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形状与硬度
- B.荷电性
- C.分散度
- D.爆炸性
- A.胶质
- B.生产性胶质
- C.气体夹杂物
- D.气溶胶
- A.收集信息→调查核实→整理上报→发布安全信息通告
- B. 收集信息→整理上报→调查核实→发布安全信息通告
- C.整理上报→收集信息→调查核实→发布安全信息通告
- D.整理上报→调查核实→收集信息→发布安全信息通告
- A.可燃气体应符合爆炸下限大于4%的可燃气体或蒸汽,浓度应于0.5%
- B.在可能积存可燃气体的管沟、电缆沟、深坑、下水道内及其附近,应用惰性气体吹扫干净
- C.气焊作业时,应将乙炔发生器放置在安全地点,以防回火爆炸伤人或将易燃物引燃
- D.化工厂内的火炬与甲、乙、丙生产装置、油罐和隔油池应保持80m的防火间距
- A.指挥信号不明或乱指挥不吊
- B.斜拉物体不吊
- C.结构或零部件的结构不清楚的不吊
- D.钢(铁)水装得过满不吊
- A.工作时必须穿合适的工作服、工作鞋
- B.在搬运物件时,必须戴上手套
- C.当使用电钻、切割、焊接、浇筑巴氏合金时,必须使用保护面罩
- D.当工作场地高度超过4m而有坠落危险时,必须戴上安全帽
- A.I类B级隔爆型
- B.密封型
- C.防水防尘型
- D.防粉尘点火型
- A.16、10.5
- B.9、6
- C.10.5、16
- D.6、9
- A.机械损伤
- B.电流灼伤
- C.电弧烧伤
- D.电烙印
- A.12
- B.24
- C.36
- D.48
- A.基础机械
- B.电工机械
- C.重型矿山机械
- D.石油化工通用机械
- A.设置检修指挥部
- B.制定检修方案
- C.检修前的安全教育
- D.检修前温度控制
- A.15
- B.18
- C.20
- D.25
- A.加热解吸
- B.增压解吸
- C.在惰性气体中解吸
- D.精馏方法
- A.碱水
- B.氢氧化铁
- C.硫代硫酸钠
- D.硫代磷酸酶类
- A.加氢裂化
- B.加氧裂化
- C.催化裂化
- D.热裂化
- A.可燃液体
- B.大量液体
- C.容易液化的气体
- D.难于液化的气体
- A.干粉
- B.泡沫
- C.二氧化碳
- D.蒸汽
- A.25%
- B.45%
- C.50%
- D.80%
- A.简单分解爆炸
- B.复杂分解爆炸
- C.爆炸性混合物爆炸
- D.普通混合物爆炸
- A.置换
- B.转移
- C.隔离
- D.清洗
- A.隧道、人防工程、高温等场所的照明,电源电压不应大于36V
- B.在特别潮湿的场所、导电良好的地面的照明,电源电压不得大于12V
- C.在潮湿和易触及带电体场所的照明,电源电压不得大于36V
- D.移动式照明器的照明,电源电压不得大于36V
- A.1/2
- B.1/3
- C.2/3
- D.1/5
- A.悬挑脚手架
- B.附着式升降脚手架
- C.单排脚手架
- D.吊篮脚手架
- A.起重力矩
- B.起升高度
- C.轨距
- D.工作幅度
- A.2.0
- B.3.5
- C.4.0
- D.5.6
- A.操作时应控制拉值,不准超载
- B.运转中不准将手伸人卷筒作清理工作,也不准进行维修
- C.工作中禁止人员站在冷拉线的两端
- D.用配重控制的设备,工作前要检查配重块与设计要求是否一致
- A.连续式垂直支撑
- B.短桩隔断支撑
- C.锚位支撑
- D.钢构架支护
- A.定型组合模板
- B.滑升模板
- C.一般模板
- D.台模
- A.粒度
- B.浓度
- C.吸附性
- D.分散度
- A.施工组织设计
- B.施工方案设计
- C.施工安全技术方案
- D.专项施工方案
- A.0—0. 2%
- B.0—0.5%
- C.0—1.0%
- D.0—1.2%
- A.一般预兆
- B.工作面底板灰岩含水层突水预兆
- C.松散孔隙含水层突水预兆
- D.水文地质突水预兆
- A. 防止瓦斯积聚和超限
- B.严格执行瓦斯检查制度
- C.防止一定浓度的甲烷积聚
- D.防止瓦斯爆炸灾害扩大的措施
- A.位压
- B.速压
- C.全压
- D.静压
- A.分层崩落法
- B.阶段矿房法
- C.房柱采矿法
- D.全面采矿法
- A.风钻湿式凿岩
- B.干式凿岩捕尘
- C.水炮泥
- D.放炮喷雾
- A.可燃剂和氧化剂
- B.可燃剂和敏化剂
- C.敏化剂和氧化剂水溶液
- D.可燃剂和氧化剂水溶液
- A.连续式开采工艺
- B.半连续式开采工艺
- C.长臂式开采工艺
- D.间断式开采工艺
- A.制订并监督执行各种条例、规范
- B.开展旨在预防安全事故的各种活动
