能分配
- D.研究人与机器相互接触、相互联机的人机界面中信息传递的安全问题
- E.分析人机系统的可靠性
- A.辐射热交换
- B.对流热交换
- C.蒸发热交换
- D.分解热交换
- E.传导热交换
- A.扩散阶段
- B.混合阶段
- C.感应阶段
- D.分解阶段
- E.化学反应阶段
- A.单相电击
- B.直接接触电击
- C.两相电击
- D.间接接触电击
- E.跨步电压电击
- A.仔细阅读VTS主管机关印发的出版物
- B.按照VTS主管机关的规定,正确、及时地向VTS中心报告有关信息
- C.保证船舶助航与通信设备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 D.不得改变经船舶与VTS序心双方同意的航行计划
- E.迅速、准确地向VTS中心报告意外情况
- A.正确佩戴个人防护用品
- B.室内作业要了解当天的天气预报
- C.检查清理作业场地,确定搬运路线,清除障碍物
- D.对使用的起重机和吊装工具、辅件进行质量检查
- E.预测可能出现的事故,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 A.严重过载
- B.电压波动太小
- C.铁心过热
- D.散热不良
- E.机械故障
- A.气体分解爆炸
- B.容器超压爆炸
- C.锅炉爆炸
- D.喷雾爆炸
- E.火药生产爆炸
- A.改进冲压作业方式
- B.改革冲模结构
- C.实现机械化、自动化
- D.实现隔离保护装置
- E.冲压作业机械化装置
- 51
-
静电的起电方式有( )。
- A.电荷迁移
- B.感应起电
- C.破断起电
- D.分解起电
- E.粉体静电
- A.木磨床
- B.圆锯机
- C.平刨床
- D.压刨机
- E.带锯机
- A.人为事故
- B.机械事故
- C.火灾爆炸事故
- D.安全管理事故
- E.自然灾害事故
- A.为了防止电磁感应,平行敷设的管道、构架和电缆金属外皮等长金属物,其净距小于 lOOmm时,应采用金属线跨接,跨接点之间的距离不应超过20m
- B.交叉净距小于lOOmm时,其交叉处不应跨接
- C.当长金属物的弯头、阀门、法兰盘等连接处的过渡电阻大于0.03Ω时,连接处也应用金属线跨接
- D.在非腐蚀环境下,对于不少于5根螺栓连接的法兰盘可不跨接
- E.防电磁感应的接地装置也可与其他接地装置共用
- A.色调
- B.彩度
- C.明度
- D.亮度
- E.强度
- A.列车离开道口
- B.列车通过道口
- C.列车停运在道口
- D.列车接近道口
- A.高压架空电力线路
- B.内部防雷装置
- C.变电站
- D.架空接闪线或网
- A.隔离、屏护和间距
- B.绝缘、屏护和间距
- C.接地、隔离和屏护
- D.屏护、间距和接地
- A.2~5
- B.3~7
- C.4~8
- D.5~10
- A.液柱式
- B.活塞式
- C.弹性元件式
- D.电量式
- A.雷达监测系统
- B.通信系统
- C.指示系统
- D.计算机系统
- A.安装场所的安全
- B.设备内部、外部的安全
- C.维修人员的安全
- D.产品工作性能的安全
- A.消极被动式
- B.积极主动式
- C.安全可靠性
- D.运行操作式
- A.电性质的破坏作用
- B.热性质的破坏作用
- C.机械性质的破坏作用
- D.磁感应性质的破坏作用
- A.安全性
- B.适应性
- C.变化性
- D.可靠性
- A.安全防护装置、安全控制装置和安全报警信号装置
- B.安全防护装置、安全控制装置和安全送料装置
- C.安全送料装置、安全防护装置和安全联控装置
- D.安全屏护装置、安全送料装置和安全报警信号装置
- A.铁路运输安全规范
- B.铁路运输安全设计
- C.铁路运输安全监控
- D.铁路运输安全检测技术
- A.12
- B.24
- C.36
- D.50
- A.合理布置各种控制操作装置
- B.正确选择工作平台的位置及高度
- C.提供座椅
- D.对其危险部位增加可视性
- A.洗涤法
- B.吸附法
- C.静电法
- D.袋滤法
- A.铁道部调度员
- B.铁路局调度员
- C.本区段列车调度员
- D.车站值班员
- A.爆炸性
- B.电荷
- C.高浓度
- D.溶解度
- A.通风降温
- B.保健
- C.隔热
- D.个体防护
- A.直接
- B.间接
- C.指导性
- D.指令性
