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现场抢救费用
- B.医疗费用
- C.固定资产损失价值
- D.流动资产损失价值
- E.赔偿费用
- A.事故起数
- B.死亡人数
- C.轻伤人数
- D.直接经济损失
- E.千人重伤率
- A.可能产生在《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GB 5044-1985)中危害程度为“高度和极度危害”的化学物质
- B.可能产生石棉纤维的
- C.卫生部规定的其他应列入严重职业危害范围的
- D.可能产生放射性职业危害因素的
- E.可能产生10%以下游离二氧化硅粉尘的
- A.现有辨识
- B.现有评价
- C.风险评价
- D.风险控制
- E.危害辨识
- A.预防体系
- B.保障系统
- C.组织体制
- D.运作机制
- E.法制基础
- A.指标的选择
- B.指标权重的确定
- C.数据的选取
- D.计算必须以公认的科学理论
- E.体现所在行业总体战略目标
- A.采集卡
- B.单片机
- C.PLC
- D.双片机
- E.计算机
- A.直观经验分析法
- B.定量安全评价法
- C.定性安全评价法
- D.系统安全分析法
- E.概率风险评价法
- A.一级重大危险源A*≥3.5
- B.二级重大危险源2.5≤A*<3.5
- C.三级重大危险源1.5≤A*<2.5
- D.四级重大危险源A*<1.5
- E.五级重大危险源A*<3.5
- A.建立可持续发展社会
- B.预防事故和防止损失
- C.建立和谐社会
- D.进行事故调查和处理
- E.预防事故和减少损失
- A.法律性
- B.科学性
- C.针对性
- D.可操作性
- E.经济合理性
- A.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原则
- B.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
- C.坚持行为监察与技术监察相结合的原则
- D.坚持教育与惩罚相结合的原则
- E.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
- A.横向到边
- B.纵向到底
- C.由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组织建立
- D.横向到底
- E.纵向到边
- A.全年实际销售收入在1000万元(含)以下的,按照4%提取
- B.全年实际销售收入超过1000万元至1亿元(含)的部分,按照2%提取
- C.全年实际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以上的部分,按照0.2%提取
- D.全年实际销售收入超过1~10亿元(含)的部分,按照0.5%提取
- E.全年实际销售收入超过10~20亿元(含)的部分,按照0.1%提取
- A.资料整理
- B.综合分析
- C.事故统计指标体系
- D.资料搜集
- A.总体较大时,难以一一编号
- B.抽样误差大于单纯随机抽样
- C.总体有周期或增减趋势时,易产生偏性
- D.样本代表性差,抽样误差大
- A.技术原因
- B.教育原因
- C.身体和态度原因
- D.管理原因
- E.人为原因
- A.确定调查对象和观察单位
- B.明确调查目的
- C.确定并选择调查方法
- D.确定观察指标
- A.统计推断
- B.统计分析
- C.参数估计
- D.假设检验
- 20
-
随机误差的特点是( )。
- A.没有倾向性,多次测量计算平均值可以减小甚至消除随机测量误差
- B.抽样误差不可避免,统计上可以估计抽样误差,并在一定范围内控制抽样误差
- C.随测量次数的增加而减小
- D.具有累加性
- A.H
- B.C
- C.I
- D.P
- A.计量资料
- B.专题调查
- C.计数资料
- D.综合资料
- A.事故调查组成员
- B.证据材料
- C.事故发生单位概况
- D.事故发生的原因
- A.机械、物质或环境的不安全状态
- B.人的不安全行为
- C.人的违法操作行为
- D.没有或不认真实施事故防范措施,对事故隐患整改不力
- A.查明事故发生的经过
- B.查明事故的间接经济损失
- C.查明事故发生的原因
- D.查明人员伤亡情况
- A.《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
- B.《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
- C.《企业职工伤亡事故调查分析规则》
- D.《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报告和处理规定》
- A.7
- B.15
- C.20
- D.30
- A.处理事故的事务性费用
- B.现场抢救费用
- C.补助及救济费用
- D.清理现场费用
- A.事故调查组成员与事故发生单位没有直接利害关系,与事故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主管人员、有关责任人没有直接利害关系
- B.事故调查组组成时,发现被推荐为事故调查组成员的人选与所调查的事故有直接利害关系的,组织事故调查的人民政府或者有关部门应当将该成员予以调整
- C.事故调查组组成时,有关部门、单位中与所调查的事故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人员应当主动回避,不应参加事故调查工作
- D.事故调查组组成后,有关部门、单位发现其成员与所调查的事故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事故调查组应当将该成员予以更换或者停止其事故调查工作
