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危险度评价法
- B.道化学公司的火灾、爆炸危险指数法
- C.化工厂危险等级指数法
- D.故障假设分析方法
- E.帝国化学工业公司(ICI)的蒙德法
- A.组织接触职业危害的作业人员进行上岗前职业健康体检
- B.组织接触职业危害的作业人员进行在岗期间职业健康体检
- C.调离并妥善安置有职业健康损害的作业人员
- D.禁止有职业禁忌症的劳动者从事其所禁忌的职业活动
- E.未进行离岗职业健康体检,可以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
- A.法律性
- B.科学性
- C.针对性
- D.可操作性
- E.经济合理性
- A.预防
- B.措施
- C.失误
- D.方针
- E.故障
- A.动态相关性
- B.动力
- C.反馈
- D.封闭
- E.整分合
- A.植物性粉尘
- B.人工无机性粉尘
- C.矿物性粉尘
- D.动物性粉尘
- E.金属性粉尘
- A.凝聚相含能材料爆炸、蒸气云爆炸
- B.沸腾液体扩展为蒸气云爆炸、池
- C.固体和粉尘火灾、室内火灾
- D.固体和粉尘火灾、室内水灾
- E.凝聚相含能材料爆炸、烟花爆竹爆炸
- A.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 B.必要性和可行性
- C.自力更生与勤俭节约
- D.轻重缓急与统筹安排
- E.领导和群众相结合
- A.煤矿安全技术措施
- B.电气安全技术措施
- C.起重与机械安全技术措施
- D.锅炉与压力容器安全技术措施
- E.防火防爆安全技术措施
- A.《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
- B.《安全生产法》
- C.《劳动法》
- D.《产品质量法》
- E.《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
- A.操作简单,均数、率及相应的标准误计算简单
- B.总体较大时,难以一一编号
- C.是将调查总体全部观察单位编号,再用抽签法或随机数字表随机抽取部分观察单位组成样本
- D.易于理解、简便易行
- E.总体有周期或增减趋势时,易产生偏性
- A.厂址、总平面布置
- B.道路运输、建(构)筑物
- C.生产工艺、物流
- D.作业环境、安全措施
- E.次要设备装置
- A.A级、B2≤0.001
- B.B级、0.001<B2≤O.01
- C.C级、0.01<B2≤0.1
- D.D级、B2>0.1
- E.E级B2>0.2
- A.爆炸性物质
- B.自燃物质
- C.遇水易燃物质
- D.氧化性物质
- E.易燃物质
- 15
-
职业危害形势是( )。
- A.职业危害流动性大、危害转移严重
- B.职业病的种类复杂
- C.接触职业危害人数众多,患者总量巨大
- D.群发性职业危害事件多发,在国内外造成严重影响
- E.职业危害分布行业广,中小企业危害重
- A.设置薄弱环节
- B.个体防护
- C.减少故障和失误
- D.避难与救援
- A.“升级”
- B.“第一反应”
- C.“底线”
- D.“响应”
- A.监事会
- B.企业法人
- C.董事会
- D.股东大会
- A.演练内容
- B.演练目的和作用
- C.组织方式
- D.目标重点的不同
- A.材料核查
- B.现场核查
- C.许可审查
- D.会审
- A.描述统计法
- B.统计图表法
- C.推理统计法
- D.综合分析法
- A.总体较大时,难以一一编号
- B.抽样误差大于单纯随机抽样
- C.总体有周期或增减趋势时,易产生偏性
- D.样本代表性差,抽样误差大
- A.4
- B.5
- C.6
- D.7
- A.医疗与卫生
- B.警戒与治安
- C.指挥与控制
- D.人群疏散
- A.安全评价要达到的目的
- B.安全评价的逻辑推理过程
- C.安全评价结果的量化程度
- D.安全评价给出的定量结果的类别不同
- A.国务院
- B.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
- C.省级人民政府
- D.县级人民政府
- A.应急预防
- B.恢复工作
- C.应急准备
- D.应急响应
- A.不会导致组织器官的器质性损伤
- B.具有不可逆性特征
- C.主要引起功能性改变
- D.症状往往在停止接触数周或数月后可消失
- A.“安全发展”
- B.“以人为本”
- C.“安全优先”
- D.“预防为主”
- A.5
- B.7
- C.15
- D.20
- A.10
- B.20
- C.7
- D.6
- A.3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
- B.5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
