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集合性
- B.适应性
- C.相关性
- D.动态性
- E.层次性
- A.计量资料
- B.随机抽样
- C.变异
- D.总体与样本
- E.变量
- A.指标的选择
- B.指标权重的确定
- C.数据的选取
- D.计算必须以公认的科学理论
- E.体现所在行业总体战略目标
- A.3万t以下(含3万t)存储60万~100万元
- B.3万t以上至9万t(含9万t)存储150万—200万元
- C.9万t以上至15万t(含15万t)存储250万—300万元
- D.15万t以上,以300万元为基数,每增加10万t增加50万元
- E.15万t以上,以300万元为基数,每增加10万t增加40万元
- A.法律法规、行政规章所规定的,存在事故隐患,可能造成伤亡事故的或其他有特殊要求的情况应进行安全评价,亦可根据实际需要自愿进行安全评价
- B.应为安全评价机构创造必备的工作条件,如实提供所需的资料
- C.安全评价机构与被评价单位存在投资咨询、工程设计、工程监理、工程咨询、物资供应等各种利益关系的,不得参与其关联项目的安全评价活动
- D.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干预安全评价机构的正常活动,不得指定评价对象接受特定安全评价机构开展安全评价,不得以任何理由限制安全评价机构开展正常业务活动
- E.同一对象的安全预评价和安全验收评价,应由不同的安全评价机构分别承担
- A.歇工工资
- B.现场抢救费用
- C.现场清理费用
- D.医疗费用
- E.事故罚款
- A.应急准备
- B.中级反应
- C.初级反应
- D.应急恢复
- E.扩大应急
- A.综合分析法
- B.绝对指标比较法
- C.算数平均法
- D.分组分析法
- E.统计图表法
- A.对安全生产中的薄弱环节和重要环节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监测
- B.应用科学的监测指标体系实现监测过程的程序化、标准化和数据化
- C.在生产过程中可能导致事故的安全管理薄弱环节和重要环节中收集各种事故征兆,并建立相应数据库
- D.在诸多致灾因素中找出危险性最高、危害程度最严重的主要因素,并对其成因进行分析,对发展过程及可能的发展趋势进行准确、定量的描述
- E.对大量的监测信息进行处理(整理、分类、存储、传输),建立信息档案,进行历史的和技术的比较
- A.标准化,采集信息过程的计量检测等都应有精确的技术标准
- B.统一化,各类报表、台账、原始凭证都有统一的格式和内容,统一分类编码
- C.规范化,每个工作岗位都需要有明确的责任和定量的要求,信息来源符合一致性要求
- D.程序化,数据的采集、传递和整理都有明确的程序、期限和责任者
- E.信息定量化,显现指标主要用于显现因素或现状信息的定量化
- A.具有实施条件
- B.发病率较高的疾病
- C.普查方法便于操作、易于接受
- D.具有灵敏度和特异度较高的检查或诊断方法
- E.发病率较低的疾病
- A.文字简洁、精确
- B.安全验收评价报告应全面、概括地反映验收评价的全部工作
- C.可同时采用图表和照片
- D.以使评价过程和结论清楚、明确,利于阅读和审查
- E.结合评价对象的特点阐述编制安全验收评价报告的目的
- A.最大限度地减少发生重大事故的可能性及事故后造成的各项损失
- B.重大危险源信息(包括多媒体及地理信息)的管理
- C.为政府部门宏观管理和政府决策提供准确、全面、形象的信息、依据和手段,提高政府部门安全生产管理水平,促进重大事故隐患及重大危险源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 D.重大危险源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形象表述
- E.重大危险源危险程度评估的计算机辅助分析
- A.系统事故发生的概率
- B.事故的伤害(或破坏)范围
- C.事故的损失或定量的系统危险性
- D.系统事故发生的速率
- E.事故的发生范围
- A.北京
- B.青岛
- C.上海
- D.深圳
- E.沈阳
- 16
-
预警活动的前提是( )。
- A.监测
- B.识别
- C.诊断
- D.评价
- A.确定调查对象和观察单位
- B.明确调查目的
- C.确定并选择调查方法
- D.确定观察指标
- A.高山
- B.高地
- C.高原
- D.高空
- A.预测性
- B.及时性
- C.高效性
- D.引导性
- A.生产经营单位安全工器具的种类
- B.特种作业人员培训
- C.新员工三级教育培训
- D.岗位安全操作规程培训
- A.查明事故发生的经过
- B.查明事故的间接经济损失
- C.查明事故发生的原因
- D.查明人员伤亡情况
- A.位
- B.数
- C.率
- D.函
- A.动态性
- B.灵敏性
- C.引导性
- D.可操作性
- A.国家质检总局
- B.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 C.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
- D.国务院
- A.资料整理
- B.综合分析
- C.事故统计指标体系
- D.资料搜集
- A.公开
- B.公正
- C.连贯
- D.快速
- A.归纳推理评价法
- B.危险指数评价法
- C.演绎推理评价法
- D.系统危险性评价法
- A.“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 B.“安全发展”
