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特别重大
- B.重大
- C.较大
- D.小
- E.一般
- A.单纯随机抽样
- B.系统抽样
- C.综合抽样
- D.整群抽样
- E.分层抽样
- A.绩效测量和监测
- B.纠正与预防措施
- C.管理评审
- D.持续改进
- E.审核
- A.事故应急预案在应急系统中起着关键作用
- B.应急预案明确了应急救援的范围和体系,使应急准备和应急管理不再是无据可依、无章可循,尤其是培训和演习工作的开展
- C.制订应急预案有利于做出及时的应急响应,降低事故的危害程度
- D.制定事故应急预案是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
- E.当发生超过应急能力的重大事故时,便于与上级应急部门的协调
- A.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在收到申报材料后15个工作日之内,出具《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回执》
- B.用人单位应当向所在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申报职业病危害项目
- C.卫生行政部门受理申报,并根据需要进行现场核实
- D.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在收到申报材料后5个工作日之内,出具《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回执》
- E.由法定资质职业卫生服务机构出具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报告
- A.爆炸性物质
- B.自燃物质
- C.遇水易燃物质
- D.氧化性物质
- E.易燃物质
- A.组织准备
- B.组织运行
- C.日常监控
- D.安全监控
- E.事故管理
- A.文字简洁、精确
- B.安全验收评价报告应全面、概括地反映验收评价的全部工作
- C.可同时采用图表和照片
- D.以使评价过程和结论清楚、明确,利于阅读和审查
- E.结合评价对象的特点阐述编制安全验收评价报告的目的
- A.一级危险源在A级以上
- B.二级危险源在B级以上
- C.三级危险源在C级以上
- C.四级危险源在C级以上
- E.三级和四级危险源在D级以上
- A.主要负责人是否向职工代表大会或职工大会报告安全工作,发挥职工群众的监督作用
- B.是否按照规定要求向职工发放劳动防护用品
- C.是否建立救护和医疗急救组织,配备必要的装备、器材和药品
- D.是否具有保障安全生产的图样、资料
- E.查思想、查制度、查安全设施、查事故隐患和查事故处理,看被监察的煤矿企业是否符合有关法律法规、标准的规定要求
- A.3万t以下(含3万t)存储60万~100万元
- B.3万t以上至9万t(含9万t)存储150万—200万元
- C.9万t以上至15万t(含15万t)存储250万~300万元
- D.15万t以上,以300万元为基数,每增加10万t增加50万元
- E.15万t以上,以300万元为基数,每增加10万t增加40万元
- A.概率风险评价法
- B.预先危险分析法
- C.危险指数法
- D.伤害范围评价法
- E.危险指数评价法
- A.建设安全和卫生技术措施工程,如防火防爆工程、通风除尘工程等
- B.增设和更新安全设备、器材、装备、仪器、仪表等以及这些安全设备的日常维护
- C.主要负责人的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
- D.按照国家标准为职工配备劳动保护用品和设施
- E.其他有关预防事故发生的安全技术措施费用,如用于制定及落实生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等
- A.与企业安全生产直接相关的其他支出
- B.矿井主要通风设备的更新改造支出
- C.完善和改造矿井瓦斯监测系统与抽放系统支出
- D.完善和改造矿井机电设备的安全防护设施设备支出
- E.其他与煤矿安全生产直接相关的支出
- A.整分合
- B.封闭
- C.动力
- D.能级
- E.激励
- A.小概率
- B.大概率
- C.平均率
- D.差别率
- A.普查
- B.抽样调查
- C.典型调查
- D.分层调查抽样
- A.间接估计
- B.直接估计
- C.计算估计
- D.区间估计
- A.位
- B.数
- C.率
- D.函
- A.P<SUB>25 </SUB>
- B.P<SUB>50</SUB>
- C.P<SUB>75</SUB>
- D.P<SUB>95</SUB>
- 21
-
统计推断是指( )。
- A.应用统计指标、统计表、统计图等方法,对资料的数量特征及其分布规律进行测定和描述
- B.通过抽样等方式进行样本估计总体特征的过程
- C.对统计数据进行统计描述
- D.将要统计分析的事物或指标以表格的形式列出来,以代替繁琐文字描述的一种表现 形式
- A.标准误差
- B.抽样误差
- C.统计图表
- D.相对数
- A.人民政府
- B.国务院
- C.事故调查小组
- D.监察机关
- A.事故发生单位主要负责人应该吸取的教训
- B.对事故责任者的行政处罚建议
- C.对事故责任者追究民事责任的建议
- D.对事故责任者追究刑事责任的建议
- A.技术和设计上有缺陷
- B.教育培训不够、未经培训、缺乏或不懂安全操作技术知识
- C.没有或不认真实施事故防范措施,对事故隐患整改不力
- D.机械、物质或环境的不安全状态
- A.30
- B.60
- C.40
- D.50
- A.100万元以上300万元以下
