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
简述本票的特征。
- 7
-
行政诉讼
- 8
-
犯罪对象
- 9
-
不正当竞争行为
- 10
-
公民
- 11
-
继承权
- A.类推原则
- B.罪刑法定原则
- C.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 D.权力制约原则
- E.罪刑相当原则
- A.按有关规定查阅相关法律文书
- B.正确合法行使诉讼权利
- C.遵守诉讼秩序
- D.进行辩论
- E.履行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书、裁定书和调解书
- A.张某侵占案
- B.陈某间谍案
- C.钱某故意杀人案
- D.外国公民甲某在我国实施的诈骗案
- E.岳某抢夺某外国公民财物案
- A.法人
- B.个体工商户
- C.个人合伙
- D.公民(自然人)
- E.农村承包经营户
- A.便于人民群众管理国家
- B.便于促进全国各民族的团结
- C.能够保证国家权力的统一行使
- D.能够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 E.有利于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 A.认定为无行为能力
- B.认定为有行为能力
- C.认定为限制行为能力
- D.参照其它国家的相关规定再确定
- A.受理案件的法院所在地的法律
- B.该外国人所在国的法律
- C.我国的法律
- D.婚姻缔结地的法律
- A.领水
- B.领海
- C.公海
- D.内海
- A.1949年提出的
- B.1954年提出的
- C.1960年提出的
- D.1976年提出的
- A.具体行政行为
- B.抽象行政行为
- C.要式行政行为
- D.非要式行政行为
- A.原告所在地人民法院
- B.原告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
- C.被告所在地人民法院
- D.不动产所在地人民法院
- A.原告就被告原则
- B.被告就原告原则
- C.原告选择原则
- D.被告选择原则
- A.1982年3月8日颁布并生效的
- B.1991年4月9日颁布并生效的
- C.1989年4月4日颁布并生效的
- D.1997年3月14日颁布并生效的
- A.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 B.保障诉讼参与人的诉讼权利
- C.人民检察院对人民法院的审判活动实行法律监督
- D.公、检、法三机关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
- A.盗窃罪
- B.诈骗罪
- C.抢劫罪
- D.走私罪
- A.危害行为
- B.犯罪方法
- C.犯罪时间、地点
- D.危害结果
- A.回扣
- B.折扣
- C.佣金
- D.酬金
- A.5年
- B.10年
- C.15年
- D.20年
- A.可以从重处罚
- B.应当从重处罚
- C.可以加重处罚
- D.应当加重处罚
- A.税种税目
- B.纳税期限
- C.税率
- D.违章处理
- A.股东会
- B.董事会
- C.经理
- D.监事会
- A.受孕
- B.出生
- C.年满10周岁
- D.年满18周岁
- A.遗嘱
- B.遗赠
- C.继承权的抛弃
- D.合同
- A.10年
- B.15年
- C.20年
- D.50年
- A.警告
- B.罚款
- C.罚金
- D.没收
- A.男20周岁,女18周岁
- B.男20周岁,女20周岁
- C.男22周岁,女20周岁
- D.男22周岁,女22周岁
- A.行政执法
- B.行政许可
- C.行政强制执行
- D.行政决定
- A.15日内
- B.30日内
- C.60日内
- D.90日内
- A.工人阶级的领导
- B.工农联盟
- C.爱国统一战线
- 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
- A.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原则
- B.保障人权原则
- C.民主集中制原则
- D.社会主义法制原则
-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 B.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 C.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 D.不设区的市、市辖区、县、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过半数通过
-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到会全体代表的过半数通过
-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2/3以上的多数通过
-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到会全体代表的2/3以上的多数通过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补充
- B.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补充
-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 D.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
- B.国务院副总理
- C.中央军委副主席
- D.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
-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 C.国务院
- D.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