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变大
- B.变小
- C.不变
- D.变化无规律
- A.使用高电阻率物质
- B.接地
- C.增加湿度
- D.工艺控制
- A.卡盘
- B.法兰盘
- C.防护罩
- D.可调托架
- A.锅炉检修前,要让锅炉按正常停炉程序停炉,采取措施使锅内和炉膛内的温度迅速降低
- B.烟道闸门要关严密,并于隔断后进行通风
- C.对于燃油、燃气的锅炉须可靠地隔断油、气来源,并进行通风置换
- D.检验部位的入孔门、手孔盖全部打开,并经通风换气冷却
- A.凡产生粉尘污染的定型铸造设备,制造厂应配置密闭罩
- B.混砂宜采用爬式翻斗加料机和外置式定量器,宜采用带称量装置的密闭混砂机
- C.型砂准备及砂的处理应密闭化、机械化
- D.炉料准备的称量、送料及加料应采用机械化装置
- A.氮气
- B.二氧化碳
- C.水蒸气
- D.氨气
- A.转速异常
- B.温升异常
- C.机床内部缺陷
- D.振动太大
- A.黄线标志
- B.红线标志
- C.绿线标志
- D.蓝线标志
- A.密闭性能
- B.工作能力
- C.汽车外观
- D.新旧程度
- A.压力储罐
- B.浮顶储罐
- C.柱形容器
- D.圆形或球形储槽
- A.遇湿易燃物品
- B.易燃液体
- C.爆炸物品
- D.毒害和腐蚀品
- A.1项
- B.3项
- C.5项
- D.8项
- A.反应釜
- B.炉膛
- C.锅炉房
- D.地下室
- A.变更工艺
- B.隔离
- C.替代
- D.通风
- A.2m
- B.3m
- C.4m
- D.5m
- A.资质认定制度
- B.区域限批制度
- C.申报制度
- D.定期检查制度
- A.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 B.所在地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 C.省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 D.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 A.甲醛
- B.汞
- C.硫酸二甲酯
- D.砷
- A.卸压、降温、排净
- B.增压、降温、排净
- C.排净、卸压、增温
- D.增压、排净、增温
- A.取样要有代表性,特殊动火的分析样品要保留到动火作业结束
- B.取样时间与动火作业的时闻不得超过60min,如超过此间隔时间或动火停歇时间为60min以上,必须重新取样分析一
- C.若有两种以上的混合可燃气体,应以爆炸下限低者为准
- D.进入设备内动火,同时还需分析测定空气中有毒有害气体和氧含量,有毒有害气体含量不得超过《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 1-2010)规定的最高容许浓度,氧含量应为18%~22%
- A.工作幅度
- B.起重量
- C.起升高度
- D.起重力矩
- A.起重伤害、高处坠落、坍塌、物体打击、触电
- B.高处坠落、物体打击、触电、机械伤害、坍塌
- C.物体打击、中毒、机械伤害、高处坠落、火灾
- D.高处坠落、起重伤害、火灾、物体打击、中毒
- 23
-
模板按其功能分类,常用的模板主要有定型组合模板、墙体大模板、飞模(台模)、滑升模板和一般木模板。广泛应用于工业建筑的烟囱、水塔、筒仓、竖井和民用高层建筑剪力墙、框剪、框架结构施工的模板是( )。
- A.墙体大模板
- B.一般木模板
- C.滑升模板
- D.飞模
- A.拆柱模斜撑与柱箍一拆梁侧模一拆梁底模一拆柱侧模一拆楼板底模
- B.拆柱模斜撑与柱箍一拆柱侧模一拆梁侧模一拆梁底模一拆楼板底模
- C.拆柱侧模一拆柱模斜撑与柱箍一拆楼板底模一拆梁侧模一拆粱底模
- D.拆柱模斜撑与柱箍一拆柱侧模一拆楼板底模一拆梁侧模一拆梁底模
- A.周围环境
- B.挖掘方式
- C.运土机械