- C.1万元以上2万元以下
- D.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
- A.安全评价
- B.安全现状评价
- C.评价单元
- D.安全验收评价
- A.65
- B.72
- C.74
- D.76
- A.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 C.国务院
- D.国家安全质量监督管理总局
- A.皮肤干燥无汗
- B.体温在40℃以上
- C.昏倒或痉挛
- D.关节和骨骼酸痛或针刺样剧烈疼痛
- A.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 B.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 C.国务院
- D.国家安全质量监督管理总局
- A.安全生产
- B.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度
- C.建立健全安全规章制度
- D.完善安全生产条件
- A.《预防重大工业事故实施细则》
- B.《预防重大工业事故》
- C.《重大危险源辨识》
- D.《重大工业事故控制规程》
- A.科学性
- B.引导性
- C.预防性
- D.灵敏性
- A.日常监控
- B.组织准备
- C.日常监测
- D.预警监控
- A.人
- B.机械
- C.车
- D.管理
- A.趋势图
- B.直方图
- C.饼图
- D.柱状图
- A.间接估计
- B.直接估计
- C.计算估计
- D.区间估计
- A.单纯随机抽样≥整群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
- B.整群抽样≥系统抽样≥单纯随机抽样≥分层抽样
- C.整群抽样≥单纯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
- D.分层抽样≥单纯随机抽样≥系统抽样≥整群抽样
- A.地方监察制度
- B.安全监察制度
- C.国家监察制度
- D.行政监察制度
- A.预防
- B.准备
- C.恢复
- D.响应
- 48
-
事故预警的目标是( )。
- A.针对各种事故征兆的监测、识别、诊断与评价,及时报警,并根据预警分析的结果对事故征兆的不良趋势进行矫正、预防与控制
- B.建立的预警系统能够灵敏快速地进行信息搜集、传递、处理、识别和发布,这一系统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必须建立在“快速”的基础上
- C.通过对生产活动和安全管理进行监测与评价,警示生产过程中所面临的危害程度
- D.工业生产过程中的信息复杂多变,事故预警不仅要求快速搜集和处理信息,更重要的是要对复杂多变的信息做出准确的判断
- A.策划部
- B.行动部
- C.事故指挥官
- D.资金/行政部
- A.清洁发展
- B.节约发展
- C.安全发展
- D.实现可持续发展
- A.隔离
- B.设置薄弱环节
- C.个体防护
- D.避难与救援
- A.当发生超过应急能力的重大事故时,便于与上级应急部门的协调
- B.应急预案明确了应急救援的范围和体系,使应急准备和应急管理不再是无据可依、无章可循,尤其是培训和演习工作的开展
- C.事故应急预案成为各类突发重大事故的应急基础
- D.为周边重大危险可能带来重大影响
- A.规范化和标准化
- B.系统化
- C.安全第一
- D.标准化
- A.制订安全生产发展规划,建立和完善安全生产指标及控制体系
- B.建立安全生产激励约束机制
- C.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安全监管体系
- D.倡导安全文化,加强社会监督
- A.安全检查表方法
- B.危险指数方法
- C.预先危险分析方法
- D.故障假设分析方法
- 56
-
等级资料的特点是( )。
- A.介于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之间的一种资料,通过半定量方法测量得到
- B.每一个观察单位没有确切值,各组之间有性质上的差别或程度上的不同
- C.没有度量衡单位,通过枚举或记数得来,多为间断性资料
- D.有度量衡单位,可通过测量得到,多为连续性资料
- A.指标预警
- B.指导预警
- C.因素预警
- D.综合预警
- A.计量资料
- B.专题调查
- C.计数资料
- D.综合资料
- A.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B.拟建建设项目
- C.建设项目的设施
- D.建设项目投产后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
- A.15
- B.30
- C.45
