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氨的同化
- B.氨化作用
- C.硝化作用
- D.反硝化作用
- A.适应期
- B.对数期
- C.稳定期
- D.衰亡期
- A.吸附
- B.复制与聚集
- C.有丝分裂
- D.释放
- A.污染物质因为稀释、沉淀、氧化还原、生物降解等作用,而使污染物质浓度降低的过程
- B.污染物质因为水中的生物活动,特别是微生物的氧化分解而使污染物质浓度降低的过程
- C.污染物质因为氧化、还原、分解等作用,而使污染物质浓度降低的过程
- D.污染物质由于稀释、扩散、沉淀或挥发等作用,而使污染物质浓度降低的过程
- A.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
- B.鱼虾类越冬场、洄游通道、水产养殖区
- C.工业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
- D.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 A.以湖库的最枯月平均水位和容量来计算
- B.以湖库的主要功能水质作为评价的标准,并确定需要控制的污染物质
- C.以湖库水质标准和水体水质模型计算主要污染物的允许排放量
- D.计算所得的水环境容量如果大于实际排污量,则需削减排污量,并进行削减总量计算
- A.第一相的厌氧活性污泥处于缺氧或厌氧态
- B.第二相的厌氧活性污泥处于绝对厌氧态
- C.第一相的微生物组成含大量的产氢产乙酸菌和少量产甲烷菌
- D.第二相的微生物组成含少量的产氢产乙酸菌和大量产甲烷菌
- A.正磷酸盐
- B.缩聚磷酸盐
- C.有机磷
- D.单质磷
- A.2.44mg/L
- B.2.78mg/L
- C.1.50mg/L
- D.2.15mg/L
- A.9.0~9.5
- B.9.8~10.2
- C.10.5~11.0
- D.8.8~9.2
- A.Q<sub>1</sub>=0.047m<sup>3</sup>/s,Q<sub>2</sub>=0.033m<sup>3</sup>/s
- B.Q<sub>1</sub>=0.057m<sup>3</sup>/s,Q<sub>2</sub>=0.023m<sup>3</sup>/s
- C.Q<sub>1</sub>=0.050m<sup>3</sup>/s,Q<sub>2</sub>=0.040m<sup>3</sup>/s
- D.Q<sub>1</sub>=0.050m<sup>3</sup>/s,Q<sub>2</sub>=0.020m<sup>3</sup>/s
- A.风
- B.云况
- C.能见度
- D.大气稳定度
- A.空气中微生物数量较多,而且可以长期存在
- B.城市上空的微生物比农村少
- C.空气中的微生物主要来源于地面、水面、动物体表、排泄物等
- D.—般情况,有植被的地表上空微生物比无植被的地表上空多
- 14
-
凯氏氮是指()。
- A.全部有机氮
- B.部分有机氮和氨氮
- C.硝态氮
- D.氨氮
- A.光化学烟雾
- B.酸雨
- C.臭氧层破坏
- D.温室效应
- A.5mg/L,15mg/L,10mg/L
- B.8mg/L,15mg/L,0.5mg/L
- C.5mg/L,20mg/L,10mg/L
- D.5mg/L,15mg/L,0.5mg/L
- A.1/17
- B.1/19
- C.1/21
- D.1/23
- A.氨的同化
- B.氨化作用
- C.硝化作用
- D.反硝化作用
- A.不同形式的喷嘴,紊流系数确定后,射流边界层的外边界线也就被确定,并且按照一定的扩散角向前做扩散运动
- B.气体射流中任意点上的压强小于周围气体的压强
- C.在射流主体段的不断混掺,各射流各断面上的动量不断增加,也就是单位时间通过射流各断面的流体总动量不断增加
- D.紊动射流横断面上流速分布规律是:轴心处速度最大,从轴心向边界层边缘速度逐渐减小至零。越靠近射流出口,各断面速度分布曲线的形状越扁平化
- A.急性毒性
- B.浸出毒性
- C.吸入毒性
- D.慢性毒性
- A.3428.6mg/m<sup>3</sup>
- B.3310.3mg/m<sup>3</sup>
- C.3551.1mg/m<sup>3</sup>
- D.1242.9mg/m<sup>3</sup>
- A.有机质较高,水质较差
- B.有机质较低,水质较差
- C.有机质较低,水质较好
- D.有机质较高,水质较好
- A.7MW
- B.8MW
- C.9MW
- D.10MW
- A.从大到小的损失大
- B.从小到大的损失大
- C.一样大
- D.不确定
- A.采用特定专利或者专有技术
- B.建筑艺术造型有特殊要求的
- C.与建设单位有长期业务关系的
- D.国务院规定的其他建筑工程勘察、设计
- A.正常值
- B.偏离值
- C.离群值
- D.非正常值
- A.19.5m<sup>2</sup>
- B.21.4m<sup>2</sup>
- C.20.6m<sup>2</sup>
- D.20.3m<sup>2</sup>
- A.15g
- B.20g
- C.25g
- D.视情况而定
- 29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开大阀门,管路特性曲线会变得更陡
- B.泵的工作点是管路特性曲线与泵的特性曲线交点
- C.管路特性曲线与管壁粗糙度无关
- D.阀门开大或关小,泵的工况点不变
- A.COD和有机酸浓度较低,但逐渐升高
- B.COD和有机酸浓度都很高
- C.COD和有机酸浓度降低,pH值介于6.5~7.5之间
- D.COD很低,有机酸浓度很高
- A.没有静态环境容量,还有动态环境容量
- B.有静态环境容量,也有动态环境容量
- C.没有静态环境容量,也没有动态环境容量
- D.没有动态环境容量,还有静态环境容量
- A.烟囱的有效高度为烟囱的几何高度与烟气的抬升高度之和
- B.产生烟气抬升的原因是烟气在烟囱出口具有一定的初始动量,同时周围空气对烟气产生一定的浮力
- C.决定烟气抬升高度的主要因素为烟气出口流速、烟囱出口内径以及烟气与周围大气之间的温差
