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
-
代际差异
- 8
-
社会学习
- 9
-
自我中心主义
- 10
-
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 11
-
学习动机
- A.将成功归因于努力,将使学生更加努力,从而提高其学习动机
- B.将成功归因于能力,将使学生骄傲自满,从而降低其成就动机
- C.将成功归因于运气,将使学生保持其自信心,从而提高其成就动机
- D.将成功归因于他人的帮助,将使学生信心加强,从而提高其成就动机
- A.情感
- B.动机
- C.兴趣
- D.性格
- A.难度达到0.75以上的项目才能保留
- B.区分度低于0.4以上的项目应该删除
- C.信度一般情况小于1
- D.效度必须达到0.6以上
- A.马斯洛
- B.班杜拉
- C.奥苏伯尔
- D.阿特金森
- A.前世俗水平
- B.世俗水平
- C.后世俗水平
- D.非世俗水平
- A.言语化
- B.他人提问
- C.列提纲
- D.自我提问
- A.迁移的水平
- B.迁移的内容
- C.迁移的顺序
- D.迁移的距离
- A.桑代克的“图形面积”实验
- B.贾德的“水下击靶”实验
- C.桑代克的“选修科目”实验
- D.苛勒的“小鸡觅食”实验
- A.复述策略
- B.元认知测量
- C.组织测量
- D.精加工策略
- A.准备阶段
- B.习得阶段
- C.巩固阶段
- D.应用阶段
- A.从学习方式上分,概念形成过程属于接受学习
- B.学生必须具备掌握和辨别正反例子变式的能力
- C.学生无需他人反馈可独立完成概念形成的过程
- D.概念形成的过程也就是假设、验证和概括的过程
- A.直接学习
- B.强化学习
- C.观察学习
- D.内化学习
- A.明清文学以小说见长
- B.就医需要先挂号再分诊
- C.文房四宝是笔墨纸砚
- D.植树绿化可以保护环境
- A.接受法
- B.发现法
- C.探索法
- D.迁移法
- A.发现理论
- B.完形理论
- C.同化理论
- D.联结理论
- A.瞬时记忆
- B.情景记忆
- C.长时记忆
- D.短时记忆
- A.强烈渴望友谊
- B.友谊观逐渐成熟
- C.看重朋友的意志品质
- D.交友标准有差异
- A.基本特质
- B.根源特质
- C.表面特质
- D.中心特质
- A.时间延长
- B.时间缩短
- C.空间扩大
- D.空间缩小
- A.幼儿阶段
- B.小学阶段
- C.初中阶段
- D.高中阶段
- A.水平一
- B.水平二
- C.水平三
- D.水平四
- A.单一性
- B.两极性
- C.多元性
- D.复杂性
- A.尊敬共鸣
- B.自尊
- C.能力模仿
- D.自卑
- A.颞叶
- B.枕叶
- C.顶叶
- D.额叶
- A.6~8岁
- B.8~10岁
- C.10~12岁
- D.12~15岁
- A.不随意的
- B.主动的
- C.概括的
- D.抽象的
- A.模仿期
- B.关键期
- C.成熟期
- D.青少年期
- A.婴幼儿期
- B.小学阶段
- C.初中阶段
- D.高中阶段
- A.华生
- B.斯金纳
- C.阿尔伯特
- D.班杜拉
- A.测验的方式
- B.测验的规模
- C.测验的目的
- D.测验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