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长期检验
- B.监督检验
- C.定期检验
- D.型式试验检验
- E.立式试验检验
- A.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h内经抢救无效死亡
- B.犯罪或违反治安管理伤亡
- C.醉酒导致伤亡
- D.患职业病
- E.自残或者自杀
- A.警告
- B.注销注册
- C.降职
- D.取消执业资格
- E.记过
- A.法制化
- B.制度化
- C.法定化
- D.社会化
- E.规范化
- A.坚持履行安全生产监督检查人员监管执法的行为准则
- B.严格按照程序履行职责,规范执法,保守秘密
- C.履行监督检查时可以影响被检查单位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
- D.不准在生产经营单位人股分红或者提供有偿技术咨询服务
- E.执行监督检查任务时,无需出示有效的监督执法证件
- A.对发生生产安全事故负有责任的
- B.特种作业操作证记载虚假信息的
- C.超过特种作业操作证有效期未延期复审的
- D.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证的
- E.特种作业人员的身体条件已不适合继续从事特种作业的。
- 7
-
依据《安全生产法》的规定,生产经营单位的( )未依法保证安全生产所必需的资金投入,致使生产经营单位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责令限期改正,提供必需的资金;逾期 未改正的,责令生产经营单位停产停业整顿。
- A.决策机构
- B.主要负责人
- C.个人经营的投资人
- D.总工程师
- E.财务负责人
- A.法律的内容
- B.法律效力强弱
- C.法律效力范围
- D.法律地位
- E.法律效力的层次
- A.制订矿山灾害的预防和应急计划
- B.制订本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 C.及时采取措施,处理矿山存在的事故隐患
- D.亲自对每个作业场所进行跟班检查
- E.采取有效措施,改善职工劳动条件,保证安全生产所需要的材料、设备、仪器和劳动防护用品的及时供应
- A.生产经营单位处理危害的情况
- B.对接触职业危害因素从业人员的管理情况
- C.产生职业危害因素的生产技术、工艺和材料的情况
- D.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的种类、浓度和强度的情况
- E.职业危害防护设施及个人防护用品的配备情况
- A.购买的品种、数量和用途说明
- B.购买单位的名称、地址、银行账户
- C.购买人的姓名、住址、工作单位
- D.工商营业执照或者事业单位法人证书
- E.《爆破作业单位许可证》或者其他合法使用的证明
- A.安全意识在先
- B.安全投入在先
- C.建章立制在先
- D.隐患预防在先
- E.经济效益在先
- 13
-
依据《安全生产法》规定,生产经营单位的( )不依照本法规定保证安全生产所必需的资金投入,致使生产经营单位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责令限期改正,提供必需的资金,逾期未改正的,责令生产经营单位停产停业整顿。
- A.从业人员
- B.决策机构
- c.主要负责人
- D.国家鼓励的投资人
- E.个人经营的投资人
- A.非煤矿矿山企业
- B.建筑施工企业
- C.煤矿企业
- D.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
- E.烟花爆竹生产企业
- A.3年以下
- B.5年以下
- C.3年以上7年以下
- D.5年以上
- A.获得安全保障、工伤保险和民事赔偿的权利
- B.得知危险因素、防范措施和事故应急措施的权利
- C.对本单位安全生产的批评、检举和处理的权利
- D.拒绝违章指挥和强令冒险作业的权利
- E.紧急情况下的停止作业和紧急撤离的权利
- A.接受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对其进行的检查监督
- B.依法收取中介服务报酬和费用
- C.具备法定条件,依法取得安全生产中介服务资质
- D.严格按照政府、部门和生产经营单位的委托或者约定,完成所承担的安全生产中介服务事项
- A.组织处置突发事件
- B.保护公民的权利和应急处置的需要
- c.保障生活必需品的供应
- D.调动应急救援队伍和社会力量
- A.警告
- B.暂扣或者吊销有关许可证
- C.关闭
- D.停产整顿
- A.引发事故的直接原因
- B.事故产生的结果
- C.事故的大小
- D.事故的性质
- A.县级以上劳动行政主管部门
- B.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管理矿山企业的主管部门
- C.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部门
- D.县级以上安全监察机关
- A.限期改正
- B.停止生产,并处以罚款
- C.关闭
- D.改正
- A.依法给予行政处罚
- B.立即下达整改通知书
- C.向当地人民政府或者有关部门报告
- D.向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部门举报
- A.国际标准
- B.国家标准或者地方标准
- C.企业标准或者地方标准
- D.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
- A.有法可依
- B.有法必依
- C.执法必严
- D.违法必究
- A.7
- B.10
- C.15
- D.30
- A.劳动用工情况
- B.安全技术措施
- C.事故应急措施
- D.安全投入资金情况
- A.获得作业场所安全与职业危害方面的信息
- B.向有关部门和工会组织反映矿山安全状况和存在的问题
- C.对任何危害职工安全健康的决定和行为,有权提出批评、检举和控告
- D.矿山企业职工发现企业行政方面违章指挥有权提出解决的方案
- A.正在实施行政许可的行政机关
- B.正在实施行政许可的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
- C.被授予行政许可权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 D.具有行政许可权的行政机关
- A.10
- B.15
- C.20
- D.30
- A.法的创立和表现形式
- B.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的层次
- C.法律的内容和效力强弱
- D.法律效力范围
- A.罚款或者警告
- B.降级或者撤职
- C.警告或者罚款
- D.拘留或者警告
- A.程序性
- B.强制性
- C.应用性
- D.规范性
- A.责令限期改正
- B.给予撤职处分
- C.处2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
- D.责令停产停业整顿
- A.50元以上100元以下
- B.50元以上500元以下
- C.100元以上300元以下
- D.100元以上500元以下
- A.国务院
- B.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 C.设区的市级
- D.设区的县级
- A.总承包单位应当自行完成建设工程主体结构的施工
- B.总承包单位和分包单位对分包工程的安全生产承担连带责任
- C.建筑工程实行总承包的,由总承包单位对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负总责
- D.分包单位不服从管理导致生产安全事故的,由分包单位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 A.特许
- B.认可
- C.核准
- D.公证
- A.60%
- B.70%
- C.80%
- D.90%
- A.各级人民政府
- B.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管理部门
- C.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
- D.安全生产监察机关
- A.公安部门
- B.国防科技工业主管部门
