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签证费
- B.公证费
- C.中介代理服务费
- D.咨询服务费
- E.企业管理费
- A.行政机关
- B.法院
- C.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
- D.受委托的组织
- E.仲裁机构
- A.信息成本
- B.技术成本
- C.风险控制成本
- D.政策成本
- E.缔约成本
- A.购入成本
- B.操作人工费用
- C.维护保养的费用
- D.处置、废弃成本
- E.沉没成本
- A.低层级部门做出决策的数量
- B.低层级部门决策的范围
- C.低层级所做决策的重要性
- D.高层级对决策控制的范围
- E.高层级对决策控制的程度
- A.行政案件由最初作出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经复议的案件,也可以由复议机关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 B.高级人民法院管辖全国范围内重大、复杂的第一审行政案件
- C.经最高人民法院批准,高级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审判工作的实际情况,确定若干人民法院跨行政区域管辖行政案件
- D.对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不服提起的诉讼,由被告所在地或者原告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 E.最高人民法院管辖本辖区内重大、复杂的第一审行政案件
- A.行政法规可以设定除限制人身自由、吊销企业营业执照以外的行政处罚
- B.地方性法规可以设定除限制人身自由以外的行政处罚
- C.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教处罚,只能由法律设定
- D.法律对违法行为已经作出行政处罚规定,行政法规需要作出具体规定的,必须在法律规定的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种类和幅度的范围内规定
- E.法律可以设定各种行政处罚
- A.服务采购
- B.国内采购
- C.货物采购
- D.国际采购
- E.工程采购
- A.有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的具体措施
- B.需要拆迁的,已全部拆迁完毕
- C.有满足施工需要的施工图纸及技术资料
- D.在城市规划区的建筑工程,已经取得规划许可证
- E.已经办理该建筑工程用地批准手续
- A.质押
- B.抵押
- C.留置
- D.订金
- E.定金
- A.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应当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作出行政行为之日起6个月内提出;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 B.因不动产提起诉讼的案件自行政行为作出之日起超过10年,其他案件自行政行为作出之日起超过3年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 C.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不服复议决定的,可以在收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21日内向人民 法院提起诉讼
- D.法律、法规规定应当先向行政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
- E.对属于人民法院受案范围的行政案件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先向行政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 A.行政复议机关在对被申请人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查时,认为其依据不合法,本机关有权处理的,应当在42日内依法处理
- B.申请人在申请行政复议时,一并提出对《行政复议法》所列有关规定的审查申请的,行政复议机关对该规定无权处理的,应当在14日内按照法定程序转送有权处理的行政机关依法处理,有权处理的行政机关应当在72日内依法处理
- C.申请人在申请行政复议时没有提出行政赔偿请求的,行政复议机关在依法决定撤销或者变更罚款,撤销违法集资、没收财物、征收财物、摊派费用以及对财产的查封、扣押、冻结等具体行政行为时,应当同时责令被申请人返还财产,解除对财产的查封、扣押、冻结措施,或者赔偿相应的价款
- D.行政复议机关在对被申请人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查时,认为其依据不合法,本机关无权处理的,应当在7日内按照法定程序转送有权处理的国家机关依法处理
- E.申请人在申请行政复议时可以一并提出行政赔偿请求,行政复议机关对符合国家赔偿法的有关规定应当给予赔偿的,在决定撤销、变更具体行政行为或者确认具体行政行为违法时,应当同时决定被申请人依法给予赔偿
- A.发明
- B.实用新型
- C.外观设计
- D.知识产权
- E.使用发明
- A.市场主体的自主性
- B.市场活动的竞争性
- C.市场关系的平等性
- D.市场运行的法制性
- E.市场交易的开放性
- A.实用性
- B.适用性
- C.可靠性
- D.耐久性
- E.科学性,
- A.信息成本
- B.技术成本
- C.风险控制成本
- D.评标成本
- E.政策成本
- A.国家发展改革委
- B.国有资产审计部
- C.住房城乡建设部
- D.商务部
- E.财政部
- A.个人监督
- B.行业监督
- C.定期监督
