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标题位置在表格的最上方,应包括时间、地点和要表达的主要内容
- B.标目所表达的性质相当于“变量名称”,要有单位
- C.线条不宜过多,一般三根横线条,不用竖线条
- D.备注表中用“*”标出,再在表的下方注出
- E.标题要概括图形所要表达的主要内容,标题一般写在图形的下端中央
- A.事故调查组在调查事故中要查清事故经过、查明事故原因和事故性质,总结事故教训,并在事故调查报告中提出防范和整改措施
- B.事故发生单位应当认真吸取事故教训,落实防范和整改措施,防止事故再次发生
- C.防范和整改措施的落实情况应当接受预警部和职工的监督
- D.事故调查处理的最终目的是预防和减少事故
- E.事故处理的情况由负责事故调查的人民政府或者其授权的有关部门、机构向社会公布,依法应当保密的除外
- A.高剧毒
- B.中等毒
- C.剧毒
- D.高毒
- E.微毒
- A.职业危害流动性大、危害转移严重
- B.职业病的种类复杂
- C.接触职业危害人数众多,患者总量巨大
- D.群发性职业危害事件多发,在国内外造成严重影响
- E.职业危害分布行业广,中小企业危害重
- A.监测系统
- B.预警信息系统
- C.预测评价系统
- D.预警评价指标体系系统
- E.预控对策系统
- A.开展预警分析和对策行动的组织保障活动
- B.确定预警系统的组织构成、职能分配及运行方式
- C.整个预警机制的运行制订及实施的制度、标准、规章
- D.为预控对策的实施提供有保障的组织环境
- E.为事故状态时的管理提供组织训练与对策准备
- A.引导性
- B.普遍约束性
- C.权威性
- D.强制性
- E.体系性
- A.毒气的程度
- B.物质的状态
- C.毒性等级
- D.气味
- E.重度
- A.投资咨询
- B.工程设计
- C.工程咨询
- D.工程监察
- E.物资供应
- A.强制性
- B.体系性
- C.责任追究性
- D.连续性
- E.标准性
- A.机构管理
- B.人员管理
- C.内部资源管理
- D.申报管理
- E.项目管理
- A.煤矿安全技术措施
- B.电气安全技术措施
- C.起重与机械安全技术措施
- D.锅炉与压力容器安全技术措施
- E.防火防爆安全技术措施
- A.条件核查
- B.级别确定
- C.公示、许可决定
- D.许可审查
- E.初审
- A.物体
- B.人
- C.物质
- D.折线点
- E.放射线
- A.《事故伤害损失工作日标准》
- B.《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
- C.《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
- D.《过程安全管理标准(RMPR)》
- A.为处理本企业生产安全事故而直接发生的抢险、救灾费用支出
- B.由企业事先按时足额存储,企业不得因变更企业法定代表人或合伙人、停产整顿等情况迟(缓)存、少存或不存风险抵押金,也不得以任何形式向职工摊派风险抵押金
- C.存储数额由省、市、县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及同级财政部门核定下达
- D.实行专户管理
- E.为处理本企业生产安全事故善后事宜而直接发生的费用支出
- A.重要手段
- B.重要保障
- C.重要工具
- D.重要措施
- 18
-
统计表的种类包括( )。
- A.会计报表、复合表
- B.简单表、二维表
- C.简单表、会计报表
- D.简单表、复合表
- A.系统误差
- B.抽样误差
- C.随机测量误差
- D.人为测量误差
- A.相对比
- B.发病率
- C.构成比
- D.死亡率
- A.饼图
- B.柱状图
- C.趋势图
- D.排列图
- A.设计
- B.整理资料
- C.收集资料
- D.统计分析
- 23
-
计量资料的定义为( )。
- A.有度量衡单位、可通过测量得到、多为连续性资料
- B.将全体观测单位按照某种性质或特征分组,然后再分别清点各组观察单位的个数
- C.介于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之间的一种资料,通过半定量方法测量得到
- D.通过度量衡的方法,测量每一个观察单位的某项研究指标的量的大小,得到的一系列数据资料
- A.算数平均法
- B.分组分析法
- C.综合分析法
- D.相对指标比较法
- A.设计
- B.资料整理
- C.综合分析
- D.资料搜集
- A.线图
- B.散点图
- C.百分条图
- D.直方图
- A.医疗费用
- B.现场抢救费用
- C.丧葬及抚恤费用
- D.歇工工资
- A.标准化
- B.分层分析
- C.随机分配
- D.多因素统计分析
- A.迅速控制事态
- B.抢救受害人员
