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链路状态是对路由的描述
- B.链路状态是对网络拓扑结构的描述
- C.链路状态算法本身不会产生自环路由
- D.OSPF和EIGRP都使用链路状态算法
- A.PPP
- B.Ethernet II
- C.X.25
- D.FrameRelay
- A.路由是OSI模型中第三层的概念
- B.任何一条路由都必须包括如下三部分的信息:源地址、目的地址和下一跳
- C.在局域网中,路由包括了以下两部分的内容:IP地址和MAC地址
- D.IP路由是指导IP报文转发的路径信息
- A.接口上报的直接路由
- B.手工配置的静态路由
- C.动态路由协议发现的路由
- D.以太网接口通过ARP协议获得的该网段中的主机路由
- A.两台路由器的Hello时间一致
- B.两台路由器的Dead时间一致
- C.两台路由器的Router ID一致
- D.两台路由器所属区域一致
- E.在路由器的配置中,相互配置对方为自己的邻居
- F.两台路由器的验证类型一致
- A.这3个IP包有相同的标识(Identification)字段
- B.这3个IP包有相同的标志(MF.DF )字段
- C.这3个IP包有相同的目的地址字段
- D.这3个IP包有相同的报文总长度(2字节)字段
- E.这3个IP包有相同的片偏移字段
- F.这3个IP包将严格按序到达最终的目的地
- A.TTL主要是为了防止IP报文在网络中的循环转发,浪费网络带宽
- B.在正常情况下,路由器不应该从接口收到TTL=0的IP报文
- C.TTL的最大可能值是65535
- D.IP报文每经过一个网络设备,包括Hub.Lan Switch和路由器,TTL值都会被减去一定的数值。
- A.从PC机Ping目的地址:127.0.0.1
- B.从PC机Ping目的地址:10.10.20.1
- C.从PC机Ping目的地址:10.10.30.1
- D.从PC机Ping目的地址:10.10.40.1
- E.从PC机Ping目的地址:129.0.0.1
- F.从PC机Ping目的地址:224.0.0.1
- A.源IP地址
- B.目的IP地址
- C.标识字段(Identification)
- D.标志字段(MF.DF字段)
- E.片偏移
- A.UDP是无连接的
- B.UDP通过重传机制,保证数据报发送的可靠性
- C.UDP的层次模型基于TCP和IP之间
- D.UDP不象TCP,数据包没有端口号的概念
- A.OSPF
- B.RIP-1
- C.BGP
- D.IGRP
- A.IP地址
- B.端口号
- C.IP地址+端口号
- D.以上答案均不对
- A.直接路由
- B.默认路由
- C.静态路由
- D.动态路由
- A.Sh ip route
- B.ARP -A
- C.TRACEROUTE
- D.ROUTE PRINT
- 15
-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LAN Switch主要是根据数据包的MAC地址查找相应的IP地址,实现数据包的转发
- B.LAN Switch可以不识别MAC地址,但是必须识别IP地址
- C.和共享式Hub比较起来,LAN Switch的一个端口可以说是一个单独的冲突域
- D.LAN Switch在收到包含不能识别的MAC地址数据包时,将该数据包从所收到的端口直接送回去
- A.粗同轴电缆
- B.细同轴电缆
- C.双绞线
- D.光纤
- A.IEEE 802.3z
- B.IEEE 802.3y
- C.IEEE 802.4z
- D.IEEE 802.3u
- A.X.25交换机之间
- B.DTE和DCE之间
- C.两台X.25主机之间
- A.255.255.255.248
- B.255.255.255.240
- C.255.255.255.224
- D.255.255.255.192
- A.MRU
- B.MTU
- C.MagicNumber
- D.ACCMAP
- E.LOOP
- A.MAC地址/物理地址是一个由48个比特的数字组成的地址
- B.48个比特的MAC地址通常用12位16进制数字表示,其中前六位由IEEE统一分发
- C.由于世界上网络厂商的众多,所以MAC地址存在重复使用的问题
- D.华为公司产品的前6位是0X00E0FC
- A.Neighbor
- B.Adjacency
- C.没有关系
- D.以上答案均不正确
- A.Redirect
- B.Source quench
- C.Echo reply
- D.Destination unreachable
- A.8021
- B.C021
- C.0021
- D.C023
- A.ICMP
- B.SMTP
- C.RIP
- D.SNMP
- A.10
- B.20
- C.30
- D.40
- A.物理层与链路层
- B.链路层与网络层
- C.网络层与传输层
- D.会话层与表示层
- A.源MAC地址和目标MAC地址前
- B.源MAC地址和目标MAC地址中间
- C.源MAC地址和目标MAC地址后
- D.不固定
- A.路由器向IP报文的源地址发送一个ICMP错误信息,并继续转发该报文
- B.路由器向IP报文的源地址发送一个ICMP错误信息,并停止转发该报文
- C.路由器继续转发报文,不发送错误信息
- D.路由器直接丢弃该IP报文,既不转发,也不发送错误信息
- E.以上四种说法都不完全正确,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 A.载波监听
- B.多点访问
- C.冲突检测
- D.提高网络带宽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