- D.国家监督
- E.社会监督
- A.保护性民事法律关系
- B.权利性民事法律关系
- C.单一民事法律关系
- D.绝对法律关系
- E.相对法律关系
- A.民事法律责任
- B.行政法律责任
- C.刑事法律责任
- D.商业法律责任
- E.合同法律责任
- A.仲裁协议应当是书面形式
- B.仲裁协议可以是口头订立的,但需双方认可
- C.仲裁协议必须在剖纷发生前达成
- D.没有仲裁协议,也就无法进行仲裁
- E.仲裁协破排除了人民法院对合同争议解决的管辖权
- A.诚实信用
- B.合法
- C.公开
- D.公正
- E.公平
- A.申请事项依法不属于行政机关职权范围的,应当即时作出不予受理的决定,并告知申请人向有关行政机关申请
- B.申请事项属于行政机关职权范围,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或者申请人按照行政机关的要求提交全部补正申请材料的,应当受理行政许可申请
- C.申请材料存在可以当场更正的错误的,应当允许申请人当场更正
- D.申请事项依法不需要取得行政许可的,应当即时告知申请人不受理
- E.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应当当场或者在7日内一次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逾期不告知的,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即为受理
- A.公开透明原则
- B.公正原则
- C.诚实信用原则
- D.公平竞争原则
- E.自愿原则
- A.将乙的申请提交港口所在地的中级法院裁定
- B.不予受理,告知乙直接向有关申诰
- C.将乙的申请提交甲所在地的基层法院裁定
- D.审查后直接作出财产保全裁定,由设备所在地的法院执行
- A.对管辖权有异议
- B.准许或者不准许撤诉
- C.保全和先予执行
- D.驳回起诉
- E.不予受理
- A.依照法律或行政命令成立,需要进行核准登记程序,才可取得机关法人资格
- B.有独立的经费
- C.具有相应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
- D.主要从事国家行政管理活动
- A.决策成本
- B.搜寻成本
- C.信息成本
- D.履约成本
- A.21
- B.14
- C.30
- D.10
- A.仲裁事项
- B.选定的仲裁委员会
- C.请求仲裁的意思表示
- D.仲裁裁决的效力
- A.完全竞争市场
- B.完全垄断市场
- C.垄断竞争市场
- D.寡头市场
- A.3
- B.5
- C.8
- D.6
- A.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应当自收到经营者提交的符合《反垄断法》规定的文件、资料之日起45日内,对申报的经营者集中进行初步审查,作出是否实施进一步审查的决定,并书面通知经营者
- B.经营者提交的文件、资料不完备的,应当在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规定的期限内补交文件、资料
- C.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作出决定前,经营者不得实施集中
- D.经营者逾期未补交文件、资料的,视为未申报
- A.应按乙、丙的意见作出仲裁裁决
- B.乙、丙应服从并按甲的意见作出仲裁裁决
- C.应将甲、乙、丙各自的意见全部列出提交仲裁委员会作出决定
- D.应按甲的意见作出仲裁裁决,同时必须在笔录中如实记载乙、丙的意见
- A.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滥用行政权力实施排除、限制竞争行为的,由上级机关责令改正
- B.经营者实施垄断行为,给他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 C.对反垄断法规定的罚款,反垄断执法机构确定具体罚款数额时,应当考虑违法行为的性质、程度和持续的时间等因素
- D.经营者违反《反垄断法》规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由反垄断执法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上一年度销售额5%~15%的罚款
- A.设备折旧费
- B.原材料运费
- C.运输包装费用
- D.技术转让费
- A.人民法院对起诉行政机关没有依法支付抚恤金、最低生活保障金和工伤、医疗社会保险金的案件,权利义务关系明确、不先予执行将严重影响原告生活的,可以根据原告的申请,裁定先予执行
- B.经人民法院传票传唤,原告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或者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的,可以按照撤诉处理;被告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或者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的,可以缺席判决
- C.复议期间停止裁定的执行 。
- D.当事人对先予执行裁定不服的,可以申请复议一次
- A.采购目的的营利性
- B.采购工具的规范性
- C.采购规则的适用性
- D.采购资金来源的公共性
- A.供应商数目较多
- B.供应商决定价格
- C.不存在替代品
- D.资本进入非常困难
- A.公开透明
- B.公平竞争
- C.公正
- D.诚实信用
- A.功能需求
- B.价格需求
- C.数量需求
- D.质量需求
- A.2个
- B.3个
- C.4个
- D.1个
- A.系统内和系统外
- B.招标人管理和程序管理
- C.项目管理和运作管理
- D.公共管理和工商管理
- A.第一类物资
- B.第二类物资
- C.第三类物资
- D.第四类物资
- A.发布招标公告
