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安全第一原则
- B.3E原则
- C.动力原则
- D.监督原则
- E.整分合原则
- A.指挥
- B.执行
- C.策划
- D.后勤
- E.资金/行政
- A.国务院是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最高行政领导机构
- B.突发公共事件分为自然灾害、安全生产事故、公共卫生事故、环境污染事故4类
- C.突发公共事件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4个等级
- D.突发公共事件的等级是按照其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划分的
- E.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省级人民政府要在4小时内向国务院报告
- A.以人员类别为主划分
- B.以危险、有害因素的类别为主划分
- C.重大安全事故隐患的评估以自然条件、基本工艺条件划分
- D.以安全生产职能部门为主划分
- E.以设备复杂程度为主划分
- A.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
- B.使用新化学品为职工配备劳动防护用品
- C.使用新化学品职工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
- D.重大安全事故隐患的评估
- E.重大生产设备更换
- A.引进新设备
- B.应用新技术
- C.组织机构改变
- D.使用新化学品
- E.法人代表变更
- A.及时更换过期的护品
- B.按时报废过期的护品
- C.及时报废失效的护品
- D.使用自制的护品
- E.护品使用前先行检查
- A.对设备从高温、低温、高压、腐蚀、振动等方面进行识别
- B.对新建、改建、扩建项目设计阶段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
- C.识别存在毒物、噪声、振动、高温、低温等有害因素的作业部位
- D.安全现状综合评价可针对行业和专业的特点及行业和专业制定的安全标准、规程进行分析、识别
- E.根据典型的单元过程(单元操作)进行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
- A.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
- B.坚持行业自律原则
- C.坚持监督与服务相结合的原则
- D.坚持教育与惩罚相结合的原则
- E.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
- A.日常监察
- B.专项监察
- C.重点监察
- D.定期监察
- E.季节性监察
- A.不可能消除一切危险源
- B.可以采取措施控制危险源,减少现有危险源的危险性
- C.系统进入运行阶段后,再进行危险源的辨识、评价和控制
- D.应降低系统整体的危险性,而不是仅消除选定的危险源及其危险性
- E.可通过改善物的可靠性来提高系统的安全性
- A.单位的全称
- B.所处地理位置
- C.所有制形式
- D.生产经营范围和规模
- E.生产单位的主要客户情况
- A.劳动防护用品使用方法
- B.本单位职工奖惩制度
- C.岗位安全操作规程
- D.事故案例
- E.生产设备、安全装置使用方法
- A.总粉尘
- B.接触性粉尘
- C.呼吸性粉尘
- D.部分粉尘
- E.全部粉尘
- A.重大危险源的辨识
- B.重大危险源的安全(风险)评价
- C.重大危险源的监控管理
- D.应急救援预案及系统
- E.重大危险源的信息系统
- A.技术法规主要由安全监察规程、管理规定构成
- B.行政规章主要有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局长令形式发布的办法、规定、规则
- C.目前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法规体系结构包括“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相关标准及技术规定”等五个层次
- D.相关标准指的是技术法规中引用的国家标准
- A.申报注销职业病危害项目
- B.重新申报职业病危害项目
- C.申请职业病危害因素变更内容
- D.申请监督职业病危害项
- A.在储罐区外10Om处设置了警戒线
- B.泄漏严重时,停止了储罐的使用,留下一半作业人员转移其他设备
- C.厂抢险队及时进入泄漏现场抢险
- D.及时启动了应急预案
- A.工艺工程师
- B.安全工程师
- C.本单位的主要负责人
- D.工艺和设备技术人员