- C.配制各类信息数据库和辅助系统
- D.规范驾驶人员、乘务人员和乘机旅客的行为举止
- E.正确识别爆炸物和航空器承运的危险品标识
- A.时间
- B.方向
- C.路线
- D.标志
- E.速度
- A.冻结法、钻井法、注浆法
- B.钻眼爆破法、冻结法、钻井法
- C.钻眼爆破法、注浆法、冻结法
- D.钻井、钻眼爆破法、注浆法
- A.可靠度是可靠性的量化指标
- B.可靠度是时间的函数
- C.与可靠度相反的一个参数叫累积故障概率
- D.可靠度是一个条件概率
- E.可靠度常用λ(t)表示
- A.色彩的软硬感
- B.色彩的轻重感
- C.色彩的冷暖感
- D.色彩的情绪感
- E.色彩的明亮感
- A.能量特征
- B.燃烧特性
- C.力学特性
- D.爆炸特性
- E.安定性
- A.分析机械设备及设施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
- B.研究人的生理和心理特性,分析研究人和机器各自的功能特点
- C.分析研究人的性格结构,进行合理的功能分配
- D.研究人与机器相互接触、相互联机的人机界面中信息传递的安全问题
- E.分析人机系统的可靠性
- A.列车事故
- B.货运事故
- C.客运事故
- D.路外伤亡事故
- E.调车事故
- A.烟花爆竹生产企业应当依法进行安全评价
- B.由具有相应资质的专业机构承担设计和测绘工作
- C.烟花爆竹生产企业工厂周边安全防护距离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 D.严禁在危险场所架设临时性电气设施
- E.专业机构提供的文件、图样、技术资料等应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要求
- A.粉碎前后应筛掉机械杂质
- B.手工生产硫酸盐引火线时,应在单独I房内进行
- C.烟火药原材料应符合质量标准
- D.机器生产硝酸盐引火线时,每间工房不得超过两台机组
- E.粉碎应在单独工房进行
- A.场(厂)内机动车辆安全操作规程
- B.场(厂)内机动车辆维护、保养、检查和检验制度
- C.场(厂)内机动车辆使用、维护、保养、检查和试验记录
- D.场(厂)内机动车辆作业和维修人员安全培训、考核制度
- E.场(厂)内机动车辆安装、修理记录和验收资料
- A.接地装置
- B.等电位连接件
- C.屏蔽导体
- D.引下线
- E.电涌保护器
- A.湿度
- B.密度
- C.化学反应
- D.杂质
- E.结晶粒子的大小
- A.辐射热交换
- B.对流热交换
- C.蒸发热交换
- D.分解热交换
- E.传导热交换
- A.高级通风
- B.良好通风
- C.中级通风
- D.一般通风
- E.低级通风
- A.特别重大飞行
- B.大飞行事故
- C.重大飞行事故
- D.一般飞行事故
- A.带轮中心距之间的距离在3m以上
- B.带轮中心距之间的距离在2m以上
- C.带宽度在15cm以上
- D.带宽度在10cm以上
- E.带回转的速度在9m/min以上
- A.航迹保持系统
- B.航向保持系统
- C.航程保持系统
- D.航道保持系统
- A.碰撞事故
- B.搁浅事故
- C.触损事故
- D.触礁事故
- A.反光性、防滑性及耐久性
- B.平整性、粗糙性及耐久性
- C.反光性、粗糙性及平整性
- D.防滑性、粗糙性及反光性
- A.5
- B.7
- C.10
- D.15
- A.配置安全带
- B.安装安全玻璃
- C.设置安全门
- D.提高操作稳定性
- A.限界架
- B.锚柱
- C.接触网
- D.分界线
- A.运输系统内人员
- B.运输系统外人员
- C.运输安全技术
- D.铁路运输设备
- A.安全性、隔离、闭锁
- B.稳定性、隔离、闭锁
- C.安全性、稳定性、隔离
- D.安全性、稳定性、闭锁
- A.航空器飞行事故
- B.特别重大飞行事故
- C.航空地面事故
- D.特别重大航空地面事故
- A.20
- B.30
- C.50
- D.80
- A.矩形
- B.凹形
- C.L形
- D.T形
- A.通风降温
- B.保健
- C.隔热
- D.个体防护
- A.系统安全
- B.空防安全
- C.飞行安全
- D.运行安全
- A.紫外线辐射
- B.微波辐射
- C.红外线
- D.激光
- A.30
- B.40
- C.50
- D.60
- A.60 ~90
- B.80 ~100
- C.100 ~120
- D.120 ~130
- A.电离辐射
- B.非电离辐射
- C.电磁辐射
- D.非电磁辐射
- A.洗涤法
- B.吸附法
- C.袋滤法
- D.燃烧法
