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铁路列车检测
- B.铁路列车超速防护
- C.铁路车辆探测系统
- D.铁路列车安全控制系统
- A.防爆型
- B.密闭型
- C.防燃型
- D.自动装置型
- A.3%
- B.6%
- C.5%
- D.8%
- A.60
- B.50
- C.40
- D.30
- A.锅水品质太差
- B.负荷增加
- C.压力降低过快
- D.水循环故障
- A.低压容器(仅限毒性程度为极度和高度危害的介质)
- B.低温液体储存容器
- C.中压搪玻璃压力容器
- D.中压管壳式余热锅炉
- A.6%~15%
- B.3%~10%
- C.5%~15%
- D.4%~10%
- A.0.2
- B.0.5
- C.0.7
- D.0.3
- A.螺塞式熔断器
- B.管式熔断器
- C.插式熔断器
- D.陶瓷式熔断器
- A.10000
- B.50000
- C.20×10<SUP>4 </SUP>D.20×10<SUP>6 </SUP>
- A.30
- B.50
- C.80
- D.100
- A.无色透明液体,有强烈芳香味
- B.不溶于水
- C.闪点在-50℃
- D.爆炸极限为1.2%~8.0%
- A.萃取剂的回收程序
- B.萃取的安全问题
- C.萃取剂的性质
- D.萃取的设备
- A.换热器
- B.精馏设备
- C.反应器
- D.轴密封装置
- A.用途
- B.性质
- C.安装形式
- D.作用
- A.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公安部门
- B.所在地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安部门
- C.目的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公安部门
- D.目的地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安部门
- A.购买单位的名称、地址
- B.购买人员的姓名、身份证号码
- C.所购剧毒化学品的品名、数量、用途
- D.记录应当至少保存2年
- A.简单分解爆炸
- B.复杂分解爆炸
- C.爆炸性混合物爆炸
- D.复合分解爆炸
- A.是化学品安全生产、安全流通、安全使用的指导性文件
- B.是应急作业人员进行应急作业时的技术指南
- C.为危害控制和预防措施的设计提供技术性依据
- D.主要是化学品管理方面的法律条款和依据
- A.通风
- B.替代
- C.隔离
- D.防护
- A.转移
- B.隔离
- C.置换
- D.提高温度,降低湿度
- A.工作接地
- B.保护接地
- C.零线接地
- D.防雷接地
- A.悬挑脚手架
- B.附着式升降脚手架
- C.吊篮脚手架
- D.挂脚手架
- A.轻型塔式起重机
- B.中型塔式起重机
- C.重型塔式起重机
- D.起重型塔式起重机
- A.2kN/m<SUP>2</SUP>,3kN/m<SUP>2</SUP>
- B.3kN/m<SUP>2</SUP>,2kN/m<SUP>2</SUP>
- C.3kN,/m<SUP>2</SUP>,5kN/m<SUP>2</SUP>
- D.5kN/m<SUP>2</SUP>,3kN/m<SUP>2</SUP>
- A.齿条式千斤顶
- B.液压千斤顶
- C.螺旋式千斤顶
- D.直压式千斤顶
- A.7
- B.15
- C.21
- D.30
- A.间断式水平支撑
- B.断续式水平支撑
- C.连续式垂直支撑
- D.连续式水平支撑
- A.专项安全施工组织设计
- B.施工安全技术措施
- C.建筑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D.施工现场安全控制
- A.支承力最小
- B.支承力最大
- C.承载刚度最小
- D.承载刚度最大
- A.《油气集输设计规范》
- B.《电力装置安装工程接地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
- C.《石油天然气工程设计规范》
- D.《油气电力安装工程接地装置施工规范》
- A.防尘措施
- B.杜绝着火源
- C.撤布岩粉法
- D.隔爆技术
- A.全尘
- B.呼吸性粉尘
- C.浮尘
- D.落尘
- A.矿井涌水强度与充水层的空隙性及其富水程度有关
- B.矿井涌水强度与充水层厚度和分布面积有关
- C.矿井涌水强度与降水性质、强度、连续时间及入渗条件有密切关系
- D.矿井涌水强度及其变化,还与充水层的水量组成有关
- A.4%
- B.5%
- C.6%
- D.10%
- A.压入式通式
- B.混合式通风
- C.抽出式通风
- D.引射器通风
- A.0.25
- B.0.15
- C.0.05
- D.0.5
- A.C级建筑物
- B.A1级建筑物
- C.A2级建筑物
- D.A3级建筑物
- A.高压不超过10000V
- B.低压不超过1140V