- A.安全生产的预防应以事故财产损失为衡量标准,对那些损失小的事故可投入较少资源
- B.虽然存在诱发事故的因素,但并不一定会诱发事故,可不预防
- C.可以通过工程技术对策、教育对策和法制对策,有效地预防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
- D.本质安全化主要应用于小型设备、设施上,对于大型项目,由于系统复杂,不可能得到应用
- A.应急准备、初级反应、扩大应急和应急恢复
- B.预防、准备、响应和恢复
- C.组织体制、运作体制、法制基础和保障系统
- D.预案、程序、指导书和记录
- A.事故灾难的危害程度
- B.影响范围和控制事态能力
- C.应急能力的高低
- D.应急预案的层次
- A.员工访谈
- B.查阅记录
- C.现场观察
- D.仪器检查
- A.预警准则
- B.安全标准
- C.作业标准
- D.预警体系
- A.类比现场调查资料
- B.建设项目的基础资料
- C.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D.建设项目试运行期间的检测数据资料
- A.法律
- B.行政法规
- C.地方性法规
- D.企业职业卫生要求
- A.厂长
- B.总工会
- C.工会主席
- D.市国资委
- A.安全生产中介服务机构
- B.工程技术人员
- C.本单位
- D.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 A.红色
- B.黄色
- C.橙色
- D.绿色
- A.危险物质泄漏控制
- B.现场警戒和交通管制
- C.出入现场和紧急撤离
- D.应急信息的审核和批准
- A.职业安全卫生管理规章制度不完善
- B.职业安全卫生投入不足
- C.职业健康管理不完善
- D.室外作业场所环境不良
- A.事故隐患
- B.危险有害因素
- C.风险因素
- D.工作因素
- A.百万吨死亡率
- B.亿元GDP死亡率
- C.百万工时伤害率
- D.直接经济损失
- A.安全设施的设计审查职责
- B.监察职责
- C.企业员工的宣传教育职责
- D.安全技术提高的职责
- A.季节性安全检查
- B.节假日前后安全检查
- C.定期安全检查
- D.综合性安全检查
- A.应急策划
- B.应急准备
- C.应急响应
- D.现场恢复
- A.非重大危险源
- B.安全场所
- C.事故隐患
- D.重大危险源
- A.预警分析过程的四个环节和预控对策活动的三个环节没有明确的时间顺序关系
- B.预警分析过程的四个环节和预控对策活动的三个环节有逻辑顺序关系
- C.预警分析的对象,是正常生产活动中的安全管理过程,而预控对策活动的对象,则是已被确认的事故现象
- D.预警分析的活动对象总是包容预控对策的活动对象,或者说,预控活动的对象总是预警分析活动对象中的主要矛盾
- A.向职工公布
- B.向伤亡职工家属公布
- C.向企业领导公布
- D.向社会公布
- A.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 B.国家特种设备管理局
- C.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 D.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
- A.培训教育
- B.查阅文件和记录
- C.现场观察
- D.仪器测量
- A.事故调查组新闻发言人向媒体和公众公布目前死亡人数已经达到110人
- B.事故调查组将事故信息发布地点设置在当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会议大厅
- C.事故调查组副组长王某为事故信息发言人
- D.事故调查专家组向当地电视台公布了事故救援采用的技术设备以及采取的救援手段
- A.重大危险源
- B.事故隐患
- C.企业负责人
- D.企业员工
- A.专项安全
- B.定期
- C.不定期
- D.国家和地方分级
- A.限制能量
- B.隔离
- C.故障设计
- D.设置薄弱环节
- A.1个月
- B.3个月
- C.5个月
- D.6个月
- A.水泥厂为职工配发防尘口罩、防尘帽
- B.建筑公司为外墙装饰作业人员配发安全带、安全绳
- C.办公室采购施工用品
- D.支付安全评价费用
- A.15000个
- B.30000个
- C.50000个
- D.45000个
- A.一氧化氮
- B.一氧化碳
- C.甲烷
- D.氨气
- A.建筑物坍塌,员工被水泥板砸伤
- B.员工不慎坠落,撞击到脚手架导致死亡
- C.起吊的重物脱落,将员工击伤
- D.脚手架上坠落的钢筋击中某员工头部,导致其死亡
- A.应急设备资源分析
- B.应急人力资源分析
- C.重大危险源辨识
- D.应急部门职责分析
- A.综合组
- B.技术组
- C.管理组
- D.善后处理组
- A.安全隔离
- B.个体防护
