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自考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00228)真题及答案解析

如果您发现本试卷没有包含本套题的全部小题,请尝试在页面顶部本站内搜索框搜索相关题目,一般都能找到。
9

《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所指的固体废物包括( )

  • A.工业固体废物
  • B.城市生活垃圾
  • C.有关危险废物
  • D.陨石
  • E.放射性物质
10

下列在国际环境法中属于“软法”的文件是( )

  • A.《斯德哥尔摩宣言》
  • B.《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 C.《内罗毕宣言》
  • D.《蒙特利尔议定书》
  • E.《里约宣言》
11

就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而言,经济学家提出,将环境外部不经济性内部化的方法主要有( )

  • A.签订协议方法
  • B.直接管制方法
  • C.经济刺激方法
  • D.停业整顿方法
  • E.处以罚金的方法
12

《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规定的征求公众意见的方式有( )

  • A.调查公众意见
  • B.咨询专家意见
  • C.座谈会
  • D.论证会
  • E.听证会
13

我国对自然保护区实现分区保护,具体分为( )

  • A.无人区
  • B.教学实习区
  • C.核心区
  • D.缓冲区
  • E.实验区
14

《环境保护法》第41条规定,造成环境污染危害承担责任的方式有( )

  • A.排除危害
  • B.恢复原状
  • C.赔礼道歉
  • D.处以罚款
  • E.赔偿损失
15

我国《草原法》规定,草原包括( )

  • A.高寒草原
  • B.草山
  • C.草地
  • D.荒漠草原
  • E.草甸草原
16

我国突发环境事件管理的运行机制包括( )

  • A.预防和预警机制
  • B.应急响应机制
  • C.后期处置机制
  • D.事先知情同意机制
  • E.逐级上报机制
17

下列关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适用的范围是《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定的规划和建设项目
  • B.对所有的建设项目都要实行环境影响评价
  • C.其中公众参与的方式包括论证会、听证会或其他形式
  • D.对从事环境影响评价的单位实行资格审查制度
20

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提起环境民事诉讼的主体必须是( )

  • A.任何人
  • B.社会团体
  • C.与诉讼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 D.检察机关
21

因保护国家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受到损失的,负责进行补偿的部门是( )

  • A.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
  • B.国务院渔业行政主管部门
  • C.省、自治区、直辖市野生动物主管部门
  • D.当地人民政府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
22

我国下列法律中,鲜明地体现生态优先原则的法律是( )

  • A.《退耕还林条例》
  • B.《环境保护法》
  • C.《水污染防治法》
  • D.《森林法》
23

2000年1月29日,根据《生物多样性公约》订立的议定书是( )

  • A.京都议定书
  • B.卡塔赫纳议定书
  • C.蒙特利尔议定书
  • D.巴黎公约
24

我国的水土保持管理体制是( )

  • A.由环境与资源保护主管部门统一监督管理
  • B.政府统一监督管理与各部门分工负责相结合
  • C.政府和单一部门主管
  • D.政府集中管理
26

用水单位直接从地下或江河湖泊取水时,应该缴纳( )

  • A.水费
  • B.水资源费
  • C.生态补偿费
  • D.水利建设费
27

对机动车排气污染进行年度检测的单位是( )

  • A.交通、渔政等有监督管理权的部门
  • B.受省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委托的已经取得公安机关资质认定的承担机动车年检的单位
  • C.县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 D.省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28

根据我国水污染防治标准的有关规定,在排放标准的适用方面( )

  • A.或者执行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或者执行行业排放标准
  • B.既执行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也执行行业标准
  • C.有行业标准的,执行行业标准,同时也执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 D.统一执行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30

集中体现自然资源价值的法律制度是( )

  • A.自然资源许可制度
  • B.自然资源权属制度
  • C.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 D.自然资源调查制度
32

实施清洁生产的主体是( )

  • A.政府
  • B.公众
  • C.社会团体
  • D.企业
33

规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法律是( )

  • A.国土规划法
  • B.城乡规划法
  • C.土地管理法
  • D.国土整治法
34

“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是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 )

  • A.立法指导原则
  • B.基本原则
  • C.基本制度
  • D.主要任务
35

我国《环境保护法》第16条规定,应当对本辖区环境质量负责,采取措施改善环境质量的责任主体是( )

  • A.中央人民政府
  • B.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 C.省级人民政府
  • D.省长、市长、区长
36

环境管理政策进入“综合防治”措施的时期是( )

  • A.产业革命开始到20世纪初
  • B.20世纪初至20世纪60年代
  • C.20世纪60年代
  • D.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
38

环境法中的总量控制的规定主要符合的生态规律是( )

  • A.“协调稳定”律
  • B.“能流物复”律
  • C.“负载定额”律
  • D.“时空有宜”律
39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包括( )

  • A.污染防治法
  • B.自然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 C.污染防治法和自然环境法
  • D.污染防治法和自然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40

对人类而言,很多自然资源如土壤、阳光、水、森林等具有两重性:它们( )

  • A.既是自然资源,又是自然环境要素
  • B.既是有限资源,又是无限资源
  • C.既是已被利用资源,又是潜在资源
  • D.既是可更新资源,又是不可更新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