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人民法院
- B.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 C.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
- D.公安机关督察部门
- E.道路主管部门
- A.加强执法监督,由国家对煤矿安全实行监察
- B.实行政企分开,按精简、统一、效能原则,改革现行煤矿安全监察体制
- C.把安全管理和安全监察分开,实行垂直管理
- D.加强“预防为主”的监察原则
- E.强化有效安全管理
- 3
-
造成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的主要原因可归结为四个方面,即技术原因、教育原因、身体和态度原因、管理原因。针对这四种原因,可以采取三种防止对策,也就是所谓的“3E”原则。“3E”分别是指( )。
- A.工程技术对策
- B.教育对策
- C.管理对策
- D.实施对策
- E.法制对策
- A.碘中毒
- B.农药中毒
- C.急性中毒
- D.亚急性中毒
- E.慢性中毒
- A.安全第一原则
- B.监督原则
- C.封闭原则
- D.能级原则
- E.反馈原则
- A.计量
- B.技术
- C.安全
- D.计数
- E.等级
- A.方针的落实
- B.培训、意识与能力
- C.机构与职责
- D.协商与交流
- E.管理方案
- A.单元综合抵消因子的值越小,则单元显示危险性与固有危险性比值越小
- B.单元综合抵消因子的值越小,则单元内危险性的受控程度越高
- C.单元的危险性级别越高,受控级别越高
- D.单元综合抵消因子的值越小,则单元内危险性的受控程度越低
- E.单元的危险性级别越高,受控级别越低
- A.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监督管理(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 B.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的监督管理
- C.监察机关的监察
- D.安全中介机构的监督
- E.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监督
- A.职工教育培训
- B.对新建、扩建、改建和技术改造工程项目的“三同时”监察
- C.对用人单位现有防护措施与设施完好率、使用率的监察
- D.对个人防护用品的质量、配备与作用的监察
- E.对危险I生较大的设备、危害性较严重的作业场所和特殊工种作业的监察
- A.思想
- B.隐患
- C.整改
- D.事故处理
- E.落实
- A.根据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地方标准选用
- B.根据生产作业环境、劳动强度以及生产岗位接触有害因素的存在形式、性质、浓度和防护用品的防护性能进行选用
- C.穿戴要舒适方便,不影响工作
- D.根据从业人员的具体建议
- A.重大事故应急预案
- B.应急预案的基本结构
- C.事故应急预案
- D.应急预案的编制程序
- A.公正公平、实事求是
- B.诚信公正、恪尽职守
- C.实事求是、尊重科学
- D.恪尽职守、公平公正
- A.具有国家规定资质
- B.相关人民政府
- C.当地公安机关
- D.有相关技术设备
- A.二
- B.三
- C.四
- D.五
- A.地质灾害、事故灾难、医疗卫生事件、生产安全事件
- B.地质灾害、生产安全、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
- C.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医疗卫生事件、生产安全事件
- D.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
- A.20世纪50年代
- B.20世纪30年代
- C.20世纪末期
- D.20世纪初期
- A.安全投入
- B.安全文化
- C.安全科技
- D.安全责任
- A.规划
- B.方案
- C.目标
- D.体系
- A.当地人民政府
- B.县级以上人民政府
- C.省级人民政府
- D.国务院经济贸易综合管理部门
- A.统一指挥
- B.分级响应
- C.属地为主
- D.公众动员
- A.确定审核范围
- B.组建审核组
- C.制订审核计划
- D.编制审核工作文件
- A.1,2,3
- B.1,3,5
- C.1,2,5
- D.2,3,5
- A.第一方
- B.第二方
- C.第三方
- D.内部
- A.机构保障和资金保障
- B.人员保障和设备保障
- C.机构保障和人员保障
- D.制度保障和培训保障
- A.3
- B.6
- C.9
- D.12
- A.轻微振动
- B.局部振动
- C.生产性振动
- D.全身振动
- A.后勤部
- B.行动部
- C.资金部
- D.指挥部
- A.卫生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B.卫生部、国家标准委员会
- C.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卫生部门
- D.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国家标准委员会
- A.最大危险原则
- B.概率求和原则
- C.重大危险源原则
- D.最小伤害原则
- A.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 B.技术监督局
- C.公安局
- D.环保局
- A.符合性
- B.相关性
- C.不符合性
- D.有效性
- A.明确了应急救援的范围、程序等
- B.有利于做出及时的应急响应,根本上消除事故后果的危害
- C.能在事故发生后快速有效地做出应急响应,减轻事故的影响
- D.有助于提高全社会的事故防范意识
- A.职业健康检查
- B.劳动用品检查
- C.生活用品检查
- D.安全检查
- A.2002年6月1日
- B.2003年2月19日
- C.2003年6月1日
- D.2003年9月1日
- A.一氧化碳
- B.氨气
- C.乙炔
- D.二氧化碳
- A.方针
- B.计划与实施
- C.管理评审
- D.改进措施
- A.隔离
- B.闭锁
- C.能量缓冲装置
