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自考00910网络经济与企业管理试卷及答案

如果您发现本试卷没有包含本套题的全部小题,请尝试在页面顶部本站内搜索框搜索相关题目,一般都能找到。
1

微软公司的网络型组织结构微软是一个较早采用网络型组织结构的公司。形成微软的网络型组织结构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微软公司早期是由比尔?盖茨和十几位电脑黑客组成,当时公司内部没有什么正规的组织结构,完全是由程序员们相互协作共同完成软件开发;二是由公司产品的特性导致的。生产系统软件不同于生产轿车,生产轿车的过程可以分解为零件的生产过程和随后的总装过程,各个过程可以相互独立进行。系统软件虽然也可以分解成许多特定的功能,但是各项功能间必须保持兼容,并且可以相互调用。所以各程序员的工作需同时进行,且应能够及时了解其他程序员的工作进展。经过十几年的磨合,在微软公司内部已经形成了一套以计算机联网为基础的网络型组织结构。在微软公司内部还保留有行政职位,然而与科层制下由行政级别而产生的职务权威不同,在微软公司权威来自于个人的技术能力。微软公司将内部的人员分为若干个技术级别,刚毕业进入微软的大学生是9级或10级,特性小组组长一般是11、12级,开发经理一般是13、14级,在整个公司拥有15级的只有五六个人。在微软由14、15级的设计工程师组成的“智囊团”对公司的产品开发与经营活动有绝对的权威。微软公司在挑选管理人员时,首先考虑的因素是技术能力,只有拥有相应的技术级别的人才有资格担任管理职务。为开发一个新的系统软件,如Windows、Office等,往往需要几千名技术精英的通力协作。在新产品开发过程中,微软公司针对新系统中的每一个功能组成一个“特性小组”,每个小组人数视程序开发难度而定,一般不到十人。公司又为每个特性小组配备一个人数相等的测试小组,以检验源代码的正确性。编程工作开始后,每个程序员须将自己当天编写的程序在每天的某一个固定时间输入中央主版本,由计算机融合成新的代码。程序员在第二天开始编程前,先从中央主版本上拷贝下更新的源代码,然后在此基础上再编写当天的程序。这样通过每天的构造过程,几千名程序员同时工作,并且能够及时了解其他特性小组的编程情况,在需要的时候加以调用。每个特性小组有一名小组长,整个项目有一名项目经理,他们的职责不是监督程序员的工作,而是协调各小组间的同步与兼容,同时他们还要负责编写系统中最难解决的部分。在微软公司内部,员工有很强的流动性,编写Word的程序员可以去编写Excel,程序管理经理可以去作产品策划,测试人员也常常有机会加入到程序员的行列。微软公司鼓励人员在部门间的流动,比尔?盖茨认为这种流动有利于部门间知识和信息交流,也有利于发掘员工的潜能。由于微软内部实行的是技术等级而非行政等级,这使得人员在部门中的流动不会导致人事上的障碍。问题:(1)结合案例,分析网络型组织具有哪些特征?(10分)(2)根据案例,分析网络型组织存在哪些基本类型?微软公司属于哪种类型的网络组织?(10分)

9

激励虚拟团队的方法有()

  • A.高薪
  • B.工作环境好
  • C.提供挑战性工作
  • D.提供适当的学习机会
  • E.建造特色团队文化
10

供应商管理的关系模式表现为()

  • A.赢—输模式
  • B.赢—赢模式
  • C.合作性模式
  • D.竞争关系模式
  • E.妥协模式
11

在现代组织管理中,控制之所以必不可少是因为()

  • A.控制是组织职能之一
  • B.组织环境的不确定性
  • C.组织活动的复杂性
  • D.管理失误的不可避免性
  • E.管理活动的多变性
12

事业层战略又被称为()

  • A.竞争战略
  • B.经营战略
  • C.业务层战略
  • D.战略经营单位
  • E.职能部门战略
13

网络时代财务风险管理包括()

  • A.金融风险
  • B.灾害风险
  • C.环境风险
  • D.竞争风险
  • E.法律风险
14

企业文化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源于()

  • A.中日比较研究
  • B.美日比较研究
  • C.美德比较研究
  • D.中美比较研究
15

在企业文化意义符号系统中,企业与社会、市场、顾客以及在行业之间与企业内部,发生行为互动时,其意义所传达的文化指令属于()

  • A.企业文化精神意义符号系统
  • B.企业文化组织意义符号系统
  • C.企业文化物质意义符号系统
  • D.企业文化行为意义符号系统
17

关于库存说法错误的()

