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100
- B.150
- C.200
- D.250
- A.红外线辐射
- B.微波辐射
- C.激光辐射
- D.紫外线辐射
- A.冲击波超压大于0.l0MPa时,在其直接冲击下部分人员会死亡
- B.0.05~0.10MPa的超压可严重损伤人的内脏或引起死亡
- C.0.02~0.03MPa的超压会使人体受到轻微伤害
- D.0.01~0.05MPa的超压会损伤人的听觉器官或产生骨折
- A.12
- B.24
- C.26
- D.48
- A.串联系统中单元数越多,则系统的可靠性越低
- B.各单元本身的可靠性越低,则系统的可靠性越低
- C.串联系统的可靠性Rs(t)总是大于系统中可靠度最低单元的可靠性Rimin
- D.寿命取决于该单元的寿命
- A.领药、称药、混药
- B.领药、装药、筑药
- C.领药、装药、运药
- D.领药、混药、装药
- A.涡流检测法
- B.磁粉检测法
- C.超声波检测法
- D.声发射探伤法
- A.窒息
- B.冷却
- C.辐射
- D.化学抑制作用
- A.吊钩
- B.扎具
- C.托爪
- D.抓斗
- A.难燃性材料
- B.非燃性材料
- C.易燃性材料
- D.耐腐蚀性材料
- A.13%
- B.15%
- C.17%
- D.18%
- A.200%
- B.100%
- C.50%
- D.0
- A.上风向
- B.死角处
- C.几何中心
- D.下风向
- A.齿轮泵
- B.屏蔽泵
- C.离心泵
- D.螺杆泵
- A.静电接地和控制流体流速
- B.保护接地和静电接地
- C.控制流体流速和保护接地
- D.工作接地和保护接地
- A.铅
- B.三硝基甲苯
- C.砷
- D.二硫化碳
- A.全面罩式
- B.半面罩式
- C.隔离式
- D.自给式
- A.干粉、二氧化碳
- B.二氧化碳、卤代烷
- C.水和泡沫
- D.沙土和水
- A.文字
- B.图形符号
- C.编码
- D.字母
- A.2
- B.4
- C.6
- D.8
- A.中途停车
- B.注油保养
- C.启动搅拌机
- D.贴近机架察看
- A.运行式塔式起重机
- B.固定式塔式起重机
- C.小车运行变幅式塔式起重机
- D.上旋式塔式起重机
- A.改变焊机接头
- B.转移工作地点搬动焊机
- C.更换保险装置
- D.检查焊接电缆的绝缘是否有损坏
- A.搭接长度应小于lm,应等间距设置3个旋转口件固定
- B.当使用竹笆脚手板时,大横杆应用直角扣件固定在小横杆上
- C.大横杆的对接扣件应交错布置,不同步不同跨两相邻接头在水平方向错开的距离不应小于500mm
- D.大横杆的对接扣件应交错布置,各接头中心至最近主节点的距离不宜大于纵距的2/3
- A.千斤顶
- B.吊钩
- C.倒链
- D.手拉葫芦
- A.恒荷载标准值
- B.定荷载标准值
- C.活荷载标准值
- D.风荷载标准值
- A.边坡支护
- B.开挖方法
- C.排水
- D.放坡
- A.30°
- B.60°
- C.90°
- D.75°
- A.水泥粉尘
- B.电焊锰尘
- C.油漆涂料
- D.土质粉尘
- A.周围环境
- B.挖掘方式
- C.运土机械
- D.基坑支护
- A.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的含量是危害人体的决定因素
- B.粉尘粒度是指粉尘颗粒大小的尺度
- C.粉尘的浓度越高,对人体危害越大
- D.粉尘粒子不带电荷
- A.传感器
- B.抑制器
- C.控制器
- D.喷洒器
- A.采矿方法不合理和顶板管理不善
- B.检查不周和疏忽大意
- C.地质条件不好
- D.地压活动
- A.精密压差计和皮托管的测定法
- B.恒温压差计的测定法
- C.U形压差计的测定法
- D.空盒气压计的测定法
- A.传感器到分站的传输距离不小于1km
- B.系统误差不大于7%