- D.连郎
- A.建立、健全本单位安全生产责任制
- B.不违章作业
- C.保证本单位安全生产投入有效实施
- D.及时、如实报告生产安全事故
- A.“前提”
- B.“第一反应”
- C.“升级”
- D.“底线”
- A.管道等涂以不同颜色
- B.电线的颜色
- C.氮气瓶上涂的黄色
- D.紧急停止按钮的颜色
- A.辨识和评价
- B.辨识和预防
- C.评价和报告
- D.预防和报告
- A.重要保障
- B.重要手段
- C.法律责任
- D.重要依据
- A.正常运行投产
- B.验收完成生产
- C.验收完成投产
- D.投入生产验收
- A.应用科学的监测指标体系实现监测过程的程序化、标准化和数据化
- B.对生产中的薄弱环节和重要环节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监测
- C.生产过程中可能导致事故的安全管理薄弱环节和重要环节,收集各种事故征兆,并建立相应数据库
- D.对大量的监测信息进行处理(整理、分类、存储、传输),建立信息档案,进行历史的和技术的比较
- A.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 B.安全监督管理体系
- C.劳动用品防护体系
- D.健康检查体系
- A.申请方具有法人资格,持有有关登记注册证明,具备二级或委托方法人资格也可
- B.申请方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已按文件的要求有效运行,并至少已做过一次完整的内审及管理评审
- C.申请方对拟认证体系所适用标准或其他引用文件的说明
- D.申请方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有效运行,一般应将全部要素运行一遍,并至少有3个月的运行记录
- A.仪器检查法
- B.安全检查表法
- C.安全生产巡查法
- D.常规检查法
- A.事故危机管理
- B.安全风险检查
- C.安全宣传教育培训
- D.组织准备
- A.“安全第一”
- B.“预防为主”
- C.“安全发展”
- D.“综合治理”
- A.人
- B.机
- C.车
- D.管
- A.48;16
- B.50;20
- C.100;40
- D.72;36
- A.在安全生产前提下,可以挪用此项费用
- B.在年度内还清款额,可以挪用此项费用
- C.在正常生产前提下,可以挪用此项费用
- D.严格按照规定执行,不得挪用此项费用
- A.中等职业病危害
- B.毒性危害
- C.一般性职业病危害
- D.紫外线危害
- A.职业病普查率
- B.疑似职业病发生率
- C.粗死亡率
- D.职业卫生合格率
- A.10
- B.15
- C.30
- D.60
- A.物理因素
- B.化学因素
- C.生物因素
- D.劳动心理因素
- A.查明事故经过和原因
- B.认定事故的性质和事故责任
- C.做出对责任人的处理决定
- D.提出防止事故发生的措施、建议
- A.事故管理
- B.事故分析
- C.事故预测
- D.事故处理
- A.桌面演练
- B.动能演练
- C.现场演练
- D.全面演练
- A.安全
- B.设备
- C.环境
- D.质量
- A.全面性
- B.独立性
- C.法规权威性
- D.单一性
- A.及时性原则
- B.全面性原则
- C.引导性原则
- D.实时性原则
- A.定性安全评价法和定量安全评价法
- B.对照、经验法和类比法
- C.直接法和系统分析法
- D.主观经验法和客观分析法
- A.从结果到原因
- B.从原因到结果
- C.从初始到最终
- D.从评审到改进
- A.5000以上1万元以下
- B.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
- C.10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
- D.1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
- A.20
- B.48
- C.36
- D.72
- A.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 B.国家特种设备管理局
- C.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 D.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
- A.安全教育制度
- B.安全检查制度
- C.安全生产奖惩制度
- D.安全生产责任制
- A.隔开
- B.封闭
- C.阻尼
- D.缓冲
- A.人的
- B.物的
- C.环境的
- D.设计的4
- A.乡、镇人民政府安全监管部门
- B.县、县级市人民政府安全监管部门
- C.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安全监管部门
- D.省、直辖市人民政府安全监管部门
- A.策划
- B.实施
- C.评价
- D.改进
- A.安全隔离
- B.个体防护
- C.设置薄弱环节
- D.逐渐泄压
- A.甲级劳动防护用品、乙级劳动防护用品
- B.安全类劳动防护甩品、卫生类劳动防护用品
- C.呼吸类劳动防护用品、躯干类劳动防护用品
- D.一般劳动防护用品、特种劳动防护用品
- A.动力
- B.激励
- C.能级
- D.3E
- A.全面
- B.长期
- C.经常性
- D.临时性
- A.限制能量
- B.隔离
- C.故障设计
- D.设置薄弱环节
- A.进行安全生产教育,首先要提高生产经营单位管理者及员工的安全生产责任感和自觉性,认真学习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和安全生产基本知识
- B.其次是普及和提高员工的安全技术知识,增强安全操作技能,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全与健康
- C.特种作业人员的范围由国务院负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确定
- D.以上说法均不对
- A.生产许可证、产品合格证、安全鉴定证
- B.产品合格证、安全鉴定证、安全等级证
- C.生产许可证、产品合格证、安全等级证
- D.生产许可证、安全鉴定证、安全等级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