- D.60
- A.1
- B.2
- C.3
- D.4
- A.一级紧急
- B.二级紧急
- C.三级紧急
- D.四级紧急
- A.事故经验
- B.安全生产法律法规
- C.国家和行业标准
- D.地方政府的法规
- A.《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
- B.《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
- C.《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
- D.《职业事故和职业病记录与通报实用规程》
- A.事故后果安全评价方法
- B.事故致因因素安全评价方法
- C.危险性分级安全评价方法
- D.危险指数评价法
- A.概率风险评价法
- B.伤害范围评价法
- C.定量安全评价法
- D.危险指数评价法
- A.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与本单位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相应的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
- B.未经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合格的从业人员,不得上岗作业
- C.生产经营单位的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专门的安全作业培训,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方可上岗作业
- D.生产经营单位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或者使用新设备,必须了解、掌握其安全技术特性,采取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可以不对从业人员进行专门的安全教育和培训
- A.通过检验发现特种设备在设计、制造、安装、维修、改造中的影响产品安全性能的质量问题
- B.对检查发现的问题,用行政执法的手段纠正违法违规行为
- C.通过广泛宣传,提高全社会的安全意识和法规意识
- D.加强现场工作的监察
- A.1982年6月
- B.1985年10月
- C.1993年6月
- D.1985年6月
- A.人的安全可靠性指标
- B.生产过程的环境安全性指标
- C.安全管理有效性的指标
- D.机(物)的安全可靠性指标
- A.通过对安全生产活动和安全管理进行监测与评价,警示安全生产过程中所面临的危害程度
- B.完成对各种事故征兆的监测、识别、诊断与评价,及时报警,并根据预警分析的结果对事故征兆的不良趋势进行矫正与控制
- C.根据事故征兆,预测事故的发生和发出警示
- D.超前反馈、及时布置、防风险于未然,最大限度地降低由于事故发生对生命造成的侵害,对财产造成的损失
- A.整分合原则
- B.封闭原则
- C.反馈原则
- D.动态相关性原则
- A.处理事故的事务性费用
- B.现场抢救费用
- C.补助及救济费用
- D.现场清理费用
- A.能量意外释放论
- B.海因里希因果连锁理论
- C.事故频发倾向理论
- D.系统安全理论
- A.统计推断
- B.统计分析
- C.参数估计
- D.假设检验
- A.每1年检查1次
- B.每2年检查1次
- C.每3年检查1次
- D.每4年检查1次
- A.及时性原则
- B.全面性原则
- C.高效性原则
- D.引导性原则
- A.定期安全生产检查
- B.综合性安全生产检查
- C.经常性安全生产检查
- D.专业(项)安全生产检查
- A.卫生技术措施
- B.安全技术措施
- C.辅助措施
- D.安全宣传教育措施
- A.迅速控制事态
- B.抢救受害人员
- C.消除危害后果
- D.查清事故原因,评估危害程度
- A.管理性
- B.技术性
- C.操作性
- D.综合性
- A.水泥粉尘
- B.烟草粉尘
- C.漂白粉粉尘
- D.大麻粉尘
- A.政府领导、分级负责
- B.实事求是
- C.尊重科学
- D.精简、效能
- A.x3检验
- B.x1检验
- C.x2检验
- D.x4检验
- 85
-
统计图是指( )。
- A.用点、线、面的位置、升降或大小来表达统计资料数量关系的一种陈列形式
- B.一种形象的统计描述工具,它是用直线的升降、直条的长短、面积的大小、颜色的深浅等各种图形来表示统计资料的分析结果
- C.将要统计分析的事物或指标以表格的形式列出来,以代替繁琐文字描述的一种表现形式
- D.应用统计指标、统计表、统计图等方法,对资料的数量特征及其分布规律进行测定和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