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竞赛游泳池
- B.公共游泳池
- C.训练游泳池
- D.露天游泳池
- A.通道内
- B.下
- C.贴邻
- D.上
- A.中水原水系统
- B.中水供水系统
- C.中水处理系统
- D.中水给水系统
- A.檐沟外排水宜按压力流设计
- B.天沟外排水宜按重力流设计
- C.高层建筑的屋面雨水排水宜按重力流设计
- D.工业厂房、库房、公共建筑的大型屋面雨水排水宜按压力流设计
- A.地形
- B.生活习惯
- C.建筑物使用性质
- D.卫生器具
- A.室外消火栓的间距不应超过120m
- B.室外消火栓的保护半径不应超过150m
- C.人防工程室外消火栓距人防工程出入口不宜小于5m
- D.室外消火栓应设置在便于消防车使用的地点
- A.吸附质向活性炭颗粒表面的扩散过程
- B.吸附质在活性炭颗粒内部孔隙间的扩散阶段
- C.吸附在活性炭颗粒内部孔隙表面上的吸附反应阶段
- D.吸附在活性炭颗粒内部孔隙表面上的扩散阶段
- A.颗粒间的间隙水
- B.颗粒间毛细管内的毛细水
- C.污泥内部的内部水
- D.颗粒表面的吸附水
- A.常温
- B.低温
- C.中温
- D.高温
- A.确定污水处理厂厂址及用地面积
- B.根据污水处理流程进行单体构筑物设计计算、工程造价计算
- C.污水处理厂平面布置和高程布置,污水连接管线计算,确定泵的扬程和泵的数量
- D.污水处理厂污泥工艺设计计算
- A.胶体性有机物
- B.可溶性有机物
- C.漂浮物
- D.悬浮物
- A.微生物
- B.有机物
- C.无机物
- D.溶解氧
- A.质脆易碎
- B.不宜长途运输
- C.抗弯抗拉强度低
- D.不能收内压
- A.地基
- B.基础
- C.轴线
- D.管座
- A.ATM
- B.DBA
- C.DBL
- D.EDTA
- A.管径200mm的最小设计坡度为0.004
- B.管径300mm的最小设计坡度为0.003
- C.管径200mm的最小设计坡度为0.003
- D.管径300mm的最小设计坡度为0.004
- A.污水收集系统
- B.再生水厂
- C.回用水管理
- D.再生水输配系统
- A.在符合城镇整体规划的前提下,能使给水系统布局合理
- B.施工、运行和维护方便
- C.少拆迁,不占或少占良田;要有发展扩建余地
- D.有较好的废水排除条件,使沉淀池排泥及滤池冲洗水排除方便
- A.点滴式
- B.薄膜式
- C.点滴薄膜式
- D.干湿式
- A.接触絮凝
- B.泥渣回流
- C.澄清过程
- D.接触反应
- A.可适用于大中小型水厂
- B.单池面积一般不宜大于100m<SUP>2</SUP>
- C.有条件时尽量采用表面冲洗或空气助洗设备
- D.单池面积可达150m<SUP>2</SUP>
- A.骨胶有粒状和片状两种,来源丰富,骨胶一般和三氯化铁混合使用
- B.投加量少,投加方便
- C.原来取自海草,海带根或海带等
- D.SA价格较贵,产地只限于沿海
- A.在河流水位变幅较大,河滩宽阔,河岸又高,自流管埋设很深
- B.枯水期时,主流离岸较远而水位较低
- C.受岸边地质条件限制,自流管需埋设在岩层时
- D.在防洪堤内建泵房又不可破坏洪堤时
- A.旋启式
- B.单一功能水泵控制阀
- C.微阻缓闭式
- D.多功能水泵控制阀
- A.工业用水宜采用地表水源,饮用水宜采用地下水源
- B.利用经处理后的污水灌溉农田
- C.利用海水作为某些工业的给水水源
- D.人工回灌地下水即用地表水补充地下水,以丰水年补充缺水年,以用水少的冬季补充用水多的夏季
- A.水厂
- B.水池
- C.泵站
- D.水塔
- A.居住条件
- B.工业生产工艺
- C.产值
- D.设备能力
- A.水压
- B.外部荷载
- C.施工维护
- D.土的性质
- A.重复使用
- B.循环利用
- C.重复利用
- D.循环使用
- 30
-
城镇给水系统分为( )。
- A.统一系统
- B.分质系统
- C.分压系统
- D.分区系统
- A.体育场、影剧院的小时变化系数与教学楼相同
- B.住宅的饮水小时变化系数比宾馆大
- C.小时变化系数不可能小于1
- D.饮水的小时变化系数指饮水供应时间内的变化系数
- A.0.65
- B.0.75
- C.0.85
- D.0.95
- A.柔性接口机制铸铁排水管
- B.耐热塑料管
- C.普通UPVC管
- D.钢筋混凝土管
- A.住宅平均时耗热量+公共建筑平均时耗热量
- B.住宅平均时耗热量+公共建筑最大时耗热量
- C.住宅最大时耗热量+公共建筑平均时耗热量
- D.住宅最大时耗热量+公共建筑最大时耗热量
- A.0.35
- B.0.5
- C.0.7
- D.0.9
- A.保护容积
- B.污水部分容积
- C.污泥部分容积
