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其他同行企业的职业安全健康方针
- B.所适用的法规和其他要求
- C.社会对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关注程度
- D.企业过去与现在的职业安全健康绩效
- E.员工及其代表和其他外部相关方的意见和建议
- A.标准致癌物
- B.一般致癌物
- C.确认致癌物
- D.可疑致癌物
- E.潜在致癌物
- A.对每起事故进行统计调查,弄清事故发生的情况和原因
- B.对一定时间内、一定范围内事故发生的情况进行测定
- C.采取预防措施,防止事故重复发生
- D.对事故责任者进行责任追究
- E.对一定时间内、一定范围内事故发生的情况、趋势以及事故参数的分布进行分析、归纳和推断
- A.统计指标
- B.误差
- C.统计表
- D.统计图
- E.变异
- A.规程
- B.标准
- C.规定
- D.措施
- E.法律
- A.监测系统
- B.预警信息系统
- C.预警评价指标体系系统
- D.预测评价系统
- E.警告系统
- A.企业提取
- B.政府监管
- C.确保需要
- D.工资提取
- E.规范使用
- A.会检查护品的可靠性
- B.会正确使用护品
- C.会正确维护保养护品
- D.会掌握简单维修护品的知识
- A.群众监督
- B.舆论监督
- C.组织监督
- D.责任监督
- E.政府监督
- A.人的不安全行为
- B.物的不安全状态
- C.管理上的缺陷
- D.自然灾害
- E.环境变化
- A.事故指挥官
- B.行动部
- C.策划部
- D.后勤部
- E.资金/行政部
- A.管理上的缺陷
- B.物的不安全状态
- C.人的不安全行为
- D.环境条件的标准
- E.严重后果
- A.不可能消除一切危险源
- B.可以采取措施控制危险源,减少现有危险源的危险性
- C.系统进入运行阶段后,再进行危险源的辨识、评价和控制
- D.应降低系统整体的危险性,而不是仅消除选定的危险源及其危险性
- E.可通过改善物的可靠性来提高系统的安全性
- A.企业员工
- B.投资者
- C.业主
- D.政府管理者
- E.企业领导
- A.人员不能正常工作
- B.人员死亡
- C.人员受伤
- D.人员身体的伤害
- E.人员无心工作
- A.因果连锁理论
- B.系统安全理论
- C.扰动起源理论
- D.能量意外释放理论
- A.生产许可
- B.产品许可
- C.产品合格
- D.安全标志
- A.1000万元以下
- B.1000万元以上(含1000万元),3000万元以下
- C.3000万元以上(含3000万元),5000万元以下
- D.5000万元以上(含5000万元),1亿元以下
- A.单纯随机抽样≥整群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
- B.整群抽样≥系统抽样≥单纯随机抽样≥分层抽样
- C.整群抽样≥单纯随机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
- D.分层抽样≥单纯随机样≥系统抽样≥整群抽样
- A.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 B.加大惩罚力度
- C.群防群治
- D.确保安全
- A.发生地省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 B.发生地市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 C.发生地县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 D.生产经营单位
- A.15000
- B.30000
- C.50000
- D.45000
- A.转入应急控制程序
- B.处于事故临界状况
- C.处于事故初始阶段
- D.事故已被控制
- A.基本预案
- B.应急功能
- C.特殊风险
- D.单项预案
- A.白内障
- B.放射性肿瘤
- C.电光性眼炎
- D.近视眼
- A.发现时
- B.年底
- C.年底以前
- D.医院确定时
- A.危险指数方法
- B.安全检查表方法
- C.故障假设分析方法
- D.预先危险分析方法
- A.人本原理
- B.强制原理
- C.预防原理
- D.动力相关性原理
- A.监测
- B.通讯
- C.疏散
- D.恢复
- A.定期性
- B.经常性
- C.随机性
- D.个别性
- A.安全生产责任制度
- B.安全标志管理制度
- C.作业环境管理制度
- D.工业卫生管理制度
- A.事故地点
- B.宣传地点
- C.工作地点
- D.生活地点
- A.10
- B.20
- C.25
- D.30
- A.主要负责人
- B.总工程师
- C.专职安全员
- D.安全管理机构
- A.基本预案
- B.应急功能
- C.特殊风险
- D.单项预案
- A.善后处理费用
- B.人身伤亡报告
- C.生产价值
- D.宣传费用支出
- A.制度的健全
- B.严密的组织
- C.坚强的后盾
- D.法律的授权
- A.个体防护
- B.消除危险源
- C.限制危险物质
- D.隔离
- A.通行标志、禁止通行标志、提示标志和警告标志
- B.禁止标志、警告标志、命令标志和提示标志
- C.禁止标志、警告标志、通行标志和提示标志
- D.禁止标志、警告标志、命令标志和通行标志
- A.可行性报告前
- B.建设中
- C.竣工验收时
- D.建设前
- A.有权监督有关企业执行我国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和特种设备安全法规的情况
- B.有权制订、参与或审定有关特种设备安全技术规程、标准等
- C.有权监督有关单位对特种作业人员的培训考核,及制止无证作业人员上岗
- D.有权对使用特种设备的单位进行监督检查,发现违章作业的,应立即责令其停止作业
- A.同时立项、同时审查、同时验收