- A.稳定程度
- B.分散度
- C.密度
- D.在空气中的有害度
- A.机工程学原则
- B.审查原则
- C.技术经济性原则
- D.事先进行试验和进行评价原则
- A.敏感度
- B.热感度
- C.机械感度
- D.火焰感度
- A.消极被动式
- B.积极主动式
- C.运行操作式
- D.安全可靠式
- A.串联方法
- B.并联方法
- C.串并联方法
- D.串联或并联方法
- A.氧化剂和可燃剂
- B.可燃剂和添加剂
- C.氧化剂和黏结剂
- D.可燃剂和黏结剂
- A.控制与决策
- B.功能及信息
- C.操纵能力与分析功能
- D.信息及能量
- A.50%—65%
- B.70%—75%
- C.40%—75%
- D.50%—85%
- A.l
- B.5
- C.6
- D.10
- A.生理学参数
- B.生物力学参数
- C.动态参数
- D.静态参数
- A.燃烧必须以游离状态存在于炉膛中
- B.达到不同可燃物的爆炸极限和爆炸范围
- C.燃料和空气的混合物达到爆燃的浓度
- D.有足够的点火能源
- A.眼睛的水平运动比垂直运动快
- B.视线运动的顺序习惯于从右到左,从上到下,顺时针进行
- C.对物体尺寸和比例的估计,水平方向比垂直方向准确、迅速、且不易疲劳
- D.人眼视觉的暂停时间平均需要0. 17s
- A.2
- B.3
- C.4
- D.5
- A.外部压力
- B.内部压力
- C.工作压力
- D.设计压力
- A.渗透检测
- B.涡流检测
- C.磁记忆检测
- D.磁粉检测
- A.事故大型化、群体化
- B.事故类型集中
- C.事故后果严重
- D.事故涉及范围广
- A.温度环境
- B.相对湿度
- C.相对密度
- D.气流速度
- A.锅炉熄火保护装置
- B.锅炉自动控制装置
- C.防爆门装置
- D.联锁保护装置
- A.2.37%
- B.2.75%
- C.3. 22%
- D.3.67%
- A.清水
- B.二氧化碳
- C.酸碱
- D.泡沫
- A.《烟花爆竹劳动安全技术规范》
- B.《烟花爆竹计数抽样检查规则》
- C. 《烟花爆竹安全与质量》
- D.《民用爆破器材工厂设计安全规范》
- A.锅
- B.炉
- C.锅壳
- D.再热器
- A.爆炸过程高速进行
- B.爆炸点及其周围压力急剧升高
- C.爆炸点附近压力急剧升高,多数爆炸伴有温度升高
- D.周围介质发生震动或邻近的物质遭到破坏
- A.日光
- B.热风散热器
- C.明火
- D.远红外线烘烤
- A.具有与生产规模、产品品种相适应并符合安全生产要求的生产厂房和储存仓库
- B.A<sub>1</sub>级建筑物应设有安全防护屏障
- C.C级建筑物的人均使用面积不得少于5.2m<sup>2</sup>
- D.A<sub>2</sub>级建筑物应单人单栋使用
- A.50
- B.80
- C.120
- D.150
- A.保持良好接地
- B.控制流速
- C.采用静电消散技术
- D.人体静电防护
- A.爆炸理论
- B.热爆炸理论
- C.爆炸极限理论
- D.热爆炸极限理论
- A.气体灭火剂
- B.高倍数泡沫灭火剂
- C.低倍数泡沫灭火剂
- D.干粉灭火剂
- A.链引发、链生成、链传递
- B.链生成、链传递、链终止
- C.链生成、链传递、链解散
- D.链引发、链传递、链终止
- A.12
- B.24
- C.36
- D.50
- A.扩散燃烧
- B.集中燃烧
- C.气体燃烧
- D.二次燃烧
- A.IT系统
- B.TT系统
- C.TN系统
- D.保护接地系统
- A.1
- B.4
- C.6
- D.9
- A.变压器各部件及本体的固定必须牢固
- B.在不接地的l0kV系统中,变压器的接地一般是其低压绕组中性点、外壳及其阀型避雷器三者共用的接地
- C.l0kV变压器壳体距门不应小于0.8m,距墙不应小于1m
- D.采用自然通风时,变压器室地面应高出室外地面l.1m
- A.操作人员不熟悉木工机械性能和安全操作技术
- B.不按安全操作规程操纵机械
- C.没有安全防护装置或安全防护装置失灵
- D.在危险区域内没有限制台数间的间距
- A.水平面
- B.冠状面
- C.正中矢状面
- D.眼耳平面
- A.8—10
- B.8—l2
- C.10—12
- D.10—15
- A.安全阀
- B.荷重位置指示器
- C.凝结罐
- D.屏蔽装置
- A.固定安全防护装置
- B.联锁安全装置
- C.控制安全装置
- D.隔离安全装置
- A.直接
- B.间接
- C.指导性
- D.指令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