- C.远距离控制线路的额定电压不超过42V
- D.照明、信号、电话和手持式电气设备的供电电压不超过127V
- A.全面采矿法
- B.房柱采矿法
- C.留矿采矿法
- D.分段采矿法
- A.运输车辆的安全要求
- B.旅客运输安全运行要求
- C.货物运输安全运行要求
- D.紧急事故处理的安全运行要求
- E.客货运输车辆驾驶人安全运行要求
- A.脱轨检测检查器
- B.轴箱发热探测器
- C.热轮探测器
- D.临界限界检查器
- E.铁路检测检查器
- A.信号检测
- B.状态信号的监测
- C.特征提取
- D.状态识别
- E.诊断决策
- A.安全性预测装置
- B.冗余设计
- C.故障安全装置
- D.快速检修
- E.自动保险装置
- A.高温作业
- B.高温高湿强热辐射作业
- C.高温高湿作业
- D.强热辐射作业
- E.其他异常气象条件作业
- A.可燃物在尾部烟道积存
- B.超负荷运行
- C.保持一定空气量
- D.受热面上沉积有可燃物,传热系数差
- E.设备设计不合理
- A.机体与机体间的挤伤事故
- B.吊具或吊载与地面物体闻的挤伤事故
- C.升降设备的挤伤事故
- D.翻转作业中的挤伤事故
- E.从机体上滑落摔伤事故
- A.脱绳事故
- B.吊钩断裂事故
- C.脱钩事故
- D.断绳事故
- E.坠落事故
- A.闪燃
- B.可燃
- C.易燃
- D.爆燃
- E.助燃
- A.水泥粉尘
- B.合成树脂粉尘
- C.皮毛粉尘
- D.面粉粉尘
- E.石棉粉尘
- A.排烟罩
- B.排烟井
- C.排烟窗
- D.排烟橱
- E.排烟通道
- A.利用内部固定消防设施,立足自救
- B.封闭窒息火焰
- C.地面喷射灭火
- D.进攻路线的选择
- E.防排烟措施
- A.全长直接埋地电缆供电,入户处电缆金属外皮接地
- B.架空线转电缆供电,架空线与电缆连接处装设阀型避雷器,避雷器等一起接地
- C.架空线供电,入户装设阀型避雷器或保护间隙
- D.架空线路应将平行管道、相距不到lOOmm的管道用金属线跨接起来
- E.应将建筑物不带电的金属装备、金属结构连成整体并予以接地
- A.消除产生危险的原因
- B.通过培训,提高避免伤害的能力
- C.减少或消除接触机器的危险部件的次数
- D.使人们难以接近机器的危险部位
- E.提供保护装置或者个人防护装置
- A.触电事故
- B.电焊事故
- C.静电事故
- D.电磁辐射事故
- E.电气装置事故
- A.航向保持系统
- B.航迹保持系统
- C.航速保持系统
- D.航程保持系统
- A.易燃液
- B.易燃固体
- C.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
- D.有毒物质和有感染性物质
- A.道路线形设计
- B.路面设计
- C.交叉路口设计
- D.安全设施设计
- A.触损事故
- B.碰撞事故
- C.接触性碰撞
- D.浪损事故
- A.25%、8%、7%
- B.5%、6%、17%
- C.7%、8%、25%
- D.17%、6%、5%
- A.市级以上人民政府
- B.县级以上人民政府
- C.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 D.各地人民政府
- A.警告标线、指示标线、辅助标线
- B.警告标线、指示标线、禁止标线
- C.警告标线、指示标线、安全标线
- D.警告标线、禁止标线、辅助标线
- A.4500mm,4300mm
- B.4800mm,3400mm
- C.4500mm,3400mm
- D.4800mm,4300mm
- A.铁道部
- B.铁路局
- C.安监部门
- D.公安局
- A.轴箱发热探测器
- B.热轮探测器
- C.脱轨/拖挂设备检测器
- D.临界限界检查器
- A.采样必须在正常工作状态和环境下进行,避免人为因素的影响
- B.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随季节发生变化的工作场所,应该选择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最 高的工作日作为重点采样日
- C.在工作周内,应将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最高的工作日选择为重点采样日
- D.在工作日内,将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最高的时段选择为重点采样时段
- A.1个采样点
- B.2个采样点
- C.1~3个采样点
- D.1~5个采样点
- A.α、β带电粒子
- B.y光子、中子
- C.α带电粒子、中子
- D.y光子,α、β带电粒子,中子
- A.个体防护
- B.隔热
- C.通风降温
- D.机械通风和隔热
- A.高温作业
- B.高湿作业
- C.高温强热辐射作业
- D.高温高湿作业
- A.高频电磁场
- B.微波辐射
- C.红外线辐射
- D.紫外线辐射
- A.防护面罩
- B.防腐服装