- C.时分制监测系统的误码率不大于10<SUP>-6 </SUP>D.系统巡检时间不超过30s
- A.冻结法
- B.注浆法
- C.普通施工法
- D.钻井法
- A.铝包电缆
- B.普通电缆
- C.无负荷要求的电缆
- D.无安全标志的电缆
- A.雷管
- B.导火线
- C.继爆管
- D.导爆管
- A.浅孔爆破法
- B.中浅孔爆破法
- C.中深孔爆破法
- D.深孔爆破法
- A.硝酸铵类炸药
- B.水胶炸药
- C.硝化甘油炸药
- D.乳化炸药
- A.运送易燃和易爆物品的专用车,应在驾驶室上方安装红色标志灯
- B.运送易燃和易爆物品的专用车。车上必须备有消防器材,并且有相应的安全措施
- C.警车、消防车、救护车执行紧急任务时,可以使用警报器、标志灯具
- D.洒水车、清扫车等机动车应当按照安全作业标准作业
- E.座位数大于9的客车应装置备灭火器
- A.固体物质的机械加工、粉碎
- B.矿石的筛分、爆破和破碎
- C.皮毛、纺织物等原料处理
- D.有机物质的不完全燃烧所产生的烟
- E.化学工业中固体原料加热时产生的蒸汽
- A.机器转动
- B.气体排放
- C.工作撞击与摩擦
- D.娱乐场所设施音量
- E.磁电感应性噪声
- A.机器设备的情况
- B.信息的强度
- C.机器的外观造型
- D.操纵机构是否适宜于人的操作要求
- E.操作者的生物力学特性
- A.系统性
- B.防护性
- C.友善性
- D.安全性
- E.整体性
- A.上升极限位置限制器
- B.回转锁定装置
- C.缓冲器
- D.偏斜调整和显示装置
- E.防后倾装置
- A.点火前,开动引风机给锅炉通风5~l0min
- B.没有风机的可自然通风5~15min
- C.点燃气、油、煤粉炉时,应先投入点燃火炬之后再送风
- D.需重新点燃火炬时,要重新通风,待充分清除可燃物之后再进行点火操作
- E.燃气锅炉、燃油锅炉、煤粉锅炉等点火时必须特别注意防止炉膛爆炸.
- A.粉尘爆炸速度比气体爆炸大,产生的能量大,破坏程度大
- B.粉尘爆炸压力上升速度比气体爆炸小,但燃烧时间长,产生的能量大,破坏程度大
- C.爆炸感应期较长
- D.有产生二次爆炸的可能性
- E.粉尘爆炸极限固定不变
- A.层燃炉
- B.有机热载体锅炉
- C.沸腾炉
- D.燃煤锅炉
- E.煤粉炉
- A.电梯运行中因供电中断而突然停驶,乘客被困轿厢内时,应通过警铃、对讲系统、移动电话或电梯轿厢内的提示方式进行求援,不要擅自行动
- B.为解救被困的乘客,应由维修人员或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起重机放人操作
- C.发生火灾时,应当立即向消防部门报警
- D.地震后应当由维修人员对电梯进行检查和试运行
- E.电梯运行中因机械和电气故障出现冲顶或蹲底时,工作人员应要求轿厢乘客保持镇 定,远离轿门,拨打求救电话或大声呼喊,等待救援
- A.聚烯烃
- B.聚氯乙烯
- C.聚氨酯
- D.环氧树脂
- E.聚碳酸酯
- A.房间门至最近楼梯间的距离应符合安全疏散距离的要求
- B.当低层建筑的层数不超过4层时,楼梯间的首层对外出口可设置在离楼梯间不超过15m处
- C.楼梯间的内墙上除在同层开设通向公共走道的疏散门外,不应开设其他的房间门窗
- D.低层建筑的楼梯间应设向疏散方向开启的乙级防火门
- E.公共建筑的疏散楼梯两段之间的水平净距不宜小于15cm
- A.锻锤的锤体
- B.金属刨床的工作台及其床身
- C.动力压力机的滑枕
- D.剪切机的刀刃
- E.砂带磨光机的研磨颗粒
- A.空间
- B.照明
- C.管、线布置
- D.设备
- E.维护时的出入安全
- A.在同一接零系统中,一般不允许部分或个别设备只接地、不接零的做法
- B.工作接地合格
- C.保护导体截面面积合格
- D.保护接地合格
- E.不等位连接
- A.固定数据
- B.动态数据
- C.变化数据
- D.静态数据
- A.实用、经济
- B.安全、经济
- C.经济、效率
- D.安全、效率
- A.操舵及螺旋桨遥控装置失控
