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引导性原则
- B.高效性原则
- C.及时性原则
- D.全面性原则
- E.动态性原则
- A.完备性
- B.系统性
- C.快速性
- D.公开性
- E.连贯性
- A.投资咨询
- B.工程设计
- C.工程咨询
- D.工程监察
- E.物资供应
- A.激励功能
- B.辐射和同化功能
- C.凝聚功能
- D.异化功能
- E.导向功能
- A.A级:关系密切, =0.9
- B.B级:关系大, =0.7
- C.C级:关系一般, =0.5
- D.D级:关系小, =0.2
- E.E级:没有关系, =0.1
- A.概率风险评价法
- B.预先危险分析法
- C.危险指数法
- D.伤害范围评价法
- E.危险指数评价法
- A.预防
- B.本质安全化
- C.安全第一
- D.监督
- E.因果关系
- A.一级危险源在A级以上
- B.二级危险源在B级以上
- C.三级危险源在C级以上
- D.四级危险源在C级以上
- E.三级和四级危险源在D级以上
- A.设备(设施或工艺)故障率评价法
- B.易燃、易爆、有毒重大危险源评价法
- C.道化学公司火灾、爆炸危险指数评价法
- D.蒙德火灾爆炸毒性指数评价法
- E.人员失误率评价法
- A.引导性
- B.普遍约束性
- C.权威性
- D.强制性
- E.体系性
- A.专项预警
- B.指标预警
- C.误警与漏警
- D.综合预警
- E.因素预警
- A.技术工艺、装备等物的因素变化预警
- B.自然环境变化的预警
- C.政策法规变化的预警
- D.设备管理预警
- E.质量管理预警
- A.改善劳动条件
- B.防止事故
- C.提高职工安全素质
- D.措施预期效果及检查验收
- E.预防职业病
- A.机构管理
- B.人员管理
- C.内部资源管理
- D.项目资源管理
- E.项目管理
- A.特种设备设计、制造、安装、检验、修理、使用单位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法规、标准和有关规定的情况
- B.特种设备、特种设备操作人员及其他相应人员的持证上岗情况
- C.参加或进行特种设备的事故调查
- D.制订或参与审定有关特种设备安全技术规程、标准
- E.参加特种设备事故的调查,提出处理意见
- A.立即组织营救受害人员,组织撤离或者采取其他措施保护危害区域内的其他人员
- B.迅速控制事态,并对事故造成的危害进行检测、监测,测定事故的危害区域、危害性质及危害程度
- C.通过有效的应急救援行动,尽可能地降低事故的后果,包括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等
- D.消除危害后果,做好现场恢复
- A.生产经营单位
- B.县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 C.市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 D.省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
- 18
-
系统误差是指( )。
- A.由于非人为的偶然因素,对于同一样本多次测定的结果不完全一样,结果有时偏大有时偏小,没有倾向性
- B.没有倾向性,多次测量计算平均值可以减小甚至消除随机测量误差
- C.按随机的原则从总体中获取样本的方法,以避免研究者有意或无意地选择样本而带来偏差
- D.数据搜集和测量过程中由于仪器不准确、标准不规范等原因,造成观察结果呈倾向性的偏大或偏小
- A.事件树分析方法
- B.危险和可操作性研究方法
- C.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方法
- D.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
- A.物体打击
- B.车辆伤害
- C.机械伤害
- D.起重伤害
- A.法默
- B.吉布森
- C.海因里希
- D.伍兹
- A.明确演练需求,提出演练的基本构想和初步安排
- B.按照演练总体方案完成各项演练活动,为演练评估总结收集信息
- C.完成演练策划,编制演练总体方案及其附件
- D.评估总结演练参与单位在应急准备方面的问题和不足
- A.日常性工作
- B.统计报表
- C.搜集资料
- D.专题调查
- 24
-
发生事故的根源是( )。
- A.设施或系统中储存或使用易燃、易爆或有毒物质
- B.人为原因占重要的地位
- C.因操作失误而造成的
- D.科学技术的落后
- A.类比方法
- B.直观经验分析方法
- C.对照、经验法
- D.客观分析法
- A.第一级预防
- B.第二级预防
- C.第三级预防
- D.第四级预防
- A.减压病
- B.高原病
- C.中暑
- D.放射病
- A.5千元以上1万元以下
- B.5千元以上2万元以下
- C.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
- D.3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
- A.安全预评价报告
- B.安全评价报告
- C.安全现状评价报告
- D.安全验收评价报告
- A.预防
- B.准备
- C.响应
- D.恢复
- A.《东京梦华录》
- B.《唐律》
- C.《周易》
- D.《法经》
- A.提出防范和整改措施
- B.事故调查报告
- C.总结事故教训
- D.认定事故性质和事故责任分析
- A.通过合理地收集与事故有关的资料、数据,找出事故发生的规律和事故发生的原因
- B.对每起事故进行统计调查,弄清事故发生的情况和原因
- C.对一定时间内、一定范围内事故发生的情况进行测定
- D.根据大量统计资料,借助数理统计手段,对一定时间内、一定范围内事故发生的情况、趋势以及事故参数的分布进行分析、归纳和推断
- A.进行信息搜集、统计与传输
- B.对各种监测信息进行分类、整理与统计分析
- C.储存和处理从信息网传人的各种信息,再进行综合、甄别和简化
- D.对缺乏的信息进行判断,并进行事故征兆的推断
- A.事故发生单位主要负责人应该吸取的教训
- B.对事故责任者的行政处罚建议
- C.对事故责任者追究民事责任的建议
- D.对事故责任者追究刑事责任的建议
- A.县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 B.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 C.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 D.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 A.30