- D.基坑支护
- A.隧道口、电梯井口、预留洞口、通道口
- B.电梯井口、预留洞口、楼梯口、桥梁口
- C.楼梯口、电梯井口、预留洞口、通道口
- D.孔洞口、电梯井口、隧道口、预留洞口
- A.分部
- B.单位
- C.分项
- D.分部分项
- A.荷载设计值
- B.恒荷载标准值
- C.活荷载标准值
- D.风荷载标准值
- A.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B.施工组织总设计
- C.分部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D.分项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A.有毒有害气体
- B.点火源能量
- C.爆炸火焰
- D.瓦斯
- A.钻眼爆破法
- B.冻结法
- C.钻井法
- D.注浆法
- A.横向斜撑
- B.纵向斜撑
- C.剪刀撑
- D.水平撑
- A.确定合理开采程序
- B.预留开采保护层
- C.煤层注水
- D.卸载爆破
- A.硝酸铵类炸药
- B.水胶炸药
- C.硝化甘油炸药
- D.乳胶炸药
- A.3m3
- B.4m3
- C.5m3
- D.6m3
- A.上部减载,下部压重
- B.上部、下部同时压重
- C.上部压重,下部减载
- D.上部、下部均减载
- A.滑坡事故
- B.崩塌事故
- C.滑塌事故
- D.坍塌事故
- A.2min
- B.3min
- C.5min
- D.10min
- A.先于高处放空管放完
- B.与高处放空管同时放完
- C.滞后于高处放空管放完
- D.与高处放空管放完次序不确定
- A.矿石和围岩稳固、矿石有自燃性
- B.矿石和围岩稳固、矿石无自燃性
- C.矿石和围岩不稳固、矿石有自燃性
- D.矿石和围岩不稳固、矿石无自燃性
- A.检查试验系统和容器上装设的压力表,观察指示数字是否上升
- B.在试验介质中加入体积分数为3%的氨气,将被检查部位表面用纸带覆盖
- C.小型容器可浸入水中检查,被检部位在水面下20~40mm深处,检查是否有气泡逸出
- D.在被检查的部位涂(喷)刷肥皂水,检查肥皂水是否鼓泡
- E.在试验介质中充入氦气
- A.与外界相对隔离
- B.进口受限,出口不受限
- C.自然通风不良
- D.足够容纳一人进入从事非常规作业
- E.可容纳多人进入从事常规作业
- A.压力保养
- B.湿法保养
- C.干法保养
- D.维修保养
- E.充气保养
- A.撞击感度
- B.射频感度
- C.摩擦感度
- D.激光感度
- E.针刺感度
- A.射线检测
- B.渗透检测
- C.爆破试验
- D.涡流检测
- E.耐压试验
- A.火灾和爆炸
- B.人员触电
- C.设备和设施毁坏
- D.机械伤害
- E.大规模停电
- A.消化系统
- B.ATP—CP系统
- C.循环系统
- D.乳酸能系统
- E.有氧氧化系统
- A.防护罩
- B.分离刀
- C.导板
- D.防木料反弹挡架
- E.导向辊
- A.干扰电视电话通信,甚至使通信中断
- B.人体因受到静电电击的刺激,可能引发二次事故
- C.在有爆炸和火灾危险的场所,静电放电火花会成为可燃性物质的点火源,造成爆炸和火灾事故
- D.静电的物理现象会对生产造成妨碍,导致产品质量不良、电子设备损坏
- E.毁坏发电机、电力变压器等电气设备的绝缘
- A.维修工具坠落事故
- B.脱绳事故
- C.脱钩事故
- D.断绳事故
- E.吊钩断裂事故
- A.安装前应由安装单位继续复校后加铅封
- B.液化气体容器上的安全阀应安装于液相部分
- C.压力容器的安全阀最好直接装设在容器本体上
- D.如安全阀用于排泄可燃气体,直接排人大气,则必须引至远离明火或易燃物且通风良好的地方
- E.室内的设备如蒸馏塔宜引出房顶,并高于房顶3m以上
- A.预防火炸药生产中混入杂质
- B.在生产、储存、运输时,不允许使用明火,不得接触明火或表面高温物
- C.在生产、储存、运输等过程中,要防止摩擦和撞击