- B.船舶的动力装置、电力系统技术故障
- C.导航设备故障
- D.通信设备故障
- A.交通标志
- B.路面标线
- C.视线诱导标
- D.防眩设施
- A.平曲线与交通事故关系很大,曲率越大事故率越高
- B.道路竖曲线半径过小时,易造成驾驶人视野变小,视距变短,易产生事故
- C.据前苏联调查资料,平原、丘陵与山地3类道路交通事故率分别为18%、25%和30%
- D.线形标准等都符合规范,但线性组合不好仍会导致事故增加
- A.机车车辆配件脱落
- B.违章调车
- C.机车乘务员运行中擅自关闭“i项设备”盲目行车
- D.停留机车不采取防溜措施
- A.铁路局
- B.铁道部
- C.发生事故的单位
- D.基层单位
- A.列车离开道口
- B.列车通过道口
- C.列车停运在道口
- D.列车接近道口
- A.列车运行监控记录装置
- B.空气制动装置
- C.轴温报警装置
- D.空气弹簧装置
- A.铁路局
- B.铁道部
- C.列车长
- D.车站值班员
- A.工作场所按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凡逸散或存在有害物质的工作地点,至少应设置2个采样点
- B.作业人员在多个工作地点工作时,在每个工作地点设置1个采样点
- C.流动作业时,在流动的范围内,一般每10m设置1个采样点
- D.仪表控制室和作业人员休息室,至少设置1个采样点
- A.定点采样
- B.个体采样
- C.时间采样
- D.地点采样
- A.无屏蔽的高频输出变压器
- B.高频振荡管
- C.高频电容器
- D.电感线圈及馈线
- A.1
- B.2
- C.5
- D.8
- A.围封隔离、除污保洁、个人防护
- B.屏蔽防护、围封隔离、空间防护
- C.距离防护、空间防护、屏蔽防护
- D.空间防护、屏蔽防护、个人防护
- A.净化沥青烟
- B.净化机电产生的酯、醚
- C.净化轻工作产生的醛、烷
- D.金属氧化物的烟气净化
- A.消除或降低噪声、振动源
- B.消除或减少噪声、振动的传播
- C.加强个人防护和健康监护
- D.限制作业时间和振动强度
- A.溶解度的大小
- B.形状
- C.密度的大小
- D.分散度的程度
- A.各种煤尘为30~40g/m<SUP>3 </SUP>B.淀粉为9g/m<SUP>3 </SUP>C.糖为10.3g/m<SUP>3 </SUP>D.铝及硫磺为7g/m<SUP>3</SUP>
- A.蒸汽
- B.烟
- C.粉尘
- D.雾
- A.实现生产的机械化和自动化
- B.实现零件标准化、设备系列化
- C.实现部件通用化和零件标准化
- D.实现系统“自动保险”装置
- A.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
- B.建立信息、反馈系统
- C.确定审查指标
- D.完善系统“故障安全”结构
- A.维修度
- B.有效度
- C.可达度
- D.损坏度
- A.计算速度慢,易出差错
- B.有随机应变的能力,可利用不同的方法达到相同的目的
- C.能处理完全出乎预料之外的紧急事件,适应性强,有一定的预测能力
- D.监控能力强
- A.研究、创造、决策、指令性的工作
- B.规律性的、环境条件差的工作
- C.程序的编排、检查工作
- D.故障处理及应付不测的工作
- A.安装场所的安全
- B.设备内部、外部的安全
- C.维修人员的安全
- D.产品工作性能的安全
- A.早期故障期
- B.偶发故障期
- C.磨损故障期
- D.维修故障期
- A.频率和声强
- B.声强和声压
- C.声压和频率
- D.声强和声距
- A.能力
- B.动机
- C.意志
- D.情绪与情感
- A.超声
- B.速度
- C.红外
- D.射线
- A.耐压试验
- B.气密试验
- C.力学性能试验
- D.爆破试验
- A.注意通风和监护
- B.注意用电安全
- C.禁止自行以水压试验代替气压试验
- D.禁止带压拆装连接部件
- A.动臂变幅的塔式起重机