- B.100
- C.150
- D.200
- A.完成实时信息采集,并将采集信息存入计算机,供预警信息系统分析使用
- B.进行信息搜集、统计与传输
- C.储存和处理从信息网传人的各种信息,进行综合、甄别和简化
- D.对缺乏的信息进行判断,并进行事故征兆的推断
- A.行业类统计
- B.伤亡事故统计
- C.综合类伤亡事故统计
- D.工矿企业类伤亡事故统计
- A.煤矿企业伤亡事故统计指标
- B.金属和非金属矿企业伤亡事故统计指标
- C.重大事故率
- D.危险化学品伤亡事故统计指标
- A.统一编制
- B.分期编制
- C.不同时编制
- D.同时编制
- A.每1年1次
- B.每2年1次
- C.每3年1次
- D.每4年1次
- A.P25
- B.P50
- C.P75
- D.P95
- A.机构与职责
- B.应急资源的准备
- C.互助协议
- D.教育、训练与演习
- A.国务院
- B.事故发生地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
- C.事故发生地省级人民政府
- D.事故发生地县级人民政府
- A.生产许可证
- B.经营许可证
- C.产品合格证
- D.安全鉴定证
- A.12
- B.16
- C.32
- D.48
- A.20
- B.30
- C.50
- D.100
- A.准确了解事故的性质和规模等初始信息
- B.指挥与控制
- C.警报和紧急公告
- D.事态监测与评估
- A.监测系统
- B.预警信息系统
- C.预警评价指标体系系统
- D.预测评价系统
- A.危险性分级安全评价
- B.伤害(或破坏)范围评价法
- C.概率风险评价法
- D.事故致因因素安全评价
- A.全面、概括地反映安全预评价过程的全部工作
- B.提出的资料清楚可靠,论点明确,利于阅读和审查
- C.结合评价对象的特点阐述编制安全预评价报告
- D.安全验收评价工作过程形成的成果
- A.警报和紧急公告
- B.警戒与治安
- C.医疗与卫生
- D.人群疏散
- A.系统误差
- B.抽样误差
- C.随机测量误差
- D.人为测量误差
- A.伤亡事故经济损失
- B.直接经济损失
- C.财产损失价值
- D.间接经济损失
- A.危险和可操作性研究方法
- B.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
- C.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方法
- D.定量风险评价方法
- A.定量法
- B.检查表法
- C.类比法
- D.定性法
- A.5万元以下
- B.3万元以下
- C.4万元以下
- D.2万元以下
- A.当消除危险、有害因素有困难时,对是否采取了预防性技术措施进行考查
- B.安全现状综合评价可针对行业和专业的特点及行业和专业制订的安全标准、规程进行分析、识别
- C.在无法消除、预防、减弱的情况下,对是否将人员与危险、有害因素隔离等进行考查
- D.在易发生故障和危险性较大的地方,对是否设置了醒目的安全色、安全标志和声、光警示装置等进行考查
- A.设备管理
- B.水平管理
- C.人的行为活动管理
- D.质量管理
- A.15
- B.30
- C.45
- D.60
- A.物理因素
- B.自然因素
- C.化学因素
- D.生物因素
- A.每1年1次
- B.每2年1次
- C.每3年1次
- D.每4年1次
- A.行业监管
- B.国家监察
- C.综合监督管理
- D.政府监督
- A.每1~3年
- B.每2~4年
- C.每3~5年
- D.每4~6年
- A.现场调查
- B.整理资料
- C.计数资料
- D.统计分析
- A.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
- B.国务院
- C.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
- D.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 A.定性安全
- B.定量安全
- C.系统危险性
- D.演绎推理
- A.预防
- B.准备
- C.响应
- D.恢复
- A.“预防第一,安全为主”
- B.“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 C.“安全第一,以人为本”
- D.“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 A.物的不安全行为
- B.管理缺陷
- C.人的不安全行为
- D.生产安全事故
- A.分析危险、有害因素发生作用的途径及其变化规律
- B.收集国内外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行政规章、规范
- C.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与分析
- D.符合性评价和危险危害程度的评价
- A.法定责任
- B.重要手段
- C.重要保证
- D.重要依据
- A.按评价结果的量化程度分类法
- B.按针对的系统性质分类法
- C.按安全评价方式分类法
- D.按安全评价要达到的目的分类法
- A.15
- B.30
- C.45
- D.60
- A.管理
- B.技术
- C.信息
- D.功能
- A.监测系统
- B.预警信息系统
- C.预测评价系统
- D.预警评价目标体系系统
- A.设计单位
- B.生产单位
- C.审查单位
- D.施工单位
- A.安全生产管理
- B.建立健全安全规章制度
- C.建立安全生产体系
- D.健全安全生产法规
- A.运行机制
- B.组织体系
- C.法律法规体系
- D.支持保障系统
- A.15
- B.20
- C.30
- D.60
- A.“第一反应”
- B.“底线”
- C.“升级”
- D.“确定”
- A.对地方煤矿监管工作进行检查指导
- B.对煤矿安全实施重点监察、专项监察和定期监察,对煤矿违法违规行为依法作出现场处理或实施行政处罚
- C.负责煤矿安全生产许可证的颁发管理工作和矿长安全资格、特种作业人员的培训发证工作
- D.对本地区煤矿安全进行日常检查,对煤矿违法违规行为依法作出现场处理或者实施行政处罚
- A.指挥与控制
- B.警报和紧急公告
- C.通信
- D.事态监测与评估
- A.100
- B.150
- C.200
- D.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