- C.设置薄弱环节
- D.逐渐泄压
- A.2013年4月22日以前
- B.2013年5月28日以前
- C.2013年6月3日以前
- D.2013年6月9日以前
- A.概率风险评价法
- B.伤害(或破坏)范围评价法
- C.危险指数评价法
- D.危险性分级安全评价法
- A.间接经济损失
- B.直接经济损失
- C.综合经济损失
- D.固定资产损失
- A.国务院文件通知命令
- B.地方文件标准
- C.法律法规、国家和行业标准
- D.企业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 A.组织体系、运作机制、法制基础、评估体系
- B.组织体系、运作机制、应急预案、应急体系
- C.组织体系、运作机制、应急预案、评估体系
- D.组织体系、运作机制、法制基础、保障系统
- A.定量安全评价方法
- B.定性安全评价方法
- C.系统安全评价方法
- D.概率风险评价方法
- A.每半年1次
- B.每半年至少1次
- C.每年至少2次
- D.每年至少1次
- A.电梯制造单位生产许可监察
- B.锅炉设计单位资质许可监察
- C.压力管道事故调查
- D.起重机械制造安全性能监察
- A.1个月
- B.2个月
- C.15天
- D.3个月
- A.安全评价
- B.安全预评价
- C.安全现状评价
- D.安全验收评价
- A.系统误差
- B.人为误差
- C.主观误差
- D.随机误差
- A.一氧化碳
- B.二氧化碳
- C.硫化氢
- D.氮氧化物
- A.24学时
- B.20学时
- C.36学时
- D.48学时
- A.5分钟
- B.10分钟
- C.15分钟
- D.30分钟
- A.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的原则
- B.必要性和可行性原则
- C.轻重缓急与统筹安排的原则
- D.自力更生与勤俭节约的原则
- A.失误一安全
- B.行为一安全
- C.故障安全
- D.控制安全
- A.查明事故经过和原因
- B.认定事故的性质和事故责任
- C.做出对责任人的处理决定
- D.提出防止事故发生的措施、建议
- A.白内障
- B.放射性肿瘤
- C.电光性眼炎
- D.近视眼
- A.物的系统的可靠性
- B.设备的可靠性
- C.物的稳定性
- D.设施的可靠性
- A.定性安全评价方法
- B.危险指数方法
- C.危险和可操作性研究
- D.故障树分析
- A.质量管理预警
- B.设备管理预警
- C.人的行为活动管理预警
- D.自然环境变化的预警
- A.董事长
- B.投资人
- C.经理
- D.法人
- A.制定规划、培训骨干、建立机构、宣传教育、努力实践
- B.建立机构、制定规划、培训骨干、宣传教育、努力实践
- C.宣传教育、制定规划、建立机构、培训骨干、努力实践
- D.努力实践、宣传教育、建立机构、制定规划、培训骨干
- A.长期性
- B.必然性
- C.突发性
- D.整体性
- 78
-
博德的现代事故因果连锁理论认为,中断事故连锁的进程,特别是控制不足——管理,即事故联锁中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安全管理,就可避免事故的发生。根据这一原理,企业安全生产工作应以( )为安全管理工作的核心。
- A.对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的控制
- B.由机器代替人进行操作
- C.使用无缺点的人
- D.形成注重安全的良好环境
- A.定点采样
- B.定时采样
- C.从业人员采样
- D.个体采样
- A.工作地点、在一个工作日内、任何时间有毒化学物质均不应超过的浓度
- B.在遵守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前提下容许短时间(15分钟)接触的浓度
- C.在符合8小时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的情况下,任何一次短时间(15分钟)接触的浓度
- D.指以时间为权数规定的8小时工作Et、40小时工作周的平均容许接触浓度
- A.建议书
- B.可行性研究报告
- C.初步设计和变更设计
- D.消防验收报告、
- A.安全奖惩制度
- B.安全教育培训制度
- C.特种作业及特殊危险作业管理制度
- D.职业健康检查制度
- A.信息处理
- B.信息推断
- C.信息的辨伪
- D.信息整合
- A.某危化品厂开展职业健康检查
- B.某化工厂为作业人员新建的洗浴室、消毒室经卫生行政部门验收合格
- C.某危化品生产单位为接触毒物作业人员配发防毒面具
- D.某煤矿改进现有生产设备
- A.安全生产标准
- B.安全生产规范
- C.安全生产责任制
- D.安全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