- D.要有防止静电产生和积累的措施
- E.火炸药生产厂房内不允许有任何电气设备
- A.杠杆式
- B.弹簧式
- C.脉冲式
- D.封闭式
- E.敞开式
- A.装设接闪杆
- B.室外低压配电线路宜全线采用电缆直接埋地敷设
- C.在人户处的总配电箱内装设电涌保护器
- D.架空接闪线或网
- E.采用金属线跨接
- A.5%
- B.10%
- C.20%
- D.25%
- A.可燃性混合物的爆炸极限范围越宽,其爆炸危险性越大
- B.可燃性混合物的爆炸下限越低,其爆炸危险性越大
- C.可燃性混合物的爆炸下限越高,其爆炸危险性越大
- D.爆炸极限是一个物理常数
- E.爆炸极限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 A.向外开户,室内应装插销
- B.设置门斗时,应采用内门斗
- C.危险性工作间的外门口应做成防滑坡道
- D.危险性工作间的外门口应设置台阶
- A.5%
- B.25%
- C.50%
- D.70%
- A.①②⑤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⑤
- A.1m
- B.2m
- C.3m
- D.4m
- A.生产自动化
- B.开放或半开放作业
- C.隔热、通风降温
- D.在夏季主导风向上风侧隔离热源
- 62
-
铸造设备不包括( )。
- A.砂处理设备
- B.有造型造芯用的各种造型机、造芯机
- C.金属冶炼设备
- D.铸件冷却设备
- A.机械设计本质安全
- B.机械失效安全
- C.机械部件的定位安全
- D.机器的安全布置
- A.1
- B.2
- C.3
- D.5
- A.广阔性
- B.批判性
- C.逻辑性
- D.持久性
- A.安全阀
- B.易熔塞
- C.爆破帽
- D.减压阀
- A.锯
- B.刨
- C.夯
- D.钻
- A.1m
- B.2m
- C.3m
- D.5m
- A.物体打击
- B.机械伤害
- C.高处坠落
- D.起重伤害
- A.除尘器
- B.吸尘罩
- C.风管、风机
- D.粉尘采样设施
- A.注意通风和监护
- B.注意用电安全
- C.禁止自行以水压试验代替气压试验
- D.禁止带压拆装连接部件
- A.非正常操作
- B.正常操作
- C.特殊
- D.各种
- A.脾脏和眼睛
- B.肺部和眼睛
- C.眼部和皮肤
- D.心脏和皮肤
- A.交通管理系统
- B.GPS定位系统
- C.应急管理系统
- D.车辆控制与安全系统
- A.电阻应变测量法
- B.光弹性方法
- C.应变脆性涂层法
- D.密栅云纹法
- A.水循环故障
- B.严重缺水
- C.制造、运输、安装中管内落入异物
- D.锅水品质太差
- A.诊断决策
- B.状态识别
- C.特征提取
- D.信号检测
- A.2个
- B.3个
- C.4个
- D.5个
- A.隔离安全装置
- B.联锁安全装置
- C.可调安全装置
- D.控制安全装置
- A.较长
- B.较短
- C.与气体一致
- D.不确定
- A.机械设计本质安全包括减少或避免在危险区域工作
- B.机械设计本质安全包括在设计中排除危险部件
- C.机械设计本质安全包括使用附加的安全装置
- D.机械设计本质安全包括不使用危险材料
- A.工件和刀具做垂直切割
- B.工件和刀具固定卡牢并带动工件和刀具进行相对运动
- C.刀具固定,工件做运动
- D.工件固定,刀具做运动
- A.加强运行管理
- B.加强锅炉的设计与制造
- C.加强锅炉的安装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 D.加强锅炉检验
- A.5级
- B.6级
- C.7级
- D.8级
- A.洗涤法
- B.袋滤法
- C.静电法
- D.燃烧法
- A.小于12eV
- B.大于12eV
- C.小于10eV
- D.大于10eV
- A.杂质
- B.材质
- C.设备类型
- D.工艺设备和工艺参数