- A.内部审核和外部审核
- B.内部审核和第一方审核
- C.第二方审核和外部审核
- D.第三方审核和外部审核
- A.1000~5000万元
- B.100~1000万元
- C.5000万元~1亿元
- D.1亿元以上
- A.申请认证的范围
- B.申请方一般简况
- C.申请方安全情况简介
- D.申请方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审核文件
- A.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框架内的管理方案、程序、作业指导书和其他内部文件
- B.主要的职业健康安全风险及其预防和控制措施
- C.文件与资料控制
- D.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的关键岗位与职责
- A.方针和目标的制订及评审、风险管理和控制的决策
- B.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案与实施程序的制订与评判
- C.事故、事件的调查及现场职业健康安全检查等
- D.对影响作业场所及生产过程中职业健康安全的有关变更而进行的协商
- A.被动测量
- B.主动测量
- C.实际测量
- D.理论测量
- A.有机性毒物
- B.工业性毒物
- C.生产性毒物
- D.生物性毒物
- A.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 B.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过程中、作业环境中存在的危害从业人员健康的因素
- C.生产过程中生产或使用的有毒物质
- D.与职业有关的能引起肿瘤的因素
- A.在岗期间健康检查
- B.应急的健康检查
- C.上岗前健康检查
- D.离岗后健康检查
- A.国务院
- B.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
- C.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 D.国家安全生产质检总局
- A.114
- B.116
- C.115
- D.120
- A.尘肺病报告卡
- B.农药中毒报告卡
- C.职业病报告卡
- D.尘肺病年报表
- A.由应急组织的代表或关键岗位人员参加
- B.锻炼参演人员解决问题的能力
- C.桌面演练法成本较低,主要为功能演练和全面演练做准备
- D.对演练情景进行口头演练
- A.1
- B.2
- C.3
- D.4
- A.机构与职责
- B.应急资源的准备
- C.互助协议
- D.教育、训练与演习
- A.警报和紧急公告
- B.警戒与治安
- C.医疗与卫生
- D.人群疏散
- A.确保规定的演练项题得到充分的演练,以利于评价工作的开展
- B.获取并管理各类应急资源
- C.解答参演人员的疑问,解决演练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 D.确保演练活动的任务量和挑战性
- A.法律法规
- B.资源分析
- C.危险分析
- D.应急准备
- A.地理、人文(包括人口分布)、地质、气象等信息
- B.各种重要应急设备、物资的准备情况
- C.可能影响应急救援的不利因素
- D.重大危险源分布情况及主要危险物质的种类、数量及理化、消防等特性
- A.“前提”
- B.“第一反应”
- C.“升级”
- D.“底线”
- A.系统监测和控制
- B.综合监控
- C.技术监控
- D.事故危机监控
- 51
-
诊断的主要任务是( )。
- A.在诸多致灾因素中找出危险性最高、危害程度最严重的主要因素,并对其成因进行分析,对发展过程及可能的发展趋势进行准确、定量的描述
- B.选用企业特性和行业安全生产共性相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
- C.判断已经发生的异常征兆、可能的连锁反应
- D.通过对各种客观的事故记录进行整理、分析和归纳,必要时咨询专家的意见
- 52
-
组织准备是指( )。
- A.确定预警系统的组织构成、职能分配及运行方式
- B.开展预警分析和对策行动的组织保障活动,它包括整个预警机制的运行制定和实施的制度、标准、规章,目的在于为预控对策的实施提供有保障的组织环境
- C.事故状态时的管理提供组织训练与对策准备
- D.本着效能统一的原则进行的系统组织重构,即在原企业组织中设置新的预警管理部门,预警管理部门对其他部门具有监督、控制和纠错的职能
- 53
-
识别的主要任务是( )。
- A.针对本企业(或行业)事故的基本情况和事故的发展趋势而建立起来的识别指标
- B.运用评价指标体系对监测信息进行分析,以识别生产活动中各类事故征兆、事故诱因,以及将要发生的事故的活动趋势
- C.应用“适宜”的识别指标,判断已经发生的异常征兆、可能的连锁反应
- D.针对生产在特定条件下应该实现的事故控制绩效
- A.1985年6月
- B.1992年10月
- C.1990年1月
- D.1991年1月
- A.生产过程中可能导致事故的安全管理薄弱环节和重要环节,收集各种事故征兆,并建立相应数据库
- B.应用科学的监测指标体系实现监测过程的程序化、标准化和数据化
- C.对生产中的薄弱环节和重要环节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监测
- D.对大量的监测信息进行处理(整理、分类、存储、传输),建立信息档案,进行历史的和技术的比较
- A.1997
- B.1998
- C.1999
- D.2000