- B.2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
- C .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
- D.50万元以上200万元以下
- A.“轻典治平”
- B.“重典治乱”
- C.“中典治中”
- D.“依法治国”
- A.1
- B.2
- C.3
- D.5
- A.1
- B.2
- C .4
- D.5
- A.对现有的或计划的作业活动进行危害辨识和风险评价
- B.确定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文件结构和各层次文件清单
- C.分析以往企业安全事故情况
- D.对现行组织机构、资源配备和职责分工等情况进行评价
- A.制定审核计划
- B.组建审核组
- C.确定审核范围
- D.编制审核工作文件
- A.申请方具有法人资格,持有有关登记注册证明,具备二级或委托方法人资格也可
- B.申请方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已按文件的要求有效运行,并至少已做过一次完整的内审及管理评审
- C.申请方对拟认证体系所适用标准或其他引用文件的说明
- D.申请方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有效运行,一般应将全部要素运行一遍,并至少有3个月的运行记录
- A.文件审查
- B.跟踪验证
- C现场审核
- D.监督复评
- A.2
- B.4
- C.3
- D.5
- A.5
- B.7
- C.15
- D.30
- A.职业病危害防治
- B.职业健康检查
- C.职业健康监护
- D.应急检查
- A.2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
- B.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
- C.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
- D.2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
- A.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量
- B.环境危害因素对人的危害程度
- C.有害因素的本身的性质
- D.劳动者个体易感性
- A.可能产生石棉纤维的
- B.卫生部规定的其他应列入严重职业危害范围的
- C.可能产生10%以上游离二氧化硅粉尘的
- D.可能产生放射性职业危害因素的
- A.10
- B.15
- C.20
- D.30
- A.扮演、替代正常情况或响应实际紧急事件时应与应急指挥中心、现场应急指挥所相互作用的机构或服务部门
- B.模拟事故的发生过程,如释放烟雾、模拟气象条件、模拟泄漏等
- C.模拟受害或受影响人员
- D.观察参演人员的应急行动,并记录观察结果
- A.肩颈腕综合症
- B.慢性支气管炎
- C.森林脑炎
- D.神经衰弱综合症
- A.参演人员
- B.控制人员
- C.模拟人员
- D.评价人员
- A.锻炼参演人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解决应急组织相互协作和职责划分的问题
- B.针对应急响应功能,检验应急人员以及应急体系的策划和响应能力
- C.功能演练比桌面演练规模要大,需动员更多的应急人员和机构,因而协调工作的难度也随着更多组织的参与而加大
- D.解答参演人员的疑问,解决演练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 A.扮演、替代正常情况或响应实际紧急事件时应与应急指挥中心、现场应急指挥所相互作用的机构或服务部门
- B.模拟事故的发生过程,如释放烟雾、模拟气象条件、模拟泄漏等
- C.在不干扰参演人员工作的情况下,协助控制人员确保演练按计划进行
- D.确保规定的演练项目得到充分的演练,以利于评价工作的开展
- A.针对应急响应功能,检验应急人员以及应急体系的策划和响应能力
- B.锻炼参演人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解决应急组织相互协作和职责划分的问题
- C.由应急组织的代表或关键岗位人员参加的,按照应急预案及其标准工作程序,讨论紧急情况时应采取行动的演练活动
- D.针对某项应急响应功能或其中某些应急响应行动举行的演练活动
- A.警戒与治安
- B.人群疏散与安置
- C.事态监测与评估
- D.医疗与卫生
- A.准确了解事故的性质和规模等初始信息
- B.指挥与控制
- C.警报和紧急公告
- D.事态监测与评估
- A.“安全发展”
- B.“预防为主”
- C.“居安思危”
- D.“安全第一”
- A.确定企业的质量目标,制定企业规划和建立、健全企业的质量保证体系
- B.生产出合格的产品(工程)
- C.对质量管理预警
- D.质量管理预警系统应当建立在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技术、专家系统技术以及质量安全监控于一体的智能化管理系统之上
- A.矫正、预防与控制
- B.矫正、控制
- C.预防、控制
- D.矫正、预防
- A.监测系统
- B.预警信息系统
- C.预测评价系统
- D.预警评价目标体系系统
- A.事故预警机制
- B.事故预警分析
- C.事故反馈
- D.事故布置
- A.《重大事故危险控制条例》
- B.《塞韦索法令》
- C.《塞韦索法令Ⅱ》
- D.《工业活动中重大事故危险法令》。
- A.1982年6月
- B.1985年10月
- C.1993年6月
- D.1985年6月
