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
儿童观
- 8
-
课程模式
- 9
-
幼儿行为辅导
- 10
-
学前教育价值取向
- A.成熟主义理论
- B.精神分析理论
- C.行为主义理论
- D.社会建构主义理论
- A.合作教学
- B.直接教学
- C.间接教学
- D.支架式教学
- A.平行式课程
- B.螺旋式课程
- C.直线式课程
- D.渐进式课程
- A.幼儿从与教师的关系中获得关爱
- B.教师的榜样作用来自于一定的师幼关系中
- C.良好的师幼关系有助于教师对幼儿给予更多的理解与关注
- D.幼儿获得来自教师的安全感
- A.汉代
- B.唐代
- C.宋代
- D.明代
- A.与幼儿经常性的平等交谈
- B.与幼儿建立个人关系
- C.以旁观者的身份观望幼儿的活动
- D.积极回应幼儿的社会性行为
- A.平等性与分享性
- B.互主体性与平等性
- C.互主体性及分享性
- D.互主体性与启发性
- A.麦克唐纳
- B.杜威
- C.坎萨斯
- D.博比特
- A.教师
- B.家长
- C.班级生活
- D.集体舆论
- A.教师——儿童的“代言人”,儿童——教师的“应声虫”
- B.教师——引导者,儿童——探索者
- C.教师——规则的维护者,儿童——规则的执行者
- D.儿童——教师的“玩具”,教师——“玩具”的操纵者
- A.稳定的内倾型
- B.稳定的外倾型
- C.不稳定的内倾型
- D.不稳定的外倾型
- A.抓紧了解情况,当务之急是消除争端
- B.通过转移注意力、大声训斥、拿走玩具、分开、说教等方式息事宁人
- C.考虑“怎样迅速解决这场纠纷”,尽量不要影响正在开展的教育活动
- D.把这一事件以及对它的思考作为课程设计和班级管理的依据
- A.柏拉图
- B.英格曼
- C.卢梭
- D.乌索娃
- A.协调者与合作者
- B.引导者与合作者
- C.领导者与协调者
- D.指导者与合作者
- A.上课
- B.生活活动
- C.劳动
- D.游戏
- A.较多
- B.较少
- C.很少
- D.几乎没有
- A.内部效益
- B.社会效益
- C.个人经济效益
- D.个人精神效益
- A.园(所)刊
- B.家园(所)专栏
- C.家园联系册
- D.家园(所)之窗
- A.视觉型、听觉型、嗅觉型、书面型和群体互动型
- B.视觉型、听觉型、肢体型、书面型和群体互动型
- C.视觉型、听觉型、肢体型、口语型和群体互动型
- D.视觉型、触觉型、肢体型、书面型和群体互动型
- A.家长会
- B.家庭访问
- C.家长学校
- D.家长委员会
- A.一日生活
- B.游戏
- C.活动
- D.教学
- A.0~3岁
- B.2~5岁
- C.2~6岁
- D.3~6岁
- A.皮亚杰
- B.杜威
- C.维果斯基
- D.乌索娃
- A.6~7岁
- B.6岁
- C.7岁
- D.8岁
- A.孔子
- B.孟子
- C.朱熹
- D.荀子
- A.原始社会的儿童教育
- B.农业社会的学前教育
- C.工业社会早期的学前教育
- D.现代社会的学前教育
- A.家庭
- B.社区
- C.幼儿园
- D.少年宫
- A.19世纪20年代
- B.19世纪30年代
- C.19世纪40年代
- D.19世纪50年代
- A.自然后果法
- B.移情训练法
- C.生活锻炼法
- D.社会评价法
- A.大众传播媒介的教育影响
- B.学前公共教育
- C.学前社区教育
- D.托幼机构教育