- C.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 D.环境保护部门
- A.3
- B.5
- C.7
- D.10
- A.安全生产管理
- B.财务
- C.安全生产检查
- D.特种作业
- A.严格按照政府、部门和生产经营单位的委托或者约定,完成所承担的安全生产中介服 务事项
- B.接受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对其进行的检查监督
- C.合理地确定服务报酬和收费标准,不得非法牟利
- D.有权拒绝从事非法或者服务范围以外的安全生产中介服务
- A.人民政府
- B.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 C.人民检察院
- D.工会
- A.3
- B.5
- C.7
- D.10
- A.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
- B.5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
- C.10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
- D.1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
- A.程序正当
- B.合法行政
- C.权责统一
- D.高效便民
- A.70
- B.80
- C.100
- D.120
- A.现行相关立法滞后,不适应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工作的需要
- B.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的程序不规范
- C.组织事故调查的主体统一,调查组织职责法定化,事故调查批复的规定明确
- D.事故责任追究的力度不够
- A.1倍以上3倍以下
- B.1倍以上5倍以下
- C.5倍以上8倍以下
- D.5倍以上10倍以下
- A.查封
- B.取缔
- C.停产
- D.限期改正
- A.主要负责人
- B.安全检查人员
- C.特种作业人员
- D.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 A.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
- B.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 C.国务院国防科技工业主管部门
- D.国务院公安部门
- A.国务院公安部门
- B.国务院国防科技工业主管部门
- C.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 D.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
- A.公民
- B.个体工商户
- C.工厂
- D.基本单元
- A.可以给予
- B.特殊情况下可以给予
- C.不得给予
- D.经批准可以给予
- A.《安全生产法》
- B.《行政许可法》
- C.《行政处罚法》
- D.《宪法》
- A.施工预算图
- B.施工组织设计
- C.工程概算
- D.可行性研究报告
- A.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设置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 B.县级以上人民政府
- C.公安机关
- D.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设置的安全生产监察部门
- A.5
- B.15
- C.30
- D.45
- A.法律秩序
- B.安全生产法律体系
- C.依法监管的长效机制
- D.安全管理制度
- 63
-
依据《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条例》的规定,未经许可生产、销售民用爆炸物品的,由 ( )责令停止非法生产、销售活动,处1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并没收非法生产、销售的民用爆炸物品及其违法所得。
- A.公安机关
- B.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 C.国防科技工业主管部门
- D.质量监督检验检疫部门
- A.要求限期改正
- B.要求立即停止作业
- C.提出解决的建议
- D.建议组织职工撤离危险现场
- A.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
- B.国家标准或者地方标准
- C.地方标准或者企业标准
- D.行业标准或者地方标准
- A.行政机关准予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从事特定活动的事项
- B.赋予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特定权利并且具有数量限制的事项
- C.资格、资质方面的事项
- D.确定客体资格的事项
- A.生产经营单位必须依法备案
- B.负责安全生产监管职责的部门有权进行审查、检查
- C.负责安全生产监管职责的部门发现生产经营单位违法的,无权实施行政处罚
- D.这种备案制度不是一般的告知制度,而是一种审查监管制度
- A.毛纺织品
- B.烟花爆竹
- C.电动工具
- D.印刷品
- A.加强劳动保护
- B.有关保障从业人员劳动安全
- C.减少环境污染
- D.生产事故伤亡责任划分
- A.负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部门报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权限
- B.公安机关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
- C.县级以上人民政府
- D.负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部门
- A.建设单位
- B.施工单位
- C.监理单位
- D.监理工程师
- A.30
- B.15
- C.10
- D.5
- A.矿山安全资金
- B.矿山基建资金
- C.矿产品销售额
- D.矿山专项资金
- A.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
- B.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
- C.5万元以上8万元以下
- D.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
- A.一次性
- B.经常性
- C.年度
- D.定期
- A.刑事赔偿
- B.民事赔偿
- C.经济补偿
- D.国家赔偿
- A.省级以上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
- B.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 C.各级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
- D.各级人民政府
- A.投资规模大
- B.建设周期短
- C.生产环节多
- D.参与主体多
- A.县级人民政府
- B.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
- C.省级人民政府
- D.国务院
- A.一次性
- B.经常性
- C.阶段性
- D.定期
- A.1
- B.3
- C.5
- D.10
- A.3
- B.5
- C.15
- D.30
- A.行政机关在调查或者进行检查时,执法人员可以为1人
- B.行政机关在调查或者进行检查时应当向当事人或者有关人员出示合法证件
- C.询问或者检查时应当制作笔录
- D.对违法行为调查终结,行政机关负责人应当审查调查结果,酌情分别作出决定
- A.行政规章
- B.行政法规
- C.地方性法规
- D.地方政府规章
- A.原则
- B.目的
- C.内容
- D.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