- C.消除危害后果
- D.查清事故原因,评估危害程度
- A.计量资料
- B.等级资料
- C.计数资料
- D.列联表资料
- A.人的安全可靠性
- B.安全管理有效性
- C.生产过程的环境安全性
- D.机(物)的安全可靠性
- A.只有将预警功能有机地构建于传统的企业安全组织系统之内,才能发挥其特殊的报警、矫正和免疫之功效
- B.综合监控是对综合评价进行综合的系统监测和控制,并对单指标监控的职能进行整 体化、综合的系统监控,只能由指挥部负责
- C.预警管理系统的组织构建是本着效能统一的原则进行的系统组织重构,即在原企业组织中设置新的预警管理部门
- D.事故预警管理模式的组织体系融合企业安全管理与实践于一体,将管理过程所产生的不可靠性,置于有效监测与控制之下,使企业生产活动在有序的均衡态中实现自组织状态
- A.I级预警
- B.Ⅱ级预警
- C.Ⅲ级预警
- D.Ⅳ级预警
- A.科学性
- B.可操作性
- C.引导性
- D.预见性
- A.进行信息搜集、统计与传输
- B.对各种监测信息进行分类、整理与统计分析
- C.储存和处理从信息网传人的各种信息,再进行综合、甄别和简化
- D.对缺乏的信息进行判断,并进行事故征兆的推断
- A.组织体系
- B.运行机制
- C.保障系统
- D.预警机制
- A.根据事故征兆,预测事故的发生和发出警示
- B.从安全管理战略的角度出发,减少或避免事故的发生
- C.当事故难以控制时,做出警告并提出对策措施及建议
- D.以管理信息系统为基础,完成信息收集、处理、辨识、存储和推断等任务
- A.定性法
- B.检查表法
- C.类比法
- D.定量法
- A.芳烃>酮>醇>环烃>脂肪烃
- B.芳烃>醇>环烃>酮>脂肪烃
- C.芳烃>环烃>醇>酮>脂肪烃
- D.芳烃>醇>酮>环烃>脂肪烃
- A.l000℃
- B.1100℃
- C.1200℃
- D.1500℃
- A.煤工尘肺
- B.石棉肺
- C.矽肺
- D.铸工尘肺
- A.第一级预防
- B.第二级预防
- C.第三级预防
- D.第四级预防
- A.各种重要应急设备、物资的准备情况
- B.应急策划时,应列出国家、省、地方涉及应急的各部门的职责要求以及应急预案、应急准备和应急救援的法律法规文件,以作为预案编制和应急救援的依据和授权
- C.上级救援机构或周边可用的应急资源
- D.各类应急力量的组成及分布情况
- A.桌面演习
- B.实战模拟演习
- C.应急训练
- D.应急演习
- A.以明确的方针和原则作为指导应急救援工作的纲领
- B.在紧急情况或事故灾害发生时保护生命、财产和环境安全
- C.要明确应急的对象(可能存在的重大事故),事故的性质及其影响范围、后果严重程度等,为应急准备、应急响应和减灾措施提供决策和指导依据
- D.对所针对的潜在事故类型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和评价,识别出重要的潜在事故类型、性质、区域、分布及事故后果,同时,根据危险分析的结果,分析应急救援的应急力量和可用资源情况,并提出建设性意见
- A.警戒与治安
- B.警报和紧急公告
- C.人群疏散与安置
- D.事态监测与评估
- A.动态性
- B.灵敏性
- C.引导性
- D.可操作性
- A.事故应急指挥
- B.应急预案的基本结构
- C.事故应急预案
- D.应急预案的编制程序
- A.综合预案
- B.单项预案
- C.专项预案
- D.基本预案
- A.预警准则
- B.因素预警
- C.指标预警
- D.综合预警
- A.建设、维护企业的预警管理系统
- B.保证企业的生产经营在安全的轨道上运行
- C.确定预警系统的组织构成、职能分配及运行方式
- D.为事故状态时的管理提供组织训练与对策准备
- A.组织准备
- B.日常监控
- C.事故管理
- D.预警分析
- A.完成实时信息采集,并将采集信息存人计算机,供预警信息系统分析使用
- B.进行信息搜集、统计与传输
- C.储存和处理从信息网传人的各种信息,进行综合、甄别和简化
- D.对缺乏的信息进行判断,并进行事故征兆的推断
- A.预见性
- B.科学性
- C.引导性
- D.可操作性
- A.日常监控
- B.组织准备
- C.事故管理
- D.体系建立
- A.辨识或确认高危险性的工业设施(危险源)
- B.制订出危险物质标准
- C.制订出临界量标准
- D.确定可能发生事故的潜在危险源
- A.30
- B.100
- C.150
- D.200
- A.“组织设计”
- B.“组织运行”
- C.“日常监控”
- D.“组织准备”
- A.每1~3年
- B.每2~4年
- C.每3~5年
- D.每4~6年
- A.安全预评价报告
- B.安全评价报告
- C.安全现状评价报告
- D.安全验收评价报告
- A.是安全评价工作过程形成的成果
- B.载体一般采用文本形式,为适应信息处理、交流和资料存档的需要,报告可采用多媒体电子载体