- D.化粪池总容积
- A.原水→格栅→调节池→生物处理→沉淀→过滤一消毒→中水贮水池
- B.原水→格栅→调节池→生物处理→沉淀池→混凝沉淀→过滤→消毒→中水贮水池
- C.原水→调节池→物化处理→过滤→消毒→中水贮水池
- D.原水→格栅→物化处理→过滤→消毒→中水贮水池
- A.9层及9层以下
- B.7层
- C.5层
- D.2层
- A.1
- B.0.5
- C.1.5
- D.2
- A.铝塑复合管
- B.涂塑钢管
- C.镀锌钢管
- D.PPR管
- A.水塞流,附壁螺旋流,水膜流
- B.附壁螺旋流,水膜流,水塞流
- C.水膜流,水塞流,附壁螺旋流
- D.附壁螺旋流,水塞流,水膜流
- A.热水出水管上
- B.热媒出水管上
- C.冷水出水管上
- D.热水回水管上
- A.泡沫液的发泡倍数
- B.泡沫液与水的混合比倍数
- C.泡沫液与水的密度倍数
- D.泡沫液与水的重量比倍数
- A.1.5
- B.1.2
- C.1.8
- D.1.6
- A.废水吸附法
- B.吸附法
- C.降解法
- D.离子交换法
- A.气浮
- B.氧化还原
- C.调节
- D.中和
- A.小口管径让大口管径
- B.无压管让有压管
- C.设计管线让已建管线
- D.支管让干管
- A.污水泵站
- B.合流污水泵站
- C.给水泵站
- D.雨水泵站
- A.反渗透处理技术只能去除无机盐类
- B.反渗透是一种膜分离技术,多用于污水中有机物的分离
- C.反渗透处理工艺的核心部件是半渗透膜
- D.反渗透前处理技术不因原水水质而异
- A.在氧气不能透入的里侧深部是厌氧性膜
- B.是高度疏水物质
- C.与水层之间没有物质传递
- D.厌氧层分解有机物的产物是CO<SUB>2</SUB>和H<SUB>2</SUB>O
- A.放射性废水
- B.排除口污水氨氮150mg/L以上
- C.排除口污水总溶解固体1500mg/L以上
- D.生活污水
- A.以好氧菌为主体的微生物种群,被处理的原污水内必须含有足够的溶解氧
- B.以好氧菌为主体的微生物种群,曝气池内必须有足够的溶解氧
- C.以厌氧菌为主体的微生物种群,被处理的原污水内不能含有溶解氧
- D.以厌氧菌为主体的微生物种群,曝气池内不能有溶解氧
- A.点源污染和非点源污染
- B.无机物和有机物
- C.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
- D.初期雨水
- A.农业灌溉
- B.水产养殖
- C.景观用河道水
- D.生活用水
- A.超高
- B.缓冲层高
- C.污泥斗高度
- D.有效水深
- A.排水区界
- B.排水界限
- C.排水定额
- D.排水极限
- A.直流式合流制
- B.分流制
- C.截流式合流制
- D.完全分流制
- A.压力管道
- B.水房
- C.出水口
- D.泵站
- A.胶体由胶核、电位形成离子组成
- B.胶体由胶核、电位形成离子、束缚反离子和自由反离子构成
- C.胶体由胶核及其周围的双包层构成
- D.胶体由胶核、吸附层和扩散层构成
- A.0.2
- B.0.3
- C.0.15
- D.0.25
- A.20~70S<SUP>-1</SUP>,104~10<SUP>5</SUP>
- B.20~65S<SUP>-1</SUP>,103~10<SUP>5</SUP>
- C.20~70S<SUP>-1</SUP>,103~10<SUP>4</SUP>
- D.20~60S<SUP>-1</SUP>,104~10<SUP>5</SUP>
- A.小于
- B.大于
- C.等于
- D.不确定
- A.不产生污染、不散发气味、不损坏设备
- B.不发生腐蚀、不产生沉积物、不繁衍微生物
- C.不污染道路、不损坏绿化、不影响产品
- D.不产生噪声、不散发大量水汽、不扬起粉尘
- A.水泵扬程,m
- B.水泵压水管路和吸水管路的水头损失,m
- C.排水槽顶与清水池最低水位高差,m
- D.安全水头,m
- A.平均值
- B.假设值
- C.估计值
- D.标准值
- A.管段流量
- B.折算流量
- C.节点水压
- D.校正流量
- A.最高日最高时用水量
- B.最高用水量
- C.最高日最高时用水量及设计水压
- D.最高日平均用水量
- A.分区给水系统应用最广
- B.分区给水系统的水泵型号单一,长期运行电费较高
- C.分质给水系统水处理费用低
- D.统一给水系统简单,应用最广泛
- A.管网设计水量Qh等于泵站最高级供水量与水塔供水量之和
- B.管网设计水量Qh等于塔供水量
- C.管网设计水量Qh等于泵站最高级供水量与水塔供水量之差
- D.管网设计水量Qh等于泵站供水量
- A.50
- B.100
- C.150
- D.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