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
-
空间知觉
- 10
-
计数
- 11
-
类包含
- 12
-
立体图形
- 13
-
自然角
- A.颜色、大小、形状、轻重
- B.轻重、质地、软硬、浓度
- C.软硬、弹性、溶鳃性、味道
- D.形状、沸点、表面张力、酸碱度
- A.生命科学领域的活动
- B.物质科学领域的活动
- C.环境科学领域的活动
- D.地球与空间科学领域的活动
- A.观察和记录
- B.简单的实验
- C.比较法
- D.分类法
- A.3~4岁幼儿
- B.4~5岁幼儿
- C.5~6岁幼儿
- D.6~7岁幼儿
- A.上下一前后一左右
- B.上下一左右一前后
- C.前后一上下一左右
- D.左右一前后一上下
- 19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学前儿童对几何形体的认知是完全依靠视觉感知实现的
- B.学前儿童对几何形体认知的主要目的是进行抽象的概念性学习
- C.学前儿童认识几何形体的难易顺序是先会指认再会配对
- D.认识几何图形有利于儿童理解和掌握数概念
- A.易把几何图形与实物相混淆
- B.对平面图形能够进行配对,具有较好的配对能力
- C.不能正确识别圆形、正方形、三角形
- D.能对相似的平面图形进行比较,指出图形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 A.游戏阶段、比较阶段和使用任意单位阶段
- B.使用任意单位阶段、游戏阶段和比较阶段
- C.游戏阶段、使用任意单位阶段和比较阶段
- D.使用任意单位阶段、比较阶段和游戏阶段
- A.开始初步接触整点与半点
- B.感知区别“今天”、“明天”、“昨天”等时间概念
- C.初步理解早晨、白天、晚上和黑夜的含义
- D.较好地理解和运用早晨、白天、晚上、黑夜等时间
- A.认识宽窄并初步理解量的相对性
- B.感知体验量的守恒
- C.初步理解依次排列物体之间的传递性和双重性关系
- D.能按物体的外部特征或量的差异进行3个物体的正排序
- 24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学前儿童的加减运算教育日标在于训练儿童的计算技巧
- B.教师应该在儿童掰手指逐一计数时加以阻止
- C.口述应用题能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
- D.儿童学习减法比加法容易
- A.一一对应原则
- B.固定顺序原则
- C.基数原则
- D.抽象性原则
- A.2~3岁儿童
- B.3~4岁儿童
- C.4~5岁儿童
- D.5~6岁儿童
- A.可以倒着数数
- B.能够从中间任意一个数开始数
- C.只会从“1”开始顺着数
- D.数数时能够正确进位
- A.3~4步
- B.4~5岁
- C.5~6岁
- D.6~7岁
- A.认识模式
- B.描述模式
- C.扩展模式
- D.创造模式
- A.使幼儿发现事物的异同
- B.是一种高层次的分类活动
- C.是指辨别事物属性的异同或高低
- D.在日常活动中常以配对、匹配等多种形式表现出来
- A.自主性强
- B.属于非指导式学习
- C.是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择活动内容
- D.是较为松散的共同学习活动
- A.按物体的用途分类
- B.按物体间联系分类
- C.按物体的外部特征分类
- D.按物体的材料性质分类
- A.科技制作
- B.讨论法
- C.实验法
- D.记录法
- A.实验法
- B.观察法
- C.讨论法
- D.科技制作
- A.分层式呈现
- B.开放式呈现
- C.问题情境式呈现
- D.主题或任务式呈现
- A.“你发现了什么?”
- B.“它是什么样的?”
- C.“你有什么办法?”
- D.“它们一样吗?”
- A.启发式科学教育活动
- B.探究式科学教育活动
- C.引导式科学教育活动
- D.自主式科学教育活动
- A.分层式呈现
- B.开放式呈现
- C.问题情境式呈现
- D.主题或任务式呈现
- A.进行假设猜想是进入探究活动的前提
- B.确立探究的主题是进入探究活动的前提
- C.表达与交流是幼儿主动建构知识的前提
- D.实施方案并记录结果是幼儿主动建构知识的前提
- A.学习制作小风车
- B.认识岩石的种类
- C.了解植物的生长
- D.知道不同的物体发出不同的声音
- A.将个体视作知识的载体
- B.强调知识的传授与掌握
- C.定位于为学前儿童的入学做准备
- D.更重视科学精神与人文素质的培养
- 42
-
科学精神的核心是()
- A.开拓进取
- B.实事求是
- C.与时俱进
- D.崇尚理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