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
-
教学目的
- 9
-
素质教育
- 10
-
阅读
- A.贯穿于作文教学的全过程
- B.形式决定内容
- C.引导学生“为情而造文”
- D.切忌“为文而造情”
- E.先求“通”,再求“好”
- A.听—说—读—写
- B.读读、说说、议议、写写
- C.揣摩、引导、讨论、点拨
- D.预习—讲读—指导—练习
- E.一篇带多篇,精读与略读结合
- A.二者是辩证统一关系
- B.要自觉、有目的地进行思想教育
- C.重在潜移默化
- D.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 E.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文字训练中
- A.会读
- B.会写
- C.会释
- D.会讲
- E.会用
- A.审定制教科书
- B.国民政府国语课本
- C.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小学国语课本
- D.复兴国语教科书
- E.开明国语课本
- A.确立老师的主体地位
- B.认识学生群体的作用
- C.利用学生群体的优势
- D.集中训练
- E.独立学习
- A.所涉及的方面较为广泛
- B.内容仅涉及到语言方面
- C.语言上用整齐的音韵语
- D.语句上比《千字文》难懂一些
- E.句法较为灵活多样
- A.说明
- B.纲要
- C.正文
- D.目标
- E.评价
- A.使儿童学习普通语言文字
- B.养成发表思想之能力
- C.启发其智德
- D.提倡白话文
- E.养成写作之能力
- A.认读书面语言的能力
- B.理解书面语言的能力
- C.初步欣赏书面语言的能力
- D.记忆书面语言的能力
- E.一定的阅读速度
- A.教育方面的目的
- B.教养方面的目的
- C.发展方面的目的
- D.政策方面的目的
- E.管理方面的目的
- A.结合听问
- B.结合复述
- C.结合朗读
- D.结合作文
- E.结合答问
- A.实践性
- B.综合性
- C.工具性
- D.思想性
- E.情感性
- A.孔子
- B.董仲舒
- C.孔颖达
- D.胡适
- A.观察
- B.理解
- C.表达
- D.创新
- E.思维
- A.要符合各个年段、年级的教学任务和要求
- B.结合课文
- C.教师的习惯
- D.学生的特点
- E.考试的要求
- 33
-
我国第一个课程纲要是()
- A.《小学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
- B.《中学课程纲要》
- C.《小学课程纲要》
- D.《小学课程标准》
- A.《奏定学堂章程》
- B.《钦定学堂章程》
- C.《六三三制》
- D.《壬戌学制》
- 35
-
阅读教学的前提是()
- A.明确教学目标
- B.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
- C.优化阅读教学结构
- D.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 A.1906年
- B.1912年
- C.1907年
- D.1920年
- A.学会创作
- B.应付考试
- C.写出真情实感
- D.服务于阅读
- A.看图归类识字
- B.基本字带字
- C.以词句带字
- D.反义词归类
- A.“重知识、轻能力”
- B.“灌输式”
- C.片面追求升学率
- D.“费时甚多,收效甚微”
- 40
-
阅读的基本环节是()
- A.识字
- B.思考
- C.表达
- D.读书
- A.思维
- B.注意
- C.想像
- D.记忆
- A.1986年《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
- B.2001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 C.1978年《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语文教学大纲》
- D.1992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
- A.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同时发展
- B.口头语言先于书面语言
- C.书面语言先于口头语言
- D.体态语言先于口头语言
- A.2
- B.3
- C.4
- D.5
- A.杜威
- B.陶行知
- C.叶圣陶
- D.蔡元培
- A.观察力
- B.想像力
- C.记忆力
- D.思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