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
-
运算定律
- 9
-
图式想像
- 10
-
教学过程
- 11
-
小学数学教材结构
- A.根据常见的数量关系寻找等量关系
- B.采用列表图示等方法,直观地显示等量关系,以便学生分析
- C.根据已学过的公式寻找等量关系
- D.根据四则运算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
- E.记忆规律
- A.垂线只指铅垂位置
- B.“角”是一个尖尖的点
- C.三角形的底就是最下面的一条边
- D.方块就是正方形
- E.圆形会滚动
- A.违反了概念的分类标准
- B.分类越级
- C.分类准确
- D.分类有层次
- E.分类合适
- A.概念不清、算理不明
- B.口算不熟、笔算不准
- C.感知粗略
- D.注意不稳定
- E.题目太难
- A.从打开的折扇图认识“角”
- B.从画面上5只小鸭和3只小鸭,认识“5>3”
- C.从“4+2=2+4”,得出“a+b=b+a”
- D.由画面上3个人,3群人,认识数字“3”
- E.摆小棒计算“4+2”
- 17
-
数学教学评价的功能有()
- A.导向的功能
- B.反馈的功能
- C.激励的功能
- D.改进的功能
- E.分类的功能
- A.图形想像
- B.图式想像
- C.再造性想像
- D.创造性想像
- E.发散思维
- A.定向阶段
- B.单个动作阶段
- C.连续动作阶段
- D.物质活动和物质化活动阶段
- E.自动化阶段
- A.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
- B.数学教材与数学科学系统之间的矛盾
- C.学习主体(学生)与客体(教材)之间的矛盾
- D.学习主体与教育评价之间的矛盾
- E.学习者之间的矛盾
- A.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B.适应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 C.加大教学密度
- D.提高教学效率
- E.提高教师素质
- A.可辨性
- B.中立性
- C.稳定性
- D.灵活性
- E.抽象性
- A.从两位数乘法到三位数乘法
- B.从两位数除法到三位数除法
- C.“除尽”概念的逐步扩大
- D.数概念的丰富
- E.六年级学习负数的概念
- A.算学
- B.算术
- C.算理
- D.数数
- E.数学
- A.比较
- B.分析
- C.综合
- D.抽象
- E.概括
- A.关系
- B.空间形式
- C.样态
- D.规律
- E.文字
- A.直观认识
- B.初步认识
- C.认识
- D.掌握
- A.顺向
- B.逆向
- C.正叙
- D.倒叙
- A.运算定律
- B.运算性质
- C.计算法则
- D.运算顺序
- A.包含关系
- B.交叉关系
- C.对立关系
- D.矛盾关系
- A.操作系统
- B.动力系统
- C.综合系统
- D.复杂系统
- A.创造性思维
- B.再造性思维
- C.集中思维
- D.观察思维
- A.复合判断
- B.简单判断
- C.单称判断
- D.否定判断
- A.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 B.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 C.巩固知识
- D.加深理解知识
- A.显示性考评
- B.分段考评
- C.预示性考评
- D.升级考评
- A.加涅
- B.列昂节夫
- C.皮亚杰
- D.奥苏伯尔
- 37
-
总括同化通常需要进行()
- A.分类
- B.判断
- C.归纳推理
- D.分析综合
- A.两个
- B.三个
- C.五个
- D.六个
- 39
-
陈述性知识是关于()
- A.“是什么”的知识
- B.“为什么”的知识
- C.“怎么样”的知识
- D.“怎么办”的知识
- A.直观的形象思维
- B.精妙的创新思维
- C.深刻的批判思维
- D.抽象的逻辑思维
- A.计算方法
- B.运算定律
- C.计算法则
- D.计算结果
- A.最前沿知识
- B.最基础的知识
- C.最新知识
- D.最初步的知识
- A.20世纪60年代
- B.20世纪70年代
- C.20世纪80年代
- D.20世纪90年代
- A.第五位
- B.第六位
- C.第七位
- D.第八位
- A.《周髀算经》
- B.《几何原本》
- C.《九章算术》
- D.《笔算数学》
- 46
-
变量数学起点于()
- A.塔利斯对命题的证明
- B.笛卡尔的解析几何的建立
- C.罗巴契夫的非欧几何的出现
- D.阿贝耳对近代数学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