  • A.狭义的库存仅指仓库中暂时处于停滞状态的物资
  • B.广义的库存是将用于将来目的、暂时处于闲置状态的资源,以原材料、在制品、半成品、成品的形式存在于供应链的各个环节
  • C.传统的企业库存管理侧重于优化单一的库存成本,从存储成本和订货成本出发确定经济订货量和订货点
  • D.库存成本包括存储成本和运输成本
18

关于构建基于内部学习的企业内部知识网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内部学习主导方式是常规学习
  • B.在企业内部网络知识中,每个员工只能作为知识的接受和利用节点而存在
  • C.每个员工的个体知识不断同企业已有的知识存量发生复杂的相互作用并成为企业知识存量的一部分
  • D.通过行为学习方式获得的知识大多可以通过语言、文字、符号等媒介进行交流
20

关于知识管理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主要任务是全面开发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 B.目标是通过知识的共享与创新来增加企业的价值
  • C.知识管理是技术管理的延伸和发展
  • D.与人力资源管理密切相关
21

影响薪酬的内部因素包括组织规模、组织的预算及()

  • A.行业前景
  • B.企业盈利情况
  • C.企业成本控制
  • D.薪酬政策的制定者
22

网络招聘应该注意信息处理的复杂性、虚假信息、应聘者群体受限及()

  • A.地域受限
  • B.服务体系不完善
  • C.招聘时间受限
  • D.招聘信息发布渠道受限
24

财务计划方法包括()

  • A.因果预测法
  • B.平衡法
  • C.线性规划法
  • D.综合法
25

融资应考虑的因素包括融资规模、融资时机之外还包括()

  • A.融资渠道
  • B.融资抵押物
  • C.企业经营状况
  • D.企业产品销路
26

关于虚拟企业兴起的原因,说法错误的是()

  • A.企业内部资源有限,无法独立满足市场需求
  • B.产品越来越复杂,技术更新越来越快
  • C.企业的外部资源对于单个企业而言,几乎是无限的
  • D.由于国家垄断控制,致使企业必须采取资源整合,才能扩大竞争力
27

敏捷制造模式的支撑技术包括()

  • A.企业战略信息系统
  • B.企业运作信息系统
  • C.网络协同信息平台
  • D.企业营销信息系统
28

企业定价的最低经济界限是()

  • A.产品成本
  • B.市场需求
  • C.竞争者价格
  • D.政府政策规定
29

关于企业选择目标市场的三种战略说法正确的是()

  • A.差异营销会引发过度竞争,减少企业利益
  • B.无差异营销会扩大销量,增加企业成本
  • C.集中营销一般是小企业或者是初涉某个市场的企业采用
  • D.集中营销面临风险较小
30

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中首要环节是()

  • A.寻找信息
  • B.评价方案
  • C.购买动机的产生
  • D.进行购买力评估
31

制造业企业大都在生产环节采用()

  • A.特许经营
  • B.外包生产
  • C.自主生产
  • D.合作生产
33

组织结构柔性化表现为集权和分权统一及()

  • A.稳定性和变革性的统一
  • B.灵活性和刚性的统一
  • C.及时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 D.适应性与协调性的统一
34

适用于规模较小、任务单一、人员较少的组织的结构是()

  • A.职能制结构
  • B.直线制结构
  • C.直线职能制结构
  • D.矩阵型结构
35

组织结构扁平化意味着()

  • A.减少企业管理幅度,增加管理层次
  • B.减少企业管理幅度,减少管理层次
  • C.增加企业管理幅度,增加管理层次
  • D.增加企业管理幅度,减少管理层次
36

影响终生价值的因素不包括()

  • A.客户购买的频率
  • B.客户购买的时间长度
  • C.客户购买的产品类别
  • D.客户购买其他产品的喜好及其收益流
37

沟通渠道部件属于()

  • A.营销管理模块
  • B.销售管理模块
  • C.客户合作管理模块
  • D.客户服务模块
39

战略规划的任务包括产品组合和()

  • A.产品细分
  • B.战略组合
  • C.资源分配
  • D.价值链分析
40

在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五种竞争力量中,影响潜在竞争者进入行业的壁垒因素有()

  • A.行业的最小最佳规模越大,该行业的进入壁垒就高
  • B.行业的最小最佳规模越大,该行业的进入壁垒就低
  • C.行业的最小最佳规模与该行业的进入壁垒无关
  • D.同一行业的最小最佳规模在国家与国家之间是无区别的
41

提出“管理理论丛林”的学者是()

  • A.泰罗
  • B.韦伯
  • C.法约尔
  • D.孔茨
42

最基本的控制方式是()

  • A.预先控制
  • B.现场控制
  • C.反馈控制
  • D.自主控制
43

领导者的影响力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个人权力,二是()

  • A.职位权力
  • B.个人能力
  • C.协调能力
  • D.沟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