- D.烟气抬升高度的常用计算公式包括霍兰德(Holland)公式、布里格斯(Briggs)公式和我国国家标准中规定的公式
- A.改造前的18.75%
- B.改造前的27.75%
- C.改造前的31.45%
- D.改造前的16.77%
- A.烟尘
- B.烟尘、氧化酶
- C.水泥尘
- D.水泥尘、烟尘
- A.16.4m<sup>3</sup>/s
- B.10.31m<sup>3</sup>/s
- C.18.00m<sup>3</sup>/s
- D.20.10m<sup>3</sup>/s
- A.氧化酶
- B.水解酶
- C.裂解酶
- D.转移酶
- A.层流
- B.紊流
- C.急流
- D.缓流
- A.1.22
- B.1.18
- C.1.15
- D.1.04
- A.排入环境的某种污染物使得环境中该种污染物的浓度发生了变化
- B.排入环境的某种污染物破坏了该环境的功能
- C.排入环境的某种污染物超出了该环境的环境容量
- D.排入环境的某种污染物超出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 A.Q=0.0178m<sup>3</sup>/s,减小虹吸管管径,可以增大出流量
- B.Q=0.0178m<sup>3</sup>/s,减小虹吸管长度,可以增大出流量
- C.Q=1.78m3/s,增大虹吸管管径,可以增大出流量
- D.Q=1.78m<sup>3</sup>/s,减小虹吸管内壁的粗糙度,可以增大出流量
- A.未经有关部门批准,不得转让给他人使用
- B.转让给他人使用的,应当防止产生污染
- C.不得转让给没有污染防治能力的他人使用
- D.不得转让给他人使用
- A.有机物污染
- B.重金属污染
- C.生物污染
- D.N和P污染
- A.稳定塘处理系统基建投资省,但占地面积较大
- B.稳定塘处理系统运行管理方便,但运行效果受自然气候影响较大
- C.稳定塘出水及塘体内可进行污水资源化利用,但易形成地下水等二次污染
- D.稳定塘系统可以处理多种污水,而且处理负荷没有限制
- A.建设项目的名称、地点、建设性质及规模
- B.建设项目的主要原料、燃料及其来源和储运情况
- C.废物的综合利用和处理、处置方案
- D.交通运输情况及场地的开发利用
- A.管路阻抗系数的变化
- B.管路特性曲线的平移
- C.水泵特性曲线的变化
- D.水泵运行台数的变化
- A.原核生物界
- B.真核生物界
- C.真菌界
- D.原生生物界
- A.I类
- B.II类
- C.III类
- D.IV类
- A.硫是生物必需的大量元素之一
- B.硫是生物体内某些氨基酸、维生素和辅酶的成分
- C.有机硫化物被微生物分解而释放出硫化氢的过程叫脱硫作用
- D.反硫化作用是将H<sub>2</sub>S氧化成硫单质的过程
- A.企业的总排放口
- B.车间或车间处理设施的排放口
- C.接纳废水的市政排水管道或河渠的入口处
- D.污水处理池中
- A.加快反应速度,同时改变反应平衡点
- B.具有高度的专一性
- C.反应条件温和
- D.对环境条件很敏感
- A.未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同意,擅自拆除或者闲置防治的设施,污染物排放超过规定的排放标准的,由单位主管部门监督重新安装使用
- B.对经限期治理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企业事业单位,除依照国家规定加收超标准棑污费外,可以根据所造成的危害后果处以罚款,或者责令停业、关闭
- C.建设项目的防治污染设施没有建成或者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投入生产或者使用的,由批准该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生产或者使用,可以并处罚款
- D.对违反本法规定,造成环境污染事故的企业事业单位,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依照法律规定行使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根据所造成的危害后果处以罚款;情节严重的,对有关责任人员由其所在单位或者政府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
- A.幕景分析法通常用来对预测对象的未来发展作出种种设想或预计,是一种直观的定性预测方法
- B.幕景分析法从现在的情况出发,把将来发展的可能性以电影脚本的形式进行综合描述
- C.幕景分析法不只描绘出一种发展途径,而是把各种可能发展的途径,用彼此交替的形式进行描绘
- D.幕景分析法所描述的是未来发展某一时刻静止的图景
- A.放磷和吸磷
- B.吸磷和放磷
- C.都是吸磷
- D.都是放磷
- A.16mg/L
- B.6mg/L
- C.2mg/L
- D.不能确定
- A.0.19mg/m<sup>3</sup>
- B.0.17mg/m<sup>3</sup>
- C.11mg/m<sup>3</sup>
- D.10mg/m<sup>3</sup>
- A.好氧呼吸>厌氧呼吸
- B.厌氧呼吸>好氧呼吸
- C.发酵>好氧呼吸
- D.发酵>厌氧呼吸
- A.防治污染处理
- B.充分燃烧
- C.脱尘脱硫处理
- D.净化
- A.R=153kN,方向向右
- B.R=10.6kN,方向向右
- C.R=153kN,方向向左
- D.R=10.6kN,方向向左
- A.水质监测项目可依据水体功能和污染源的类型不同而异
- B.水质监测可分为环境水体监测和水污染源监测
- C.臭氧是大气和废气监测项目的必测项目
- D.监测大气污染物时,根据优先监测原则选择那些危害大、涉及范围广、已建立成熟的测定方法,并有标准可比的项目进行监测
- A.更加浅
- B.更加深
- C.不变
- D.不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