- B.编制好招标文件
- C.组织资格预审
- D.组织现场踏勘
- A.动态投资回收期法
- B.净现值和净现值率法
- C.内部收益率法
- D.获利指数法
- A.第一类物资
- B.第二类物资
- C.第三类物资
- D.第四类物资
- A.采购人员
- B.经办人员
- C.技术专家
- D.评标人
- A.交易成本
- B.供求分析
- C.期望选择
- D.成本理论
- A.2
- B.3
- C.5
- D.10
- A.28
- B.21
- C.30
- D.15
- A.采购管理体制机制及流程
- B.采购类别及规模
- C.采购企业与供应商的合作关系
- D.采购分包与批量批次
- A.30
- B.21
- C.28
- D.15
- A.大宗成熟商品
- B.大型演出服务
- C.大型工程建设
- D.建筑外观设计
- A.使用功能
- B.美观功能
- C.基本功能
- D.扩展功能
- A.市场利息率
- B.投资收益率
- C.资产收益率
- D.内部收益率
- A.代理人给予委托人的补偿大于他的约束成本
- B.代理人给予委托人的补偿小于他的约束成本
- C.代理人给予委托人的补偿等于他的约束成本
- D.代理人给予委托人的补偿与他的约束成本没有关系
- A.净现值
- B.净现值率
- C.活力指数
- D.内部收益率
- A.质量
- B.成本
- C.时间
- D.供给
- A.3%
- B.5%
- C.8%
- D.10%
- A.招标采购行为符合经济学中的理性选择准则
- B.满足采购需求的目标数不少于最低竞争数
- C.招标行为是合作竞争
- D.招标行为是完全竞争
- A.风险
- B.利润
- C.价格
- D.成本
- A.10
- B.15
- C.20
- D.30
- A.5000
- B.8000
- C.10000
- D.12000
- A.招标人影响
- B.招标代理机构影响
- C.专家自身利益的考量
- D.招标项目特点产生的影响
- A.5
- B.2
- C.4
- D.3
- A.7
- B.21
- C.14
- D.5
- A.生产成本
- B.市场因素
- C.战略因素
- D.政府因素
- A.公共利益难以被准确捕捉
- B.决策信息的不完全性
- C.社会公众的短见
- D.对公共政策的监督难以严格落实
- A.一次性
- B.技术经济性
- C.规范性
- D.竞争性
- A.不存在政府失灵,也不存在市场失灵
- B.存在政府失灵,不存在市场失灵
- C.不存在政府失灵,存在市场失灵
- D.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同时存在
- A.1年
- B.2年
- C.3年
- D.5年
- A.主动性
- B.多样性
- C.灵动性
- D.个性化
- A.公开招标
- B.邀请招标
- C.竞争性谈判
- D.询价
- A.21
- B.28
- C.7
- D.30
- A.计划
- B.组织
- C.领导
- D.控制
- A.1/3
- B.2/5
- C.1/2
- D.2/3
- A.制定机构
- B.全国人大
- C.全国人发常委会
- D.国务院
- A.判决认定财产无主后,原财产所有人或者继承人出现,在民法通则规定的诉讼时效期间可以对财产提出请求,人民法院审查属实后,应当作出新判决,撤销原判决
- B.人民法院受理申请后,经审查核实,应当发出财产认领公告,公告满半年无人认领的,判决认定财产无主,收归国家或者集体所有
- C.申请认定财产无主,由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向财产所在地基层人民法院提出
- D.申请书应当写明财产的种类、数量以及要求认定财产无主的根据
- A.计划
- B.组织
- C.领导
- D.控制
- A.合理分配收入
- B.经济效率
- C.资源配置
- D.环境保护
- A.10
- B.20
- C.30
- D.45
- A.人民法院对管辖权发生争议,由争议双方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报它们的共同上级人民法院指定管辖
- B.最高人民法院管辖第一审行政案件
- C.下级人民法院对其管辖的第一审行政案件,认为需要由上级人民法院审理或者指定管辖的,可以报请上级人民法院决定
- D.上级人民法院有权审理下级人民法院管辖的第一审行政案件
- A.采购管理成本
- B.采购价格
- C.采购风险
- D.采购数量
- A.假定
- B.处理
- C.制裁
- D.监督
- A.3
- B.5
- C.10
- D.15
- A.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
- B.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
- C.可控成本与不可控成本
- D.直接生产成本与间接生产成本
- A.战略分析
- B.战略制定
- C.战略实施
- D.日常管理
- A.《公司法》
- B.《合同法》
-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
- D.《城市规划法》
- A.福利经济理论
- B.新福利经济理论
- C.公共选择理论
- D.外部性理论
- A.30
- B.60
- C.45
- D.50
- 92
-
根据《行政许可法》规定,行政许可采取统一办理或者联合办理、集中办理的,办理的时间不得超过45日,45日内不能办结的,经本级人民政府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 )日,并应当将延长期限的理由告知申请人。
- A.30
- B.28
- C.15
- D.21
- A.大量买方卖方
- B.产品差异性
- C.资本高度流动性
- D.信息完全性
- A.激励机制与监督约束机制
- B.信息公开机制与激励机制
- C.信息公开机制与监督约束机制
- D.激励机制与市场机制
- A.12
- B.8
- C.10
- D.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