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
-
简述税收的特征。
- 8
-
税法主体
- 9
-
金融市场
- 10
-
滥用市场支配地位
- 11
-
经济法
- 12
-
不正当竞争行为
- A.联合抵制交易
- B.限制购买新技术、新设备
- C.限制开发新技术、新产品
- D.固定向第三人转售商品的价格
- E.限定向第三人转售商品的最低价格
- 14
-
下列属于经营者的义务的有
- A.保证产品舒适义务
- B.保证质量义务
- C.提供真实信息的义务
- D.出具凭证和单据的义务
- E.不得调高商品价格的义务
- A.从事软件开发的某计算机公司
- B.购买电火锅的张三
- C.给职工购买福利用品的工会
- D.为投资目的而购买商品房的王五
- E.免费试用某化妆品的刘六
- 16
-
反垄断法执行的一般程序有
- A.启动
- B.调查
- C.审议
- D.决定
- E.执行
- A.农业生产者销售的自己自产农业产品
- B.直接用于教学的进口仪器和设备
- C.个人销售自己使用过的物品
- D.个人的销售额未达到规定的起征点的
- E.古旧图书
- A.专利技术
- B.行业标准
- C.客户名单
- D.产品规格
- 19
-
金融调控法的调控主体是
- A.中国银行
- B.最高人民法院
- C.最高人民检察院
- D.中国人民银行
- 20
-
财政法的调整对象是
- A.财政关系
- B.预算关系
- C.税收关系
- D.投融资关系
- A.附限制消费者权利的条款
- B.附增加消费者义务的条款
- C.附不正当解释权条款
- D.所附奖赠品伪劣
- 22
-
下列属于经济性责任的是
- A.没收财产
- B.政治性责任
- C.社会性责任
- D.道义性责任
- A.虚假陈述的主体不是经营者
- B.以明显的夸张方式宣传商品当然是虚假宣传行为
- C.虚假陈述的目的是提高市场认知度,增加交易机会
- D.虚假陈述的对象特指相关专家
- 24
-
经济法的最高目标是
- A.促进经济与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 B.促进经济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 C.促进政治、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 D.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 25
-
下列属于宏观调控法的是
- A.反垄断法
- B.反不正当竞争法
- C.财税法
- D.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 A.美国
- B.日本
- C.英国
- D.德国
- A.正当交易行为
- B.商业贿赂行为
- C.侵犯商业秘密行为
- D.诋毁商业信誉行为
- A.政府是规制受体
- B.企业是规制主体
- C.国家是规制主体
- D.行业协会是规制主体
- A.1850年
- B.1896年
- C.1900年
- D.1910年
- A.40%
- B.50%
- C.60%
- D.70%
- A.计划调控关系
- B.企业投资调控关系
- C.产业调控关系
- D.储备调控关系
- A.20亿
- B.10亿
- C.1亿
- D.5000万
- A.国务院保险业务监督管理机构
- B.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
- C.证券业协会
- D.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
-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 B.国务院
- C.最高人民法院
- D.最高人民检察院
- A.固定性
- B.强制性
- C.确定性
- D.无偿性
- A.向消费者提供消费信息
- B.向消费者提供咨询服务
- C.对消费纠纷进行裁决
- D.对消费纠纷进行调解
- 37
-
垄断行为最常见的主体是
- A.政府机关
- B.经营者
- C.高等院校
- D.民间团体
- 38
-
财政的根本要义是
- A.以人为本
- B.宏观调控
- C.和谐、稳定
- D.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 A.决策权
- B.审查权
- C.执行权
- D.编制权
- A.消费者协会
- B.财政部
- C.最高人民法院
- D.最高人民检察院
- A.《保护消费者准则》
- B.《保护消费者宣言》
- C.《消费者保护宪章》
- D.《消费者保护通则》
- A.满1年
- B.满2年
- C.满3年
- D.满4年
- A.保险赔款
- B.军人转业费
- C.国债利息
- D.偶然所得
- 44
-
宏观调控中占主导地位的是
- A.市场
- B.公民
- C.企业
- D.政府
- A.规制主体和规制受体
- B.自然人和法人
- C.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
- D.政府与企业
- 46
-
经济法学的发祥地是
- A.中国
- B.美国
- C.法国
- D.德国
- A.公法
- B.私法
- C.实体法
- D.程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