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机器转动
- B.摩擦
- C.工件撞击
- D.气体排放
- E.气流冲击
- A.单纯随机抽样
- B.系统抽样
- C.综合抽样
- D.整群抽样
- E.分层抽样
- A.收集
- B.操作
- C.处理
- D.推断
- E.辨识
- A.植物性粉尘
- B.人工无机性粉尘
- C.矿物性粉尘
- D.动物性粉尘
- E.金属性粉尘
- A.爆炸性物质
- B.自燃物质
- C.遇水易燃物质
- D.氧化性物质
- E.有毒物质
- A.组织准备
- B.组织运行
- C.日常监控
- D.安全监控
- E.事故管理
- A.不确定性
- B.应急活动的复杂性
- C.局限性
- D.后果、影响易猝变、激化和放大
- E.突发性
- A.文字简洁、精确
- B.安全验收评价报告应全面、概括地反映验收评价的全部工作
- C.可同时采用图表和照片
- D.以使评价过程和结论清楚、明确,利于阅读和审查
- E.结合评价对象的特点阐述编制安全验收评价报告的目的
- A.一级危险源在A级以上
- B.二级危险源在B级以上
- C.三级危险源在C级以上
- D.四级危险源在C级以上
- E.三级和四级危险源在D级以上
- A.物料
- B.装置
- C.生产目的
- D.周围环境
- E.损坏程度
- A.主要负责人是否向职工代表大会或职工大会报告安全工作,发挥职工群众的监督作用
- B.是否按照规定要求向职工发放劳动防护用品
- C.是否建立救护和医疗急救组织,配备必要的装备、器材和药品
- D.是否具有保障安全生产的图样、资料
- E.查思想、查制度、查安全设施、查事故隐患和查事故处理,看被监察的煤矿企业是否符合有关法律法规、标准的规定要求
- A.整分合原则
- B.监督原则
- C.动态相关性原则
- D.安全第一原则
- E.本质安全化原则
- A.3万t以下(含3万t)存储60万~100万元
- B.3万t以上至9万t(含9万t)存储150万~200万元
- C.9万t以上至15万t(含15万t)存储250万~300万元
- D.15万t以上,以300万元为基数,每增加10万t增加50万元
- E.15万t以上,以300万元为基数,每增加10万t增加40万元
- A.激励功能
- B.辐射和同化功能
- C.凝聚功能
- D.异化功能
- E.导向功能
- A.整分合原则
- B.封闭原则
- C.动力原则
- D.能级原则
- E.激励原则
- A.财产损失价值
- B.善后处理费用
- C.间接经济损失费用
- D.人身伤亡后所支出的费用
- A.小概率
- B.大概率
- C.平均率
- D.差别率
- A.整群抽样
- B.分层抽样
- C.系统抽样
- D.单纯随机抽样
- A.描述统计法
- B.分组分析法
- C.推理统计法
- D.综合分析法
- A.单纯随机抽样
- B.系统抽样
- C.整群抽样
- D.分层抽样
- A.P<SUB>25</SUB>
- B.P<SUB>50</SUB>
- C.P<SUB>75</SUB>
- D.P<SUB>95</SUB>
- A.患病率
- B.病死率
- C.发病率
- D.粗死亡率
- A.事故发生单位主要负责人应该吸取的教训
- B.对事故责任者的行政处罚建议
- C.对事故责任者追究民事责任的建议
- D.对事故责任者追究刑事责任的建议
- A.演练内容
- B.演练目的和作用
- C.组织方式
- D.目标重点的不同
- A.人民政府
- B.国务院
- C.事故调查小组
- D.监察机关
- A.30
- B.60
- C.40
- D.50
- A.故障假设分析方法
- B.预先危险分析方法。
- C.危险和可操作性研究方法
- D.危险指数方法
- A.3%
- B.5%
- C.7%
- D.10%
- A.定期安全生产检查
- B.专业(项)安全生产检查
- C.经常性安全生产检查
- D.综合性安全生产检查
- A.4
- B.5
- C.6
- D.7
- A.工商行政管理部门
- B.综合监督管理部门
- C.行业监督管理部门
- D.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 A.单项演练
- B.综合演练
- C.桌面演练
- D.实战演练
- A.县级人民政府
- B.县级以上人民政府
- C.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
- D.省级人民政府
- A.指挥与控制
- B.警报和紧急公告
- C.通信
- D.事态监测与评估
- A.一级紧急
- B.二级紧急
- C.三级紧急
- D.四级紧急
- A.对上岗前的劳动者进行职业卫生培训
- B.定期对劳动者进行在岗期间的职业卫生培训
- C.对离岗劳动者进行定期的职业卫生培训
- D.对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的职业卫生培训
- A.监测系统
- B.预警信息系统
- C.预警评价指标体系系统
- D.预测评价系统
- A.组织体系
- B.运行机制
- C.法律法规体系
- D.支持保障系统
- A.定量法
- B.检查表法
- C.类比法
- D.定性法
- A.评价的方式和性质
- B.评价的动机和方式
- C.评价的目的和性质
- D.评价的目的和标准
- A.不会导致组织器官的器质性损伤
- B.具有不可逆性特征
- C.主要引起功能性改变
- D.症状往往在停止接触数周或数月后消失
- A.预防
- B.准备
- C.响应
- D.恢复
- A.肩颈腕综合症
- B.慢性支气管炎
- C.森林脑炎
- D.神经衰弱综合症
- A.立即组织营救受害人员
- B.迅速控制事态
- C.消除危害后果.做好现场恢复
- D.查清事故原因,评估危害程度
- A.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 B.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