- C.“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 D.“预防为主”
- 29
-
统计推断是指( )。
- A.应用统计指标、统计表、统计图等方法,对资料的数量特征及其分布规律进行测定和描述
- B.通过抽样等方式进行样本估计总体特征的过程
- C.对统计数据进行统计描述
- D.将要统计分析的事物或指标以表格的形式列出来,以代替繁琐文字描述的一种表现形式
- A.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 B.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
- C.省级人民政府
- D.市级以上人民政府
- A.小概率
- B.大概率
- C.平均率
- D.差别率
- A.应急救援的范围和体系
- B.事故应急预案
- C.制订应急预案
- D.风险防范意识
- A.有关安全生产许可事项的审批
- B.对物质条件的监督检查
- C.监督检查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的组织管理的实施等工作
- D.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后的应急救援,以及调查处理等工作
- A.立即组织营救受害人员,组织撤离或者采取其他措施保护危害区域内的其他人员
- B.迅速控制事态,并对事故造成的危害进行检测、监测,测定事故的危害区域、危害性质及危害程度
- C.查清事故原因,评估危害程度
- D.及时控制住造成事故的危险源
- A.建立机构
- B.制订规划
- C.培养骨干
- D.宣传教育
- A.定期安全生产检查
- B.专业(项)安全生产检查
- C.经常性安全生产检查
- D.综合性安全生产检查
- A.实行垂直管理
- B.分区监察
- C.监察和管理联合
- D.国家监察
- A.30
- B.60
- C.40
- D.50
- A.同时设计
- B.同时竣工
- C.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 D.同时施工
- A.定期巡视检查制度
- B.安全标志管理制度
- C.定期维护检修制度
- D.安全操作规程
- 41
-
2006年1月8日,国务院发布了( ),明确了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分级分类和预案框架体系,规定了国务院应对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组织体系、工作机制等内容,是指导预防和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规范性文件。
- A.《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 B.《国家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预案》
- C.《国家处置铁路行车事故应急预案》
- D.《国家处置民用航空器飞行事故应急预案》
- A.常规检查法
- B.安全检查表法
- C.仪器检查法
- D.预防检查法
- A.根据事故征兆,预测事故的发生和发出警示
- B.从安全管理战略的角度出发,减少或避免事故的发生
- C.当事故难以控制时,做出警告并提出对策措施及建议
- D.以管理信息系统为基础,完成信息收集、处理、辨识、存储和推断等任务
- A.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等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必须进行安全资格培训,经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或法律法规规定的有关主管部门考核合格并取得安全资格证书后方可任职
- B.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规章、规程、标准和政策执行
- C.所有单位主要负责人每年应进行安全生产再培训
- D.其他单位主要负责人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安全生产培训,经培训单位考核合格并取得安全培训合格证后方可任职
- A.《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 B.《国家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预案》
- C.《国家处置铁路行车事故应急预案》
- D.《国家处置民用航空器飞行事故应急预案》
- A.“教育与惩罚相结合”
- B.“领导责任制”
- C.“过错性”
- D.“四不放过”
- A.特大事故隐患
- B.重大危险隐患
- C.较大事故隐患
- D.重大事故隐患
- A.普查
- B.抽样调查
- C.典型调查
- D.分层调查抽样
- A.医疗费用
- B.现场抢救费用
- C.丧葬及抚恤费用
- D.歇工工资
- A.动态相关性原则
- B.整分合原则
- C.反馈原则
- D.封闭原则
- A.安全技术措施
- B.卫生技术措施
- C.辅助措施
- D.安全宣传教育措施
- A.政府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 B.精简、效能
- C.及时、快捷
