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通信系统
- B.避险系统
- C.计算机系统
- D.雷达检测系统
- E.GPS定位系统
- A.烟囱效应
- B.燃烧气体的浮力相膨胀力
- C.风的影响
- D.通风系统风机的影响
- E.电磁感应效应
- A.红
- B.蓝
- C.黄
- D.绿
- E.灰
- A.已经办理用地批准手续
- B.施工现场全部拆迁工作完毕
- C.建设资金已经落实
- D.施工人员已经进场
- E.施工设备已经落实
- A.判断能力强
- B.速度快
- C.作用力大
- D.持续作业能力强
- E.生产安全
- A.贫血
- B.肾脏疾病
- C.尘肺病
- D.心脏病
- E.癌症
- A.静重式
- B.杠杆式
- C.弹簧式
- D.先导式
- E.自导式
- A.轻度中毒
- B.中度中毒
- C.重度中毒
- D.完全中毒
- E.适度中毒
- A.动态参数
- B.人机视觉参数
- C.人机基本尺寸
- D.人机生理学参数
- E.人体生物力学参数
- 10
-
火灾的三要素是( )。
- A.氧化剂
- B.可燃物
- C.燃烧原因
- D.点燃源
- E.燃烧方式
- A.反应
- B.传质
- C.传热
- D.分离
- E.隔热
- 12
-
冲压机械设备包括( )。
- A.剪板机
- B.曲柄压力机
- C.液压机
- D.砂轮机
- E.锻压机
- A.初起期
- B.发展期
- C.最盛期
- D.减弱期
- E.熄灭期
- A.固定数据
- B.动态数据
- C.变化数据
- D.静态数据
- A.碰撞
- B.夹击
- C.剪切
- D.卷入
- E.打击
- A.强度、刚度、稳定性和耐久性
- B.对机器可靠性的影响
- C.可视性
- D.对其他危险的控制
- E.完整性与安全性
- A.错误的避让行动
- B.准确地推算船位
- C.识别助航标志
- D.航海图及资料
- A.操舵及螺旋浆遥控装置失控
- B.船舶的动力装置、电力系统技术故障
- C.导航设备故障
- D.通信设备故障
- A.护栏
- B.隔离栅
- C.禁止标线
- D.视线诱导标
- A.铁路局
- B.铁道部
- C.发生事故的单位
- D.基层单位
- A.平曲线与交通事故关系很大,曲率越大事故率越高
- B.道路竖曲线半径过小时,易造成驾驶人视野变小,视距变短,易产生事故
- C.据前苏联调查资料,平原、丘陵与山地3类道路交通事故率分别为18%、25%和30%
- D.线形标准等都符合规范,但线性组合不好仍会导致事故增加
- A.机车车辆配件脱落
- B.违章调车
- C.机车乘务员运行中擅自关闭“三项设备”盲目行车
- D.停留机车不采取防溜措施
- A.3.5
- B.4.5
- C.6.5
- D.8.5
- A.铁路局列车调度员
- B.铁道部列车调度员
- C.本区段列车调度员
- D.车站调度员
- A.铁路局
- B.铁道部
- C.列车长
- D.车站值班员
- A.工作场所按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凡逸散或存在有害物质的工作地点,至少应设置2个采样点
- B.作业人员在多个工作地点工作时,在每个工作地点设置1个采样点
- C.流动作业时,在流动的范围内,一般每10m设置1个采样点
- D.仪表控制室和作业人员休息室,至少设置1个采样点
- A.1
- B.2
- C.5
- D.8
- A.定点采样
- B.个体采样
- C.区域采样
- D.短时间采样
- A.围封隔离、除污保洁、个人防护
- B.屏蔽防护、围封隔离、空间防护
- C.距离防护、空间防护、屏蔽防护
- D.空间防护、屏蔽防护、个人防护
- A.高频电磁场
- B.超高频电磁场
- C.微波
- D.低频电磁场
- A.净化沥青烟
- B.净化机电产生的酯、醚
- C.净化轻工作产生的醛、烷
- D.金属氧化物的烟气净化
- A.消除或降低噪声、振动源
- B.消除或减少噪声、振动的传播
- C.加强个人防护和健康监护
- D.限制作业时间和振动强度
- A.密闭化、连续化
- B.标准化、连续化
- C.密闭化、自动化
- D.自动化、标准化
- A.溶解度的大小
- B.形状
- C.密度的大小
- D.分散度的程度
- A.各种煤尘为30~40g/m<SUP>3</SUP>
- B.淀粉为9g/m<SUP>2</SUP>
- C.糖为10.3g/m<SUP>3</SUP>
- D.铝及硫磺为7g/m<SUP>3</SUP>
- A.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
- B.建立信息、反馈系统
- C.确定审查指标
- D.完善系统“故障安全”结构
- A.实现生产的机械化和自动化
- B.实现零件标准化、设备系列化
- C.实现部件通用化和零件标准化
- D.实现系统“自动保险”装置
- A.维修度
- B.有效度
- C.可达度
- D.损坏度
- A.计算速度慢,易出差错