- C.省级人民政府
- D.市级以上人民政府
- A.结合实际、合理定位
- B.精心组织、确保安全
- C.着眼实战、讲求实效
- D.统筹规划、厉行节约
- A.监测
- B.识别
- C.诊断
- D.评价
- A.准确了解事故的性质和规模等初始信息
- B.指挥与控制
- C.警报和紧急公告
- D.事态监测与评估
- A.确定企业的质量目标,制订企业规划和建立、健全企业的质量保证体系
- B.生产出合格的产品(工程)
- C.使质量管理预警系统得以发挥作用
- D.在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技术、专家系统技术以及质量安全监控于一体的智能化管理系统上建立质量管理预警系统
- A.警戒与治安
- B.人群疏散与安置
- C.事态监测与评估
- D.危险物质控制
- A.事故的严重性
- B.事故的发展规律
- C.事故的紧急程度
- D.事故的性质
- A.警报
- B.辨伪
- C.矫正
- D.免疫
- A.事故预警机制
- B.事故预警分析
- C.事故反馈
- D.事故布置
- A.《重大事故危险控制条例》
- B.《塞韦索法令》
- C.《塞韦索法令Ⅱ》
- D.《工业活动中重大事故危险法令》
- A.监测系统
- B.预警信息系统
- C.预测评价系统
- D.预警评价目标体系系统
- A.设计单位
- B.建设单位
- C.施工单位
- D.监理单位
- A.安全评价师需按有关规定参加安全评价师继续教育保持资格
- B.安全评价师不得在两个或两个以上机构从事安全评价
- C.取得安全评价师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在履行从业登记、取得从业登记合格证后,方可从事安全评价工作
- D.取得安全评价师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在履行从业登记、取得从业登记编号后,方可从事安全评价工作
- A.危险指数方法
- B.安全检查表方法
- C.故障假设分析方法
- D.预先危险分析方法
- A.故障假设分析方法
- B.安全检查表方法
- C.危险和可操作性研究方法
- D.预先危险分析方法
- A.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与分析
- B.符合性评价和危险危害程度的评价
- C.安全对策措施建议
- D.收集并分析评价对象的基础资料、相关事故案例
- A.危险指数评价法
- B.危险性分级安全评价方法
- C.伤害(或破坏)范围评价法
- D.事故致因因素安全评价方法
- A.概率分析方法
- B.系统安全分析方法
- C.预先危险分析方法
- D.直观经验分析方法
- A.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B.拟建建设项目
- C.建设项目的设施
- D.建设项目投产后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
- A.公正、公平
- B.客观、真实、完整
- C.主观、公正
- D.客观、公正、真实
- A.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
- B.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
- C.坚持行为监察与技术监察相结合的原则
- D.坚持教育与惩罚相结合的原则
- A.归纳推理评价法
- B.危险指数评价法
- C.演绎推理评价法
- D.系统危险性评价法
- A.事故调查报告
- B.可行性研究报告
- C.安全评价报告
- D.安全文化建设评价报告
- A.对本地区煤矿安全进行日常检查,对煤矿违法违规行为依法作出现场处理或者实施行政处罚
- B.对地方煤矿监管工作进行检查指导
- C.依法组织关闭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矿井
- D.监督煤矿企业事故隐患的整改并组织复查
- A.日常监察
- B.专项监察
- C.重点监察
- D.定期监察
- A.3
- B.5
- C.7
- D.10
- A.应急预案
- B.安全施工方案
- C.安全验收报告
- D.安全技术措施计划
- A.监督
- B.分级
- C.垂直
- D.分区
- A.卫生技术措施
- B.安全技术措施
- C.辅助措施
- D.安全宣传教育措施
- A.1
- B.2
- C.3
- D.5
- A.30
- B.100
- C.150
- D.200
- A.300
- B.500
- C.1000
- D.1500
- A.安全生产责任制度
- B.安全生产监控制度
- C.安全生产报告制度
- D.劳动安全卫生制度
- A.“安全发展”
- B.“以人为本”
- C.“安全优先”
- D.“预防为主”
- A.厂长
- B.组长
- C.董事会
- D.投资人
- A.安全生产管理
- B.建立健全安全规章制度
- C.建立安全生产体系
- D.健全安全生产法规
- A.事故经验
- B.安全生产法律法规
- C.国家和行业标准
- D.地方政府的法规
- A.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
- B.长期地或者临时地生产、搬运、使用或者储存危险物品
- C.导致能量或危险物质约束或限制措施破坏或失效的各种因素
- D.通过设计等手段使生产设备或生产系统本身具有安全性,即使在误操作或发生故障的情况下也不会造成事故
- A.因果关系
- B.3E
- C.事故损失的偶然性
- D.本质安全化
- A.危险
- B.危险源
- C.危险度
- D.重大危险源
- A.一般事故隐患
- B.特大事故隐患
- C.重大事故隐患
- D.较大事故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