- D.精准、功效
- A.事故调查组的组成必须依照《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的规定执行
- B.事故调查组的成员履行事故调查的行为是职务行为,代表其所属部门、单位进行事故调查工作
- C.事故发生单位在事故发生前的生产作业人员分布情况
- D.事故调查组成员都要接受事故调查组的领导
- A.2
- B.3
- C.4
- D.5
- A.组织准备
- B.日常监控
- C.事故管理
- D.预警分析
- A.北京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 B.上海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 C.北京市和云南
- D.广州市和四川
- A.防辐射用品
- B.防触电用品
- C.防噪声用品
- D.防尘用品
- A.美国
- B.英国
- C.澳大利亚
- D.中国
- A.24
- B.32
- C.48
- D.72
- A.实事求是、尊重科学
- B.分级指导、分类指导
- C.政府领导、分级负责
- D.精简、效能
- A.10
- B.15
- C.18
- D.20
- A.小型企业不低于人民币50万元
- B.中型企业不低于人民币100万元
- C.大型企业不低于人民币150万元
- D.特大型企业不低于人民币200万元
- A.《安全生产法》
- B.《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
- C.《重大危险源辨识》
- D.《重大危险源的评价和宏观控制技术研究》
- A.7
- B.15
- C.20
- D.30
- A.激励原则
- B.动力原则
- C.能级原则
- D.行为原则
- A.重大事故应急预案
- B.应急预案的基本结构
- C.事故应急预案
- D.应急预案的编制程序
- A.300
- B.400
- C.500
- D.600
- A.基础
- B.分类
- C.计数
- D.分析
- A.从风险管理角度给出评价对象在评价时与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符合性结论
- B.高度概括评价结果
- C.给出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的预测性结论以及采取安全对策措施后的安全状态
- D.明确评价对象和评价范围
- A.县级人民政府
- B.县级以上人民政府
- C.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
- D.省级人民政府
- A.迅速控制事态,并对事故造成的危害进行检测、监测,测定事故的危害区域、危害性质及危害程度
- B.查清事故原因,评估危害程度
- C.立即组织营救受害人员,组织撤离或者采取其他措施保护危害区域内的其他人员
- D.及时控制住造成事故的危险源
- A.生产过程中可能导致事故的安全管理薄弱环节和重要环节,收集各种事故征兆,并建立相应数据库
- B.应用科学的监测指标体系实现监测过程的程序化、标准化和数据化
- C.对生产中的薄弱环节和重要环节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监测
- D.对大量的监测信息进行处理(整理、分类、存储、传输),建立信息档案,进行历史的和技术的比较
- A.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符合性
- B.设施、设备、装置及工艺方面的安全性
- C.物料、产品安全性能
- D.公用工程、主要设施配套性
- A.1
- B.2
- C.3
- D.4
- 75
-
预警活动的前提为( )。
- A.识别
- B.监测
- C.诊断
- D.评价
- A.危险指数方法
- B.故障假设分析方法
- C.预先危险分析方法
- D.危险和可操作性研究方法
- A.容易发生事故的人员
- B.发生事故次数多的人
- C.事故频发倾向者的存在
- D.非均分布
- A.生产出合格的产品(工程)
- B.使信息定量化、条理化和可操作化
- C.确定企业的质量目标,制订企业规划和建立健全企业的质量保证体系
- D.对质量管理预警就是针对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质量问题,质量水平提高过程中的不当、错误、失误现象进行预警
- 79
-
统计表制表原则是( )。
- A.重点突出,简单明了,主谓分明,层次清楚
- B.比较分类资料各类别数值大小
- C.分析事物内部各组成部分所占比重(构成比)
- D.描述双变量资料相互关系的密切程度或相互关系的方向
- A.防护部位
- B.防护性能
- C.防止伤亡事故的用途
- D.预防职业病的用途
- A.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
- B.所在地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
- C.所在地省级人民政府
- D.国务院
- A.公正、公平
- B.客观、真实、公平
- C.主观、公正
- D.客观、公正、真实
- A.受理
- B.不予受理
- C.驳回
- D.撤销
- A.氟骨症
- B.肢端溶骨症
- C.矽肺
- D.皮肤黑变病
- A.“日常监控”
- B.“组织运行”
- C.“组织准备”
- D.“组织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