- A.《预防重大工业事故实施细则》
- B.《预防重大工业事故》
- C.《重大危险源辨识》
- D.《重大工业事故控制规程》
- A.当消除危险、有害因素有困难时,对是否采取了预防性技术措施进行考查
- B.安全现状综合评价可针对行业和专业的特点及行业和专业制定的安全标准、规程进 行分析、识别
- C.在无法消除、预防、减弱的情况下,对是否将人员与危险、有害因素隔离等进行考查
- D.在易发生故障和危险性较大的地方,对是否设置了醒目的安全色、安全标志和声、光警示装置等进行考查
- A.明确评价对象及评价范围
- B.各项安全设施设备、装置的检测报告、交工报告,现场勘察记录、检测记录
- C.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与分析;符合性评价和危险危害程度的评价;安全对策措施建议;安全验收评价结论等内容
- D.典型事故案例、事故应急预案及演练报告、安全管理制度台账、各级各类从业人员安全培训落实情况等实地调查收集到的基础资料
- A.危险性分级安全评价
- B.伤害(或破坏)范围评价法
- C.概率风险评价法
- D.事故致因因素安全评价
- A.全面、概括地反映安全预评价过程的全部工作
- B.提出的资料清楚可靠,论点明确,利于阅读和审查
- C.结合评价对象的特点阐述编制安全预评价报告
- D.安全验收评价工作过程形成的成果
- A.15
- B.25
- C.35
- D.45
- A.重大危险源预测系统
- B.重大危险源控制系统
- C.重大危险源预防系统
- D.重大危险源预警系统
- A.2
- B.3
- C.4
- D.5
- A.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
- B.国务院
- C.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
- D.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 A.宪法一行政法规一部门规章一规范性文件
- B.法律一行政法规一部门规章
- c.法律一行政法规一部门规章一规范性文件—相关标准及技术规定
- D.法律一行政法规一部门规章一相关标准及技术规定
- A.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 B.国务院
- C.全国人大
- D.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
- A.设计单位
- B.生产单位
- C.审查单位
- D.施工单位
- A.“安全第一”
- B.“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 C.“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 D.“预防为主”
- A.故障——安全设计
- B.设计——安全设计
- C.失误——安全功能
- D.故障——安全功能
- A.安全设施完善和改造支出
- B.设施设备及危险源监控支出
- C.与其他安全生产直接相关的支出
- D.防爆机械电气设备配备和完善以及仪器检验检测支出
- A.5千元以上2万元以下
- B.1万以上5万元以下
- C.5千元以上1万元以下
- D.1万以上3万元以下
- A.2006年4月1日
- B.2007年5月1日
- C.2007年4月1日
- D.2006年5月1日
- A.监事会
- B.企业法人
- C.董事会
- D.股东大会
- A.资金投入
- B.技术投入
- C.人力投入
- D.资本投入
- A.间接
- B.主要
- C.次要
- D.直接
- A.安全教育培训制度
- B.安全工(器)具的使用管理制度
- C.安全生产责任制度
- D.岗位安全规范
- A.管生产的同时必须管安全
- B.安全生产,人人有责
- C.三同时
- D.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 A.安全标志管理制度
- B.作业环境管理制度
- C.工业卫生管理制度
- D.安全操作规程
- A.法定责任
- B.重要手段
- C.重要保证
- D.重要依据
- A.清洁发展
- B.节约发展
- C.安全发展
- D.实现可持续发展
- A.《矿山安全法》
- B.《职业病防治法》
- C.《安全生产法》
- D.《劳动法》
- A.在管理中必须把人的因素放在首位,体现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这就是人本原理
- B.一切管理活动都是以人为本展开的,人既是管理的主体,又是管理的客体,每个人都处在一定的管理层面上,离开入就无所谓管理
- C.人的生命最宝贵,生命安全权益是最大的权益
- D.管理活动中,作为管理对象的要素和管理系统各环节,都需要人掌管、运作、推动和实施
- A.“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 B.“安全发展”
- C.“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 D.“预防为主”
- A.《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
- B.《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
- C.《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
- D.《职业事故和职业病记录与通报实用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