- B.有随机应变的能力,可利用不同的方法达到相同的目的
- C.能处理完全出乎预料之外的紧急事件,适应性强,有一定的预测能力
- D.监控能力强
- A.研究、创造、决策、指令性的工作
- B.规律性的、环境条件差的工作
- C.程序的编排、检查工作
- D.故障处理及应付不测的工作
- A.早期故障期
- B.偶发故障期
- C.磨损故障期
- D.维修故障期
- A.储备设计
- B.耐环境设计
- C.简单化和标准化设计
- D.结构安全设计
- A.油液分析技术
- B.温度检测及红外线监测技术
- C.超声探声技术
- D.表面缺陷探伤技术
- A.频率和声强
- B.声强和声压
- C.声压和频率
- D.声强和声距
- A.能力
- B.动力
- C.意志
- D.情绪与情感
- A.耐压试验
- B.气密试验
- C.力学性能试验
- D.爆破试验
- A.注意通风和监护
- B.注意用电安全
- C.禁止自行以水压试验代替气压试验
- D.禁止带压拆装连接部件
- A.射线检测
- B.超声波检测
- C.磁粉检测
- D.渗透检测
- A.运行方式
- B.使用的抱索器形式
- C.所用的运载工具形式
- D.承重结构
- A.动臂变幅的塔式起重机
- B.小车变幅式起重机
- C.流动式起重机
- D.固定式起重机
- A.低压容器
- B.球形储罐(容积大于等于50m<SUP>3</SUP>)
- C.低温液体储存容器(容积大于5m<SUP>3</SUP>)
- D.低压容器(仅限毒性程度为极度和高极度危害的介质)
- A.机械牵引式和电动操纵式
- B.油压操纵式和气压操纵式
- C.油压操纵式和电动操纵式
- D.机械牵引式和油压操纵式
- A.1.5~3
- B.1.5~5
- C.2~3
- D.2~5
- A.工作温度
- B.金属温度
- C.设计温度
- D.介质温度
- A.爆炸的危害性
- B.易于损坏性
- C.使用的广泛性
- D.可靠的连续运行性
- A.预防为主,防消结合
- B.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 C.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 D.安全第一,防消结合
- A.防水防尘型
- B.增安型
- C.隔爆型
- D.防爆型
- A.建筑高度小于等于24.0m的公共建筑
- B.厂房
- C.仓库
- D.不可燃材料堆场
- A.1%
- B.2%
- C.5%
- D.8%
- A.粉尘粒度、分散度、湿度、可燃气含量
- B.粉尘粒度、初始压力、粉尘爆炸容器、湍流度
- C.粉尘粒度、初始压力、氧含量、惰性粉尘
- D.粉尘粒度、灰分温度、惰性粉尘、可燃气含量
- A.物质危险性
- B.油相材料的配制
- C.装药包装的结构
- D.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
- A.泡沫灭火器
- B.卤代烷型灭火器
- C.磷酸铵盐干粉灭火器
- D.二氧化碳型灭火器
- A.在0.1~2.0MPa的压力下,对爆炸下限影响不大,对爆炸上限影响较大
- B.当压力大于2.0MPa时,爆炸下限变小,爆炸上限变大,爆炸范围扩大
- C.初始压力增大,气体爆炸极限也变大,爆炸危险性增加
- D.当混合物的初始压力减小时,爆炸极限范围扩大
- A.闪点
- B.燃电
- C.自燃点
- D.着火点
- A.接触不良
- B.严重过载
- C.电压波动太小
- D.铁心过热
- A.直流水
- B.雾状水
- C.细水雾灭火技术
- D.加压水
- A.工作绝缘的绝缘电阻不得低于2MΩ
- B.保护绝缘的绝缘电阻不得低于5MΩ
- C.加强绝缘的绝缘电阻不得低于7MΩ
- D.双重绝缘的绝缘电阻不得低于10MΩ
- A.2MΩ、5MΩ
- B.2MΩ、7MΩ
- C.5MΩ、7MΩ
- D.5MΩ、10MΩ
- A.必须使用圆柱形刀轴,绝对禁止使用方刀轴
- B.压力片的外缘应与刀轴外缘相合,当手触及刀轴时,只会碰伤手指皮,不会被切断
- C.刨刀刃口伸出量不能超过刀轴外径2.1mm
- D.刨口开口量应符合规定
- A.弧焊机应经端子排接线
- B.多台焊机应尽量均匀地分接于四相电源
- C.弧焊机的一、二次电源线均应采用铝心橡皮电缆
- D.移动焊机可以在通电的情况下进行
- A.1
- B.1.2
- C.1.8
- D.2.4
- A.消防设施应齐全完备,配置合理
- B.防火间距内无易燃物、毒物堆积
- C.站区外围应设高度不低于3m的围墙或栅栏
- D.合理布置醒目的安全标志
- A.联锁安全装置
- B.控制安全装置
- C.自动安全装置
- D.可调安全装置
- A.限制机械应力
- B.设计控制系统的安全原则
- C.防止气动和液压系统的危险
- D.设置把手和预防下落的装置
- A.直接安全技术措施
- B.间接安全技术措施
- C.指导性安全技术措施
- D.指令性安全技术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