- C.列出有关的法律法规、标准、行政规章、规范、评价对象被批准设立的相关文件及其他有关参考资料
- D.安全预评价报告应全面、概括地反映安全预评价过程的全部工作,文字应简洁、准确,提出的资料清楚可靠,论点明确,利于阅读和审查
- A.应自主选择具备相应资质的安全评价机构按有关规定进行安全评价
- B.安全评价机构、安全评价人员应真实、准确地做出评价结论,并对评价报告的真实性负责
- C.应为安全评价机构创造必备的工作条件,如实提供所需的资料
- D.应根据安全评价报告提出的安全对策措施建议及时进行整改
- A.材料核查
- B.现场核查
- C.许可审查
- D.会审
- A.《安全技术措施计划项目总名称表》
- B.《关于加强有计划改善劳动条件工作的联合通知》
- C.《高危行业企业安全生产费用财务管理暂行办法》
- D.《关于加强厂矿企业防尘防毒工作的报告》
- A.1
- B.3
- C.6
- D.12
- A.隐患排查措施
- B.安全协议的签订
- C.安全技术措施计划
- D.危险源的辨识方法
- A.国家监察机制
- B.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
- C.安全生产委员会
- D.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 A.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
- B.安全生产委员会
- C.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 D.国家监察机制
- A.18mm(包括编号)×12mm
- B.12mm(包括编号)×18mm
- C.27mm(包括编号)×18mm
- D.69mm(包括编号)×46mm
- A.安全检查表法
- B.仪器检查法
- C.现场观察法
- D.常规检查
- A.报表
- B.台账
- C.安全标志
- D.统计表
- A.10
- B.15
- C.20
- D.30
- A.安全生产管理
- B.建立安全生产体系
- C.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 D.安全生产责任制
- A.企业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后产生的抢险、救灾及善后处理费用,全部由企业负担
- B.费用支出超过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的,其超出部分由费用使用者负担
- C.企业不可以到代理银行专户存储
- D.部门和银行可以在企业间进行调剂使用
- A.班组长
- B.总工程师
- C.项目技术负责人
- D.项目经理
- A.公安部门
- B.质量技术监督部门
- C.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 D.工商行政管理部门
- A.管理性
- B.技术性
- C.操作性
- D.综合性
- A.落实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
- B.组织生产经营单位内部各种安全检查活动
- C.负责日常安全监督,及时整改各种事故隐患
- D.监督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
- A.生产经营单位各级领导安全生产责任权利和义务
- B.各职能部门安全生产责任权利和义务
- C.管理人员安全生产责任权利和义务
- D.生产经营单位定期安全分析会议
- A.建筑施工企业安全设备设施
- B.矿山企业安全设备设施
- C.危险品生产企业安全设备设施
- D.道路交通运输企业安全设备设施
- A.能量意外释放论
- B.海因里希因果连锁理论
- C.事故频发倾向理论
- D.系统安全理论
- A.制订安全生产发展规划,建立和完善安全生产指标及控制体系
- B.建立安全生产激励约束机制
- C.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安全监管体系
- D.倡导安全文化,加强社会监督
- A.安全发展
- B.清晰安全管理的责任界面
- C.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 D.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和控制
- A.储罐
- B.呼吸阀
- C.原油
- D.截止阀
- A.性质
- B.危害程度
- C.临界量
- D.辨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