- B.小车变幅式起重机
- C.流动式起重机
- D.固定式起重机
- A.运行方式
- B.使用的抱索器形式
- C.所用的运载工具形式
- D.承重结构
- A.射线检测
- B.超声波检测
- C.磁粉检测
- D.渗透检测
- A.机械牵引式和电动操纵式
- B.油压操纵式和气压操纵式
- C.油压操纵式和电动操纵式
- D.机械牵引式和油压操纵式
- A.低压容器
- B.球形储罐(容积大于或等于50IT13)
- C.低温液体储存容器(容积大于5m3)
- D.低压容器(仅限毒性程度为极度和高极度危害的介质)
- A.爆炸物和高温水、汽
- B.电力发动机
- C.压力容器和蒸汽总管
- D.燃烧锅炉和过热器集箱
- A.爆炸的危害性
- B.易于损坏性
- C.使用的广泛性
- D.可靠的连续运行性
- A.每周
- B.每月
- C.每季
- D.每年
- A.为从业人员配备符合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劳动防护用品
- B.对重大危险源进行检测、评估,采取监控措施
- C.为从业人员不定期进行健康检查
- D.在安全区内设立独立的操作人员更衣室
- A.预防为主,防消结合
- B.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 C.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 D.安全第一,防消结合
- A.1%
- B.2%
- C.5%
- D.8%
- A.物质危险性
- B.油相材料的配制
- C.装药包装的结构
- D.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
- A.防止静电产生的措施
- B.避雷设施
- C.安全生产措施
- D.灭火消防设备
- A.泡沫灭火器
- B.卤代烷型灭火器
- C.磷酸铵盐干粉灭火器
- D.二氧化碳型灭火器
- A.在0.1~2.0MPa的压力下,对爆炸下限影响不大,对爆炸上限影响较大
- B.当压力大于2.0MPa时,爆炸下限变小,爆炸上限变大,爆炸范围扩大
- C.初始压力增大,气体爆炸极限也变大,爆炸危险性增加
- D.当混合物的初始压力减小时,爆炸极限范围扩大
- A.粉尘粒度、分散度、湿度、可燃气含量
- B.粉尘粒度、初始压力、粉尘爆炸容器、湍流度
- C.粉尘粒度、初始压力、氧含量、惰性粉尘
- D.粉尘粒度、灰分温度、惰性粉尘、可燃气含量
- A.直流水
- B.雾状水
- C.细水雾灭火技术
- D.加压水
- A.闪点
- B.燃点
- C.自燃点
- D.着火点
- A.2MΩ、5MΩ
- B.2MΩ、7MΩ,
- C.5MΩ、7MΩ
- D.5MΩ、l0MΩ
- A.接触不良
- B.严重过载
- C.电压波动太小
- D.铁心过热
- A.工作绝缘的绝缘电阻不得低于2MΩ
- B.保护绝缘的绝缘电阻不得低于5MΩ
- C.加强绝缘的绝缘电阻不得低于7MΩ
- D.双重绝缘的绝缘电阻不得低于10MΩ
- A.弧焊机应经端子排接线
- B.多台焊机应尽量均匀地分接于四相电源
- C.弧焊机的一、二次电源线均应采用铝心橡皮电缆
- D.移动焊机可以在通电的情况下进行
- A.10~20
- B.10~15
- C.15~20
- D.7~14
- A.1
- B.1.2
- C.1.8
- D.2.4
- A.消防设施应齐全完备,配置合理
- B.防火间距内无易燃物、毒物堆积
- C.站区外围应设高度不低于3m的围墙或栅栏
- D.合理布置醒目的安全标志
- A.工程
- B.重型矿山
- C.基础
- D.化工通用
- A.联锁安全装置
- B.控制安全装置
- C.自动安全装置
- D.可调安全装置
- A.限制机械应力
- B.设计控制系统的安全原则
- C.防止气动和液压系统的危险
- D.设置把手和预防下落的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