- B.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 C.同时立项、同时设计、同时验收
- D.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
- A.厂级安全教育
- B.车间安全教育
- C.工段安全教育
- D.班组安全教育
- A.对上级负责、对职工负责、对自己负责
- B.对职工负责、对企业负责、对社会负责
- C.对自己负责、对企业负责、对上级负责
- D.对上级负责、对企业负责、对社会负责
- A.激励原则
- B.动力原则
- C.能级原则
- D.安全第一原则
- A.直接经济损失
- B.损失工作日
- C.万吨死亡率
- D.特大事故率
- A.班组长
- B.岗位工人
- C.主要负责人
- D.职能机构人员
- A.13
- B.5
- C.7
- D.3
- A.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 B.国务院
- C.全国人大
- D.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
- A.能对人造成伤亡的因素
- B.能够影响人的身心健康或对物造成慢性损坏的因素
- C.能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坏的因素
- D.能对人造成伤亡或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坏的因素
- A.国家经济发展委员会
- B.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
- C.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 D.国家安全生产工作联合会
- A.生产安全事故报告
- B.生产安全事故等级
- C.生产安全事故管理人员
- D.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几率
- A.场内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 B.场外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 C.人身伤亡救援预案
- D.设施损害应急救援预案
- A.出现的突发性问题
- B.特种劳动防护用品的管理情况
- C.国外重大危险源控制方面的法律、法规进展及对比
- D.重大危险源控制有效性分析以及提高改进计划
- A.安全性
- B.管理持续性
- C.整体推进性
- D.普遍约束性
- A.自动的
- B.后天的
- C.本质的
- D.本身固有的
- A.鉴定
- B.评价
- C.总结
- D.处罚
- A.15000
- B.30000
- C.50000
- D.45000
- A.作业场所设备设施检测结果
- B.作业场所危害因素监测结果
- C.从业人员的工作经历
- D.从业人员的工作业绩
- A.预控的本质是实时风险预控机制,对作业危机或危险状态进行超前性的信息警报
- B.预控技术是应急为主的管理模式
- C.预控技术是将分散、单项的事件处理方式转变为系统、组合的管理体系
- D.预控技术采用将静态的管理模式变为动态的风险管理模式
- A.作业环境
- B.卫生环境
- C.高温环境
- D.电离环境
- A.公安部门
- B.危险源管理部门
- C.负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部门
- D.劳动部门
- A.正常
- B.非正常
- C.临界
- D.失效
- A.应急准备、初级反应、扩大应急和应急恢复
- B.预防、准备、响应和恢复
- C.组织体制、运作体制、法制基础和保障系统
- D.预案、程序、指导书和记录
- 65
-
( )是预警活动的前提。
- A.控制
- B.预防
- C.监测
- D.分析
- A.诊断与评估,预测
- B.诊断与评价,预防
- C.检查与评价,预测
- D.监测和评价,预防
- A.应急措施方案
- B.风险评估制度
- C.土地使用政策
- D.监督管理方案
- A.安全预评价
- B.专项安全评价
- C.安全现状评价
- D.安全验收评价
- A.3年
- B.2年
- C.1年
- D.4年
- A.统计表
- B.统计图
- C.统计图形
- D.统计工具
- A.安全预评价
- B.安全验收评价
- C.安全现状评价
- D.专项安全评价
- 72
-
( )的目的是建立并保持定期开展职业健康安全方针、程序及作业场所的条件和作用,以评价生产经营单位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及其要素的实施能否恰当、充分、有效地保护员工的安全与健康,预防各类事故的发生。
- A.审核
- B.测量和监测
- C.评审
- D.调查
- A.准确的
- B.合理的
- C.公正的
- D.系统的
- A.一级
- B.二级
- C.三级
- D.四级
- A.重体力劳动的负重作业
- B.轻度作业
- C.有毒作业
- D.高温作业
- A.110
- B.120
- C.115
- D.118
- A.物质组成
- B.技术性
- C.能量性
- D.安全等级
- A.形成注重安全的良好环境
- B.使用无缺点的人
- C.由机器代替人进行操作
- D.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消除物的不安全状态
- A.《特种作业人员上岗证》
- B.《特种作业人员操作者证》
- C.《特种作业人员技术证》
- D.《特种作业人员登记证》
- A.以人为本、持续改进
- B.安全第一、保证安全
- C.质量第一、预防为主
- D.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 A.消除系统中的危险源
- B.采取隔离措施
- C.限制能量或危险物质
- D.进行个体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