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氨的同化
- B.氨化作用
- C.硝化作用
- D.反硝化作用
- A.适应期
- B.对数期
- C.稳定期
- D.衰亡期
- A.吸附
- B.复制与聚集
- C.有丝分裂
- D.释放
- A.污染物质因为稀释、沉淀、氧化还原、生物降解等作用,而使污染物质浓度降低的过程
- B.污染物质因为水中的生物活动,特别是微生物的氧化分解而使污染物质浓度降低的过程
- C.污染物质因为氧化、还原、分解等作用,而使污染物质浓度降低的过程
- D.污染物质由于稀释、扩散、沉淀或挥发等作用,而使污染物质浓度降低的过程
- A.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
- B.鱼虾类越冬场、洄游通道、水产养殖区
- C.工业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
- D.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 A.以湖库的最枯月平均水位和容量来计算
- B.以湖库的主要功能水质作为评价的标准,并确定需要控制的污染物质
- C.以湖库水质标准和水体水质模型计算主要污染物的允许排放量
- D.计算所得的水环境容量如果大于实际排污量,则需削减排污量,并进行削减总量计算
- A.第一相的厌氧活性污泥处于缺氧或厌氧态
- B.第二相的厌氧活性污泥处于绝对厌氧态
- C.第一相的微生物组成含大量的产氢产乙酸菌和少量产甲烷菌
- D.第二相的微生物组成含少量的产氢产乙酸菌和大量产甲烷菌
- A.正磷酸盐
- B.缩聚磷酸盐
- C.有机磷
- D.单质磷
- A.2.44mg/L
- B.2.78mg/L
- C.1.50mg/L
- D.2.15mg/L
- A.9.0~9.5
- B.9.8~10.2
- C.10.5~11.0
- D.8.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