- A.《安全生产法》
- B.《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
- C.《重大危险源辨识》
- D.《重大危险源的评价和宏观控制技术研究》
- A.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
- B.参照事故类别
- C.职业健康
- D.导致事故的间接原因
- A.明确评价对象及其评价范围
- B.收集国内外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行政规章、规范
- C.组建评价组
- D.对类比工程进行实地调查
- A.评价对象运行后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及其危险危害程度
- B.符合性评价和危险危害程度的评价
- C.明确给出评价对象是否具备安全验收的条件
- D.符合性评价的综合结果
- A.分析危险、有害因素发生作用的途径及其变化规律
- B.收集国内外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行政规章、规范
- C.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与分析
- D.符合性评价和危险危害程度的评价
- A.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与分析
- B.符合性评价和危险危害程度的评价
- C.安全对策措施建议
- D.收集并分析评价对象的基础资料、相关事故案例
- A.公正、真实
- B.客观、真实
- C.客观、公正
- D.客观、公正、真实
- A.检察机关
- B.公诉机关
- C.监察机关
- D.审查机关
- A.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B.拟建建设项目
- C.建设项目的设施
- D.建设项目投产后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
- A.权威性
- B.强制性
- C.任意性
- D.普遍约束性
- A.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
- B.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
- C.坚持行为监察与技术监察相结合的原则
- D.坚持教育与惩罚相结合的原则
- A.对本地区煤矿安全进行日常检查,对煤矿违法违规行为依法作出现场处理或者实施行政处罚
- B.对地方煤矿监管工作进行检查指导
- C.依法组织关闭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矿井
- D.监督煤矿企业事故隐患的整改并组织复查
- A.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 B.其他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
- C.监察部门
- D.安全中介机构的监督
- A.小型企业不低于人民币50万元
- B.中型企业不低于人民币100万元
- C.大型企业不低于人民币150万元
- D.特大型企业不低于人民币200万元
- A.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 B.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 C.安全第一,综合治理
- D.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 A.3.5%
- B.2.5%
- C.3%
- D.2%
- A.2万元以上4万元以下
- B.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
- C.1万元以上4万元以下
- D.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
- A.可以删除
- B.没有明确规定
- C.不得删减
- D.应当删除
- A.200
- B.300
- C.350
- D.400
- A.班组
- B.岗位工人
- C.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
- D.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部门
- A.生产经营单位定期安全分析会议
- B.定期安全学习制度
- C.定期安全活动
- D.定期安全监察
- A.妄全生产责任制度
- B.安全生产监控制度
- C.安全生产报告制度
- D.劳动安全卫生制度
- A.保护从业人员的生命安全
- B.保护从业人员的身体健康
- C.保护从业人员的安全和健康
- D.保护从业人员的人格尊严
- A.事故经验
- B.安全生产法律法规
- C.国家和行业标准
- D.地方政府的法规
- A.安全生产管理
- B.建立、健全安全规章制度
- C.建立安全生产体系
- D.健全安全生产法规
- A.查姆勃
- B.格林伍德
- C.哈登
- D.吉布森
- A.“安全第一”
- B.“预防为主”
- C.“安全发展”
- D.“综合治理”
- A.特大事故隐患
- B.重大危险隐患
- C.较大事故隐患
- D.重大事故隐患
- A.20世纪30年代
- B.20世纪40年代
- C.20世纪50年代
- D.20世纪60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