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水平考试(中级)网络工程师上午(基础知识)试题模拟试卷24

如果您发现本试卷没有包含本套题的全部小题,请尝试在页面顶部本站内搜索框搜索相关题目,一般都能找到。
1

(65)

  • A.half duplex
  • B.full duplex
  • C.half or full duplex
  • D.half and full duplex
2

(64)

  • A.a primary station
  • B.one or more primary stations
  • C.a secondary station
  • D.one or more secondary stations
3

(63)

  • A.a primary station
  • B.one or more primary stations
  • C.a secondary station
  • D.one or more secondary stations
5

(62)

  • A.a peer to peer
  • B.a point-to-point
  • C.not a peer to peer
  • D.a peer to peers
6

(59)

  • A.bits
  • B.frequencies
  • C.packets
  • D.messages
7

(60)

  • A.rate
  • B.velocity
  • C.bandwidth
  • D.period
8

(57)

  • A.direct-sequence
  • B.discrete-sequence
  • C.duplicate-sequence
  • D.dedicate-sequence
9

(58)

  • A.data
  • B.byte
  • C.packet
  • D.bit
11

(55)

  • A.无连接
  • B.虚拟
  • C.临时
  • D.永久
12

(54)

  • A.1
  • B.2
  • C.3
  • D.4
14

(52)

  • A.32Kbit/s
  • B.64Kbit/s
  • C.128Kbit/s
  • D.512Kbit/s
15

(51)

  • A.时分多路
  • B.空分多路
  • C.波分多路
  • D.频分多路
17

(48)

  • A.变址寻址
  • B.相对寻址
  • C.间接寻址
  • D.立即数寻址
18

(49)

  • A.堆栈寻址
  • B.间接寻址
  • C.立即数寻址
  • D.相对寻址
21

(46)

  • A.D级
  • B.C1级
  • C.C2级
  • D.B级
22

(44)

  • A.两次握于机制
  • B.三次握手机制
  • C.滑动窗口机制
  • D.Windows窗口机制
23

在TCP中,使用了(26)来保证网络中不出现重复请求报文,而流控则使用了(27)。

  • A.两次握手机制
  • B.三次握手机制
  • C.滑动窗口机制
  • D.Windows窗口机制
24

(41)

  • A.get
  • B.get-next
  • C.set
  • D.trap
25

(42)

  • A.无请求
  • B.有请求
  • C.无响应
  • D.有响应
26

(40)

  • A.配置管理
  • B.审计管理
  • C.用户管理
  • D.安全管理
27

(39)

  • A.入侵管理
  • B.性能管理
  • C.故障管理
  • D.日志管理
29

(37)

  • A.CTS
  • B.DTR
  • C.RD
  • D.RI
30

(35)

  • A.-3~-15V
  • B.+3~+15V
  • C.+5~+15V
  • D.-5~-15V
31

(36)

  • A.DCD
  • B.TD
  • C.RTS
  • D.DSR
32

(34)

  • A.V.35
  • B.V.11
  • C.V.24
  • D.V.28
33

物理层的电气特性有多种标准,其中CCITT的V.11建议中规定(44)。常用的 EIA RS-232接口的电气特性与CCITT的(45)兼容,在这种电路中,数据“1”的接口电平规定为(46)。在RS-232定义的接口线中,(47)表示计算机请求发送数据,(48)表示计算机准备接收数据。

  • A.发送器采用非平衡方式工作,接收器采用平衡方式工作
  • B.发送器采用平衡方式工作,接收器采用非平衡方式工作
  • C.发送器和接收器都采用非平衡方式工作
  • D.发送器和接收器都采用平衡方式工作
34

以下关于集线器的分类,不正确的是(43)。

  • A.无源(Passive)集线器、有源(Active)集线器和切换式集线路
  • B.插入式集线器、转接式集线器
  • C.切换式集线器、共享式集线器和堆叠共享式集线器
  • D.共享式集线器和独立式集线器
35