- C.防毒口罩
- D.防毒面具
- A.爆炸性
- B.电荷
- C.高浓度
- D.溶解度
- A.10%
- B.30%
- C.22%
- D.50%
- A.密闭一通风排毒系统
- B.正确地选择气体的净化和回收利用方法
- C.无害化排放
- D.就地密闭、就地排出、就地净化
- A.传感功能
- B.信息处理功能
- C.操纵功能
- D.结构安全设计功能
- A.消极被动式
- B.积极主动式
- C.安全可靠性
- D.运行操作式
- A.作业时间系数
- B.作业操作频率系数
- C.作业危险度系数
- D.作业可靠度系数
- A.能量代谢率
- B.耗氧量
- C.心率
- D.生物力学参数
- A.蹲
- B.跪
- C.躺
- D.站
- A.设备的信号检测
- B.设备的状态向量
- C.设备的变化信息
- D.设备的基本模型
- A.超载、超温、超压、误操作、误接触、误振动、内部环境突变
- B.高温、潮湿、日晒、风化、腐蚀、误操作、误接触、内部环境突变
- C.超载、超行程、超温、超压、误操作、误接触、外部环境突变
- D.高温、潮湿、日晒、风化、腐蚀、误操作、误接触、外部环境突变
- A.注意
- B.记忆
- C.思维
- D.感觉
- A.人的感觉反应
- B.人的视觉反应
- C.人的思维
- D.人的承受能力
- A.智能测验
- B.精神测验
- C.智力测验
- D.分析脑电图
- A.0.02~0.03
- B.0.03~0.05
- C.0.05~0.10
- D.0.08~0.10
- A.冲击韧性
- B.硬度
- C.冷弯
- D.断裂韧性
- A.金相检验
- B.耐压试验
- C.爆破试验
- D.断口分析
- A.当轿门和层门中任一门扇未关好和门锁未啮合5mm以上时,电梯不能启动
- B.当电梯运行时轿门和层门中任一门扇被打开,电梯应立即停止运行
- C.当轿厢不在层站时,在站层门外不能将层门打开
- D.紧急开锁的钥匙只能交给一名负责人员,只有紧急情况下才能由专业人员使用
- A.迅速打开手动阀门泄油,将高空的乘客降到地面
- B.立即按紧急事故按钮,切断电源
- C.及时通过广播或者想办法向乘客说明情况
- D.立即停机使座舱下降,同时通过广播告诉乘客一定要紧握扶手
- A.液柱式
- B.活塞式
- C.弹性元件式
- D.电量式
- A.结构复杂、泄压反应快、适应性强
- B.结构简单、泄压反应快、密封性能好、适应性强
- C.结构复杂、泄压反应快、适应性弱、耐腐蚀性强
- D.结构简单、泄压反应快、耐腐蚀性强、密封性能好
- A.平均温度
- B.最低温度
- C.最高温度
- D.介质温度
- A.大、中型低压锅炉
- B.中、高压锅炉
- C.大型高压锅炉
- D.小型低压锅炉
- A.锅炉熄火保护装置
- B.排污阀或放水装置
- C.锅炉自动控制装置
- D.超温报警和联锁保护装置
- A.固定工房
- B.固定设备
- C.固定产量
- D.固定最大粉碎药量
- A.锅粉和木炭
- B.硫磺和木炭
- C.镁粉和木炭
- D.赤磷和木炭
- A.2.5
- B.3.5
- C.4.5
- D.5
- A.独立地带
- B.上风区
- C.逆风区
- D.下风侧
- A.燃烧特性
- B.力学特性
- C.安定性
- D.安全性
- A.1
- B.2
- C.3
- D.5
- A.物理爆炸
- B.化学爆炸
- C.核爆炸
- D.能源爆炸
- A.降低粉尘粒度
- B.增加惰性粉尘含量
- C.缩小粉尘扩散范围
- D.增大粉尘上升速度
- A.D类火灾
- B.C类火灾
- C.B类火灾
- D.A类火灾
- A.在一定条件下,能与氧气发生缓慢氧化反应,同时放出热量
- B.在储存过程中,散热条件不好,通风不良,氧化放出的热量散不出去
- C.蓄热自热着火是一个缓慢过程
- D.相互接触化学蓄热自热着火
- A.离焊接作业点l0m以内及下方不得有易燃物品
- B.不得在储存汽油、煤油等易燃物品的容器上进行焊接作业
- C.焊接管子时,管子两端应当打开,并不得有易燃物品
- D.不得带压焊接压力容器
- A.控制各种引燃源的措施
- B.装设成分控制装置、温度控制装置、阻火器
- C.采取密闭作业、防止泄漏、防止可燃物堆积措施
- D.用N2、C02等代替空气,强化通风
- A.“回”形标志
- B.“U”形标志
- C.“方”形标志
- D.“V”形标志
- A.密闭式或防尘型
- B.防尘型和防爆式
- C.防火型和防爆式
- D.密闭式或防爆型
- A.100~120
- B.107~109
- C.101~105
- D.105~115
- A.0.25%
- B.0.50%
- C.0.75%
- D.0.90%
- A.0.6
- B.1.O
- C.2.5
- D.3.0
- A.1
- B.2.
- C.3
- D.4
- A.静止部件
- B.往复运动或滑动
- C.飞出物
- D.外旋转咬合
- A.直接安全技术措施
- B.间接安全技术措施
- C.指导性安全技术措施
- D.提示性安全技术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