- A.10%
- B.30%
- C.22%
- D.50%
- A.爆炸理论
- B.热爆炸理论
- C.爆炸极限理论
- D.热爆炸极限理论
- A.电离辐射
- B.非电离辐射
- C.电磁辐射
- D.非电磁辐射
- A.本质安全型
- B.密封型、增安型
- C.隔爆型、本质安全型
- D.密封型、防水防尘型
- A.2l
- B.14
- C.7
- D.4
- A.1000
- B.1500
- C.2000
- D.2500
- A.在10kV及其以下电气线路检修时,操作人员及其所携带的工具等与带电体之间的距离不应小于1.5m
- B.应对检修现场妨碍作业的障碍物进行清理,以利检修人员的现场操作和进出活动
- C.在检修作业前,应巡视一下周围,看有无可能出现外来侵害
- D.在2m以上的脚手架上检修作业,要使用安全带及其他保护措施
- A.静电中和器
- B.接地
- C.抗静电添加剂
- D.增湿
- A.袋滤法
- B.燃烧法
- C.静电法
- D.吸附法
- A.紧急切断阀
- B.减压阀
- C.爆破帽
- D.安全阀
- A.油相制备
- B.水相制备
- C.喷雾制粉
- D.配药制粉
- A.水平面
- B.冠状面
- C.正中矢状面
- D.眼耳平面
- A.燃料必须以游离状态存在于炉膛中
- B.达到不同可燃物的爆炸极限和爆炸范围
- C.燃料和空气的混合物达到爆燃的浓度
- D.有足够的点火能源
- A.0.8、1.0
- B.1.5、1.0
- C.0.g、1.5
- D.1.0、1.5
- A.护栏
- B.隔离栅
- C.照明设施
- D.视线诱导标
- A.0.5~2
- B.1.5~3
- C.0.5~3
- D.1.5~5
- A.高频电磁场
- B.超高频电磁场
- C.微波磁场
- D.中高频电磁场
- A.1/2
- B.1/3
- C.2/3
- D.3/4
- A.工作温度
- B.介质温度
- C.金属温度
- D.设计温度
- A.爆炸物和高温水、汽
- B.电力发动机
- C.压力容器和蒸汽总管
- D.燃烧锅炉和过热器集箱
- A.耐压试验
- B.气密试验
- C.力学性能试验
- D.爆破试验
- A.工业阻火器
- B.主动式隔爆装置
- C.抑制防爆装置
- D.被动式隔爆装置
- A.密闭式或防尘型
- B.防尘型和防爆式
- C.防火型和防爆式
- D.密闭式或防爆型
- A.热继电器
- B.变压器
- C.熔断器
- D.转换器
- A.高频电磁场
- B.微波辐射
- C.红外线辐射
- D.紫外线辐射
- A.5
- B.7
- C.10
- D.15
- A.由于台风、超载等非正常载荷造成起重机械倾翻事故时,应及时通知有关部门和起重机械制造、维修单位维保人员到达现场,进行施救
- B.当有人员被压埋在倾倒的起重机下面时,应先切断电源,在实施处置时,必须指定2名有经验的人员进行现场指挥
- C.发生火灾时,应采取措施施救被困在高处无法逃生的人员,并应立即切断起重机械的电源
- D.发生从起重机械高处坠落事故时,应采取相应措施,防止再次发生高处坠落事故
- A.密闭一通风排毒系统
- B.正确地选择气体的净化和回收利用方法
- C.无害化排放
- D.就地密闭、就地排出、就地净化
- A.静止部件
- B.往复运动或滑动
- C.飞出物
- D.外旋转咬合
- A.频率和声强
- B.声强和声压
- C.声压和频率
- D.声强和声距
- A.注意
- B.记忆
- C.思维
- D.感觉
- A.50%~65%
- B.70%~75%
- C.40%~75%
- D.50%~85%
- A.温度环境
- B.相对湿度
- C.相对密度
- D.气流速度
- A.驾驶人
- B.城市道路
- C.机动车
- D.管理设施
- A.4
- B.6
- C.8
- D.10
- A.350
- B.400
- C.450
- D.500
- A.稳定程度
- B.分散度
- C.密度
- D.在空气中的有害度
- A.力学性能试验
- B.金相检验
- C.应力分析
- D.应力应变测试
- A.不准混用工房
- B.不准混用设备和工具
- C.不准限量投料
- D.不准在工房内存放粉碎好的药物
- A.0类
- B.I类
- C.Ⅱ类
- D.Ⅲ类、
- A.射线检测
- B.超声波检测
- C.磁记忆检测
- D.声发射探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