(31)

  • A.电路交换
  • B.分组交换
  • C.信元交换
  • D.虚电路交换
36

(30)

  • A.预先仲裁访问
  • B.时分多址访问
  • C.排队仲裁访问
  • D.载波监听多路访问
37

(28)

  • A.一条双向
  • B.一条单向
  • C.两条双向
  • D.两条单向
38

(29)

  • A.时分多址访问和预先仲裁访问
  • B.预先仲裁和排队仲裁访问
  • C.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和排队仲裁访问
  • D.排队仲裁访问和令牌总线
39

以下不是无线介质的是(32)。

  • A.光
  • B.无线电波
  • C.微波
  • D.红外线信号
41

(25)

  • A.网络号和端口号
  • B.网络号和主机地址
  • C.超网号和子网号
  • D.超网号和端口地址
42

(24)

  • A.用户地址
  • B.网络地址
  • C.端口地址
  • D.网卡地址
43

(23)

  • A.控制信息和用户数据
  • B.接口信息和用户数据
  • C.接口信息和控制信息
  • D.控制信息和校验信息
44

(22)

  • A.接口数据单元
  • B.服务数据单元
  • C.协议数据单元
  • D.交互数据单元
46

有关曼彻斯特码编码的正确叙述是(24)。

  • A.每个信号起始边界作为时钟信号有利于同步
  • B.这种编码机制会带来直流漂移
  • C.每位的中间跳变会表示信号的取值为零
  • D.将时钟与数据取值都包含在信号中
47

(19)

  • A.网络各层及层中协议的集合
  • B.网络各层协议及其具体描述
  • C.网络层间接口及其具体描述
  • D.网络各层、层中协议和层间接口的集合
48

(17)

  • A.语义实体
  • B.语法
  • C.服务
  • D.词法
49

(18)

  • A.语义
  • B.差错控制
  • C.协议
  • D.协同控制
51

数据压缩的实现与OSI中密切相关的层次是(17)。

  • A.物理层
  • B.数据链路层
  • C.传输层
  • D.表示层
54

甲乙两人在同一时间就同样内容的发明创造并都提交了专利申请,专利局将分别向各申请人通报有关情况,并提出多种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不可能采用(15)的办法。

  • A.两申请人作为同一件申请的共同申请人
  • B.其中一方放弃权力并从另一方获得适当补偿
  • C.两件申请都不授予专利权
  • D.两件申请都授予专利权
56

(10)

  • A.单调递增函数
  • B.单调递减函数
  • C.对数函数
  • D.指数函数
57

(8)

  • A.0.1
  • B.0.347
  • C.0.5
  • D.0.693
58

(9)

  • A.0.1
  • B.0.347
  • C.0.5
  • D.0.693
59

(7)

  • A.0.1
  • B.0.347
  • C.0.5
  • D.0.693
61

以下关于进程的描述,错误的是(7)。

  • A.进程是动态的概念
  • B.进程执行需要处理机
  • C.进程是有生命期的
  • D.进程是指令的集合
62

DMA方式由(5)实现。

  • A.软件
  • B.硬件
  • C.软硬件
  • D.固件
63

下列对通道的描述中,错误的是(6)。

  • A.通道并未分担CPU对输入输出操作的控制
  • B.通道减少了外设向CPU请求中断的次数
  • C.通道提高了CPU的运行效率
  • D.通道实现了CPU与外设之间的并行执行
64

程序查询方式的缺点是(4)。

  • A.程序长
  • B.CPU工作效率低
  • C.外设工作效率低
  • D.I/O速度慢
65

以下关于RISC芯片的描述,正确的是(3)。

  • A.指令数量较多,采用变长格式设计,支持多种寻址方式
  • B.指令数量较少,采用定长格式设计,支持多种寻址方式
  • C.指令数量较多,采用变长格式设计,采用硬布线逻辑控制为主
  • D.指令数量较少,采用定长格式设计,采用硬布线逻辑控制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