- A.输入输出参数异常
- B.温升异常
- C.转速异常
- D.机床内部缺陷
- A.凹形
- B.凸形
- C.L形
- D.简单矩形
- A.20m
- B.30m
- C.40m
- D.50m
- A.功能分配
- B.大小
- C.经济性
- D.可靠性
- A.保护接地
- B.工作接地
- C.防雷接地
- D.直接接地
- A.人体的能量代谢
- B.耗氧量
- C.心率
- D.生物力学参数
- A.运行的间断性
- B.爆炸危害性
- C.易于损坏性
- D.使用的广泛性
- A.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装置
- B.阀型避雷器、等位连接件和接地装置
- C.屏蔽导体、金属构件和电涌保护器
- D.摒蔽导体、等电位连接件和电涌保护器
- A.推手式装置、双手按钮式装置、光电式装置
- B.摆杆护手式装置、拉手式装置、光电式装置
- C.推手式装置、摆杆护手式装置、双手按钮式装置
- D.推手式装置、摆杆护手式装置、拉手式装置
- A.10%~50%
- B.20%~60%
- C.30%~70%
- D.40%~80%
- A.水击事故
- B.汽水共腾事故
- C.爆管事故
- D.水蒸气爆炸事故
- A.10人以上死亡,修复费用达到飞机价格的5%或10%
- B.10人以上重伤,修复费用达到飞机价格的5%或10%
- C.5人以上重伤,修复费用达到飞机价格的15%或20%
- D.5人以上死亡,修复费用达到飞机价格的5%或15%
- A.原料、辅助材料
- B.中闾产物、夹杂物
- C.废气、废液、废渣
- D.化学反应的产物
- A.金属结构和机械零部件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刚性和抗弯曲能力
- B.整机必须具有必要的抗倾覆稳定性
- C.原动机具有满足作业性能要求的功率、制动装置提供必需的制动力矩
- D.连续调整额定超重量
- A.火灾、爆炸
- B.垒肩
- C.触电
- D.设备设施损坏
- 103
-
防振动的第一步是( )。
- A.使工作人员了解防振动的方法
- B.选择振动小的设备
- C.控制振动源
- D.引用好的防振动措施
- A.1年
- B.2年
- C.3年
- D.6年
- A.无危险性货物
- B.低危险性货物
- C.中度危险货物
- D.高危险性货物
- A.工作服和工作鞋
- B.安全帽和手套
- C.安全帽和工作服
- D.安全带和工具包
- A.个体防护
- B.隔热
- C.通风降温
- D.机械通风和隔热
- A.窒息
- B.化学抑制
- C.冷却
- D.辐射
- A.屏蔽和增大与辐射源的距离,佩戴专用的防护用品
- B.减少暴露时间和降低热负荷
- C.直接减少源的辐射和设置防光封闭罩
- D.场源屏蔽、距离防护和合理布局
- A.锻锤的锤体、压力机的滑枕
- B.锻锤的锤体、锻锤的摩擦轮
- C.压力机曲柄和连杆、压力机的滑枕
- D.锻锤的摩擦轮、压力机曲柄和连杆
- 111
-
人机系统包括( )两种系统。
- A.机械化控制的人机系统和全自动化控制的人机系统
- B.机械化、半机械化控制的人机系统和全自动化控制的人机系统
- C.机械化控制的人机系统和半机械化控制的人机系统
- D.半机械化控制的人机系统和全自动化控制的人机系统
- A.有效性
- B.可达性
- C.系统性
- D.可靠性
- A.屏护装置所用材料应有足够的机械强度和良好的耐火性能
- B.对金属材料制成的屏护装置必须可靠连接保护线
- C.屏护装置必须采用声光报警信号和连锁装置
- D.屏护装置与带电体之间应保持必要的距离
- 114
-
混砂应采用( )。
- A.爬式翻斗加料机
- B.带称量装置的密闭混砂机
- C.外置式定量器
- D.爬式翻斗加料机和外置式定量器均可
- A.减少生产过程的水蒸气
- B.增加热辐